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四结合”
- 1
-
-
作者
胡解旺
-
机构
嘉应学院
-
出处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5-95,共1页
-
-
关键词
道德教育过程
“四结合”
高校
主体和客体
德育工作者
影响方式
教育环境
内在规律
和谐统一
实效性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试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万美容
-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1期137-141,102,共6页
-
-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过程
师生关系模式
道德教育内容
教师与学生
施教过程
学生主体
主体性
思想品德
教师主体
-
分类号
G455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试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四要素”
- 3
-
-
作者
孙世洁
-
出处
《江淮论坛》
1980年第4期43-46,共4页
-
文摘
我们知道,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在知、情、意、行几方面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所要求他们形成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智育的教学过程是不尽相同的。智育可以通过一门一门的课程,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逐步增加内容、增多份量来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有时智育还可以作为扩大知识领域,积累知识的目的而实施。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形成
道德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
受教育者
传授知识
知识领域
积累知识
“四要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反思着的参与者:主体性道德教育中的当事人角色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志刚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47-48,共2页
-
文摘
一、参与: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处于主体角色状态中,换言之,学生自己应关注并积极地进行道德自我的建构。所以,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来,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
-
关键词
主体性道德教育
当事人
参与者
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教育过程
学生主体性
主体角色
道德自我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走向主体性的道德教育
- 5
-
-
作者
刘瑞芳
-
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63-64,共2页
-
-
关键词
主体性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
学生主体性
道德规范
教育培养
教主
教师
-
分类号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黑箱方法与道德教育
- 6
-
-
作者
方军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84-89,共6页
-
文摘
道德教育是改造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一般地说,一切社会的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都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
-
关键词
黑箱方法
道德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
输入信息
客体
白箱
输出信息
控制论
自然系统
教育艺术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道德教育三题
- 7
-
-
作者
李抗美
-
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科研处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8年第1期75-81,共7页
-
-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风尚
大众传媒
社会道德规范
个体品德
道德教育过程
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
道德认识
道德准则
-
分类号
D64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欧阳茂森
杜杕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27-132,共6页
-
文摘
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表现在该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而研究和把握这一过程的规律性,不仅是伦理学,而且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着重从道德品质的内在因素方面,对该过程的规律及其特点,作一系统性的考察。
-
关键词
道德品质
品质形成
道德行为
发展过程
道德评价
道德情感
道德动机
道德观念
社会实践
道德教育过程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爱父母的道德思考
被引量:1
- 9
-
-
作者
李培栋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1期126-128,29,共4页
-
文摘
自古以来,人们热爱父母,歌颂父母,把父母看作是生命的根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父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最亲密的感情。相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的父母们对儿女的养与育,更是呕心沥血,无微不至;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戴、敬畏、服从,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这里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
-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教育过程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亲子关系
道德情感
个体道德
社会地位
共产主义道德
伦理关系
父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