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融合:儒家伦理思想的德育价值转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崔振成 李志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 儒家伦理 德育价值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伦理与大学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义胜 叶牡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6-50,共5页
大学教师应当是优良道德价值的"代言人"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展示了一个"向他"和"为他"向度。"向他"及"为他"源于对"他者"的... 大学教师应当是优良道德价值的"代言人"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展示了一个"向他"和"为他"向度。"向他"及"为他"源于对"他者"的真爱,而"真爱"是伦理构建的原点;而"向他"、"为他"需要"我"与"他者"的"相遇",以及"相遇"中的倾听和言说,这实质上指明了伦理构建的方向和路径。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虽然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却为大学教师道德主体性的提升提供了多维的思考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伦理 大学教师 道德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诚性、创发性是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根本 被引量:2
3
作者 肖群忠 《哲学分析》 2016年第4期18-25,196,共9页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说偏正,真诚创发开新论;仁义礼智诚为真,德性角色伦理魂;心性政治不可分,内圣外王再创新;知识信仰究天人,道德主体儒学根。真诚性和创发性是其所要论述的道德主体性的根本,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儒家对道德的高度真诚与笃信是其主体自觉性的极致,创发性是其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诚性 创发性 道德主体性 儒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对当前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费尚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7,共4页
伦理学课程教学不仅一直为人们诟病为脱离实际的理论宣教,同时,由于缺乏结合具体理论阐释的道德现场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激励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基于该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 伦理学课程教学不仅一直为人们诟病为脱离实际的理论宣教,同时,由于缺乏结合具体理论阐释的道德现场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激励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基于该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育的现实迫切性,我们应尝试将伦理学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将道德现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充分的互动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对伦理问题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在情境诠释中求取道德共识,在问题关切中培育道德情感,在批判反思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课程教学 道德现场 大学生 道德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哲学:模式变革及其趋向——兼论狭义道德主体性模式的缺陷
5
作者 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96-100,共5页
道德哲学模式,是把握伦理道德观念内容的总体方式、诠释框架和理论体系,是变化着的人类文化形式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对原有道德伦理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嬗变。在道德理论的争鸣中,“道德主体性模式”... 道德哲学模式,是把握伦理道德观念内容的总体方式、诠释框架和理论体系,是变化着的人类文化形式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对原有道德伦理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嬗变。在道德理论的争鸣中,“道德主体性模式”似乎异军突起,令人瞩目,但静而思之,这一模式本身圆于狭义“主-客”哲学框架,沉湎于工业主义文化的窠臼,有着重大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道德哲学 模式变革 缺陷 狭义 文化形式 伦理体系 现代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之合理性
6
作者 朱丽翔 《湖湘论坛》 2007年第4期45-46,共2页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有自身客观规律,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影响主体对和谐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构建,是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合理过程。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人的道德主体性 人的发展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道德主体性的确立
7
作者 温纯如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8-13,共6页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康德 道德行为 意志自律 自律性 道德律令 自由意志 实践理性 社会整体利益 主体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学校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8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7,共6页
学校德育既要肯定个体主体性在道德人格生成中的意义,又要防止主体性道德人格走向“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主体性道德人格既是对传统依附性人格的变革,也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积极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立性、自律性、责任性、平等性... 学校德育既要肯定个体主体性在道德人格生成中的意义,又要防止主体性道德人格走向“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主体性道德人格既是对传统依附性人格的变革,也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积极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立性、自律性、责任性、平等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注重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诉求。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学校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引领,注重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实践养成,激发主体性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时代新人堪当大任的道德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学校 主体性道德人格 价值引领 实践养成 道德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兼论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生成的主体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123,共7页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道德 个体道德 道德内化 道德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主体性道德教育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清华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97-99,共3页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道德教育 受教育者 道德主体性 素质教育 道德人格 自主性 道德需要 标的 本质要求 必然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11
作者 夏伟东 《江海学刊》 1988年第6期103-107,共5页
1.首先需要确立的是道德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涵义。现在的各种观点似乎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基本上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关于道德主体性的界说。在概念不甚明了的状况下,是不是可以说,讨论与此一含混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几乎很难使各种对... 1.首先需要确立的是道德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涵义。现在的各种观点似乎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基本上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关于道德主体性的界说。在概念不甚明了的状况下,是不是可以说,讨论与此一含混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几乎很难使各种对峙的观点彼此交融,很难最后得出较为使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怎样理解道德主体性这一命题的涵义,已成了目前讨论这一问题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体性 概念 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道德评估之思考
12
作者 朱丽翔 《湖湘论坛》 2004年第6期80-82,共3页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评估 道德主体 道德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依据和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陶照智 江传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6-20,共5页
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探索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其理论依据在于受教育者个体是道德的主体,在自我道德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而且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是其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因。其现实根据在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缺失。采取... 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探索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其理论依据在于受教育者个体是道德的主体,在自我道德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而且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是其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因。其现实根据在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缺失。采取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受教育者在现实中道德素质的发展、未来社会生活中道德价值的正确把握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东桂 潘柳燕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1,共3页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履、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等五个具体特征;从道德的本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等角度论证自我教育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最后提出了如何在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几点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性道德教育 自我教育 归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被引量:96
15
作者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28,共6页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被引量:10
16
作者 姚海静 管亚军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2期49-51,共3页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知 主体性道德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蕴与路径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洪席 郝德永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3,共3页
基于现代主体性哲学视域,深入考察和反思当今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低迷和失效的症结所在。规约化的行为控制机制、知识化的道德智慧追求、模塑化的道德教育逻辑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的主要病理表征。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意... 基于现代主体性哲学视域,深入考察和反思当今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低迷和失效的症结所在。规约化的行为控制机制、知识化的道德智慧追求、模塑化的道德教育逻辑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的主要病理表征。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意识、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理解和对话的多元价值选择则是其走出困顿、提高实效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被引量:12
18
作者 肖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7-71,113,共6页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道德人格 教育 目标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增强是道德进步的标志
19
作者 黄立峰 黄桂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84-88,共5页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道德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 约束性 社会主义 道德规范 为人民服务 资产阶级 道德现象 社会整体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 被引量:9
20
作者 柳潇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9-121,共3页
道德需要对于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基石性作用。道德需要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分别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原初生发点和升华点。道德需要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最后是自由的道德需要三阶段,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了目标指导和防止矫... 道德需要对于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基石性作用。道德需要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分别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原初生发点和升华点。道德需要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最后是自由的道德需要三阶段,为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提供了目标指导和防止矫枉过正的安全樊篱。以道德需要为基石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要求重新注解信仰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个体道德经验,并开发自我意识中的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需要 主体性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