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融合:儒家伦理思想的德育价值转化 |
崔振成
李志前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8
|
|
2
|
“他者”伦理与大学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
李义胜
叶牡丹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3
|
真诚性、创发性是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根本 |
肖群忠
|
《哲学分析》
|
2016 |
2
|
|
4
|
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对当前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 |
费尚军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5
|
道德哲学:模式变革及其趋向——兼论狭义道德主体性模式的缺陷 |
任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6
|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之合理性 |
朱丽翔
|
《湖湘论坛》
|
2007 |
0 |
|
7
|
论康德道德主体性的确立 |
温纯如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8
|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学校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
糜海波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兼论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生成的主体性 |
刘鹏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0
|
浅析主体性道德教育 |
邓清华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
|
|
11
|
道德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
夏伟东
|
《江海学刊》
|
1988 |
0 |
|
12
|
主体性道德评估之思考 |
朱丽翔
|
《湖湘论坛》
|
2004 |
0 |
|
13
|
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依据和意义 |
陶照智
江传月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14
|
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 |
黄东桂
潘柳燕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15
|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
肖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6
|
|
16
|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
姚海静
管亚军
|
《理论月刊》
|
2005 |
10
|
|
17
|
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蕴与路径 |
王洪席
郝德永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8
|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
肖川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2
|
|
19
|
主体性的增强是道德进步的标志 |
黄立峰
黄桂华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0 |
|
20
|
道德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 |
柳潇
|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
2004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