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斯坎伦的道德建构主义对“价值”与“福祉”的重构
1
作者 陶勤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40,共9页
与其他契约论一样,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也是一种道德建构主义。他以"理由"为基本概念反驳目的论的价值观,通过"转托的解说"重构了价值的概念。他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解构以往个体福祉的概念,颠覆了福祉的主价值地位,... 与其他契约论一样,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也是一种道德建构主义。他以"理由"为基本概念反驳目的论的价值观,通过"转托的解说"重构了价值的概念。他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解构以往个体福祉的概念,颠覆了福祉的主价值地位,批判了欲望理论,并提出了合理福祉概念的必要条件,进而指出人们最终诉诸的仍是实质性的"理由"。斯坎伦将非自利契约论的道德体系建立在他人无法合乎情理地加以拒斥的"原则"的基础上,而无法合乎情理地拒斥的原则归根结底建立在实质性理由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建构主义 斯坎伦 非自利契约论 目的论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德楠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建构主体、以道德生产和道德建设为建构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为建构目标的严整体系,展现出道德建构主义的鲜明底色。由于对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的误解误读,出现了单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道德解构效用、无视其道德建构意义,抑或反之的现象,助涨了"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义"思潮,使之成为了人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两大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 道德建构主义 伦理社会主义 道德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乌托邦传统与近代中国的激进主义 被引量:3
3
作者 萧功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1,共4页
2015年5月初,《文史哲》编辑部举办了"‘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人文高端论坛,这组笔谈就是在当时发言基础上撰写的。萧功秦批评儒家过于乐观的人性论预设强化了道德建构主义思维,而当代中国自由主义... 2015年5月初,《文史哲》编辑部举办了"‘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人文高端论坛,这组笔谈就是在当时发言基础上撰写的。萧功秦批评儒家过于乐观的人性论预设强化了道德建构主义思维,而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学人仍在继承这种"道德理想国"的乌托邦传统。方朝晖则指出,以性善论为儒家人性论的主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此外,西方历史上主张君主专制的学者多主张人性恶,而主张自由民主制度的学者则倾向于人性善。高全喜认为,就政治事务(即如何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而言,性恶预设要比性善预设更有助于限制公权力私用;儒家有必要从人性论(特别是性善论)的一竿子到底的逻辑定式中走出来,自由主义则应当更加包容中国传统。这是儒学现代转型与自由主义进一步扎根当代中国的必由之路。谢文郁则提出权利政治(西方宪政)与责任政治(儒家仁政)的区分,指出:前者诉诸宪法和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其瓶颈在于难以驾驭不计社会后果的权利意识;后者强调社会成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但不明文规定哪怕已经得到公认的基本权利,权利难免以责任的名义遭到践踏。未来中国政治必须拥有充分而平衡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制度 道德建构主义 保守的自由主义 权利政治 责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