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集体意向性与道德的起源——评王海明教授的“道德自律-他律论” 被引量:4
1
作者 文学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7-97,267-270,共15页
王海明教授对他所谓"道德自律论"的批判犹如跟一堆假想的老虎搏斗。他所谓"道德他律论"实为彻底的道德工具主义;具体表现为道德价值外在论、计算理性、功利主义等三个论题;其最终所导致的是道德虚无主义。由于王先... 王海明教授对他所谓"道德自律论"的批判犹如跟一堆假想的老虎搏斗。他所谓"道德他律论"实为彻底的道德工具主义;具体表现为道德价值外在论、计算理性、功利主义等三个论题;其最终所导致的是道德虚无主义。由于王先生没有看到集体意向性乃是道德的真正诞生之地,也没有注意到语言对道德的重大作用,所以,他错误地断言:动物不但有道德,而且有"最高尚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的起源 自律 他律 工具主义 集体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爱与兼爱异同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存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3,13,166,共9页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有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两家在“爱人”的方式、道德的起源以及人性论和天道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儒墨相“非”,但是我们在当今的新时代也应重视儒墨互补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兼爱 道德的起源 天道观 人本主义思想 墨家 儒墨互补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为善何以可能——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形上学批判及其人文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秀娟 陈力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8-22,共5页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q...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人性 善恶 道德意识的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