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之争与文学的两难选择
1
作者 潘正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5-99,共6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沙滩上,作为“反启蒙”文学的“红色经典”对于当下文学建设可资借鉴的地方恰好在于它具有道德形而上的超越性“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关键词 文学思潮 道德形而上 中国新文学 尘埃落定 启蒙文学 文学观念 五四 八十年 政治意识形态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二)——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光芒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枇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枇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枇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枇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枇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历史枇判 道德枇判 启蒙 人性底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宝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 ,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 ,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 ,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 ,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伦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被引量:4
5
作者 路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6,共6页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 价值 道德 道德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三)——启蒙、道德与文学——一种可能的解释 被引量:2
6
作者 何中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78-82,共5页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一个是形式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一个是原则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文学 启蒙哲学 形式哲学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邓晓芒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80-90,163,共12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哲学的转换——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与弥尔顿《哀失明》的关联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玉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132,193,共7页
一 一七八五年四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与世人见面了。“然而它的酝酿史相当长,因为它可以回溯到康德在二十年前提出、并且此后始终盘踞在他心里的问题。”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康德 弥尔顿 关联 失明 哲学 酝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政治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属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詹世友 占姗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任性,任性的自由是能通过制定准则而行为的能力,它指向外在的行为自由,所以在法权上就表现为占有,但首先并不指向占有的质料,而是其自由的形式,故他重视"理智的占有"。为了永久、稳定地占有,必... 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任性,任性的自由是能通过制定准则而行为的能力,它指向外在的行为自由,所以在法权上就表现为占有,但首先并不指向占有的质料,而是其自由的形式,故他重视"理智的占有"。为了永久、稳定地占有,必须把人民的意志联合起来而形成共同意志,成立国家,由此才能有普遍立法,并且能够具有公共强制权力而保证公民稳定地获得自己的东西,获得真正的正义。如果说,以意志的普遍法则规定任性的主观准则的学说(德性论)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在维度,那么,以意志的普遍法则规定任性的外在行为自由的学说(法权论)就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外在维度。内外并举,构成道德形而上学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政治哲学 道德形而上 任性的自由 法权 国家的理念 正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启蒙:启蒙的两难——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道德形而上主义者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宝明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65-69,共5页
启蒙作为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关键词,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和焦点,同时也是热点和难点。近一个时期文化界围绕启蒙问题展开的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命题的争论就颇为发人深思。对道德形而上主义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对道德本... 启蒙作为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关键词,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和焦点,同时也是热点和难点。近一个时期文化界围绕启蒙问题展开的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命题的争论就颇为发人深思。对道德形而上主义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对道德本身的排斥,恰恰相反,这更进一步证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态更需要道德。笔者并不担心道德在启蒙位置中的确立,也不害怕随着时代的需要新、旧道德之间发生的适度紧张以及创造性的转换,所有的只是对道德中心主义的忧心忡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定位 道德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求助”及其实质论析
11
作者 曹宝睿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3,共6页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道德形而上 功利主义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12
作者 符杰祥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9-193,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启蒙文学 同情 实用主义 方法论 道德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缺失与“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世俗化
13
作者 张全之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88-92,共6页
从道德形而上角度反思百年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它“过去是将来也永远都是考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1],而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伪命题”^[2]。张光芒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研究思路至少给研究者提... 从道德形而上角度反思百年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它“过去是将来也永远都是考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1],而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伪命题”^[2]。张光芒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研究思路至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观念领域切入新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通道,由此进入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辉煌殿堂,我们会发现,由于道德形而上的缺失和道德实用主义的泛滥,新文学在发展途中出现了诸多偏差,有时甚至限制了新文学攀缘艺术顶峰的脚步。而这一切都是从“五四”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文学史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资源
14
作者 杨庆东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2-95,共5页
因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1]一文而起,在当前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争鸣。综观这些争鸣,焦点集聚在两个方面:其一,道德形而上与道德形而下关系之争;其二,道德与文学关系之... 因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1]一文而起,在当前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争鸣。综观这些争鸣,焦点集聚在两个方面:其一,道德形而上与道德形而下关系之争;其二,道德与文学关系之争。本文仅就前一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至于后一个问题,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道德传统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究竟要不要精神的底线?
15
作者 武善增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精神底线 人性 人文精神 理论资源 精神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16
作者 晏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5,共7页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据与条件的证明。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致思方式,其富有成果的概念就是道德哲学,前者是思的过程,后者是思的成果,由原则、观点、承诺和方法构成。这些原则和观点为伦理学得以成立提供了前提批判和根据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规范 形而上 道德形而上 道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与解
17
作者 邓晓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康德哲学以及古典哲学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路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道德哲学 经典 翻译 精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正当优先于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前提
18
作者 王艳秀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64,共7页
现代化的祛魅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导致了正当与善分离以及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分离,从而使正当性陷入危机之中。康德"正当优先于善、道德优先于政治"的思想从正当的形式条件入手进行正当性证成,奠定了现代政治的基调与方向。罗尔斯... 现代化的祛魅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导致了正当与善分离以及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分离,从而使正当性陷入危机之中。康德"正当优先于善、道德优先于政治"的思想从正当的形式条件入手进行正当性证成,奠定了现代政治的基调与方向。罗尔斯拒绝了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从"合理经验主义"出发对康德哲学进行修正,反而流于历史主义或相对主义。因此仍然需要回到对道德形而上学前提的辩证理解中去为"正当优先于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性危机 道德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精神陷阱——当前学术界“二张”关于启蒙争论之我见
19
作者 武善增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70-73,共4页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价值立场 精神陷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视角对于文学的意义
20
作者 罗宗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81-183,共3页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文学史 文学革命 人文主义 儒家伦理道德 启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