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生活对接的多维探究
1
作者 房敏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59-62,共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依据具有强烈的“对接生活”特质。在教材内容维度,教材内容与儿童的自然生活场域、家庭生活场域、学校生活场域、公共生活场域深度对接。教材与生活对接在课程价值维度有利于适应儿童成长节奏,有利于激活学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依据具有强烈的“对接生活”特质。在教材内容维度,教材内容与儿童的自然生活场域、家庭生活场域、学校生活场域、公共生活场域深度对接。教材与生活对接在课程价值维度有利于适应儿童成长节奏,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助力学生品格养成。在教学实践维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生活的对接需要创设自然情境,深化生态实践探究;运用家庭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结合校园趣事,回应学生日常体验;引入公共热点,激发学生思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生活性 生活场域 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生态文明教育书写
2
作者 田雪 邹红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层次结构清晰,较为全面地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横向看,实...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层次结构清晰,较为全面地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横向看,实体形态、象征形态与抽象形态在知识量上存在差异;从纵向看,各形态内容分布总体上与学生不断扩展的认知能力与生活范围相适应。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教学,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思想、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由规范到自觉,遵循教育逻辑规划教学目标;由近处到远处,遵循生活逻辑组织教学过程;由具体到抽象,遵循认知逻辑设计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德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 被引量:71
3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20,共10页
以往的德育教材将儿童经验排斥在外,"不接童气"。这样的教材既违背道德要求,又不合道德教育的本义。如何接续儿童经验、"接上童气"关乎德育教材存在的"教育合法性"。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用"一个... 以往的德育教材将儿童经验排斥在外,"不接童气"。这样的教材既违背道德要求,又不合道德教育的本义。如何接续儿童经验、"接上童气"关乎德育教材存在的"教育合法性"。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用"一个经验"去唤醒儿童经验,用经验的表达去实现儿童经验的重构,以体验去实现儿童经验的提升,以"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流互动去实现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接续。对儿童经验的这些处理,旨在使教材"入伙"儿童,成为儿童生活的伙伴,进而实现儿童"入伙"教材,成为教材价值观的体现者、建构者和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经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 “接童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44
4
作者 章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26,共6页
现代教育中的儿童立场包括:儿童是人,要承认童年期的独立价值;儿童是儿童,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是未来人,是理想社会的实现者。传统文化教育亟需儿童立场,因为它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现代转型的时代要求,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必... 现代教育中的儿童立场包括:儿童是人,要承认童年期的独立价值;儿童是儿童,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是未来人,是理想社会的实现者。传统文化教育亟需儿童立场,因为它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现代转型的时代要求,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传统文化自我发展的重要保证。儿童立场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应该定位于提升儿童文化素养的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积极内容为主,消极内容为辅;在教材架构上,应将体系化的知识渗透于生活逻辑中;在教学策略上,应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立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高维 颜蒙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共10页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文献研究建构了包含5个类目(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文献研究建构了包含5个类目(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正文和栏目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约占总量的52.39%,全面覆盖了国家认同的5个类目及15个次类目,其中政治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为强调政治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并结合"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拓展课程资源,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教材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教育 拓展课程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还是叙事?——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
6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6,共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不正常。论证文体确有其优势,但毋庸讳言,小学德育教材被论证文体支配、主导所导致的问题不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研发过程中,编写组尝试引入叙事文体,效果良好,但遇到的质疑与挑战也非常大。文体选择不能只靠因袭固有做法,不能只靠成年人的偏好,而应依据道德教育的性质、儿童道德学习的特性来决定。当然,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叙事为主,论证为辅”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 叙事 论证 文体选择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思维” 被引量:29
7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0,共10页
叙事是指向人的古老思维方式,是心灵的“原初活动”,是建构道德主体的“结构性肢水”,是品格形成的“忠诚道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多方面进行了叙事探索,包括以“成长叙事”建构品格、在文学叙事这一“伦理实验室”中学习、以... 叙事是指向人的古老思维方式,是心灵的“原初活动”,是建构道德主体的“结构性肢水”,是品格形成的“忠诚道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多方面进行了叙事探索,包括以“成长叙事”建构品格、在文学叙事这一“伦理实验室”中学习、以“大叙事”为坐标、将“成长叙事”与理论体系融合在一起。教材叙事思维的转向意味着教材教育姿态的变化,意味着为儿童经验进入教材建立了通道,也是道德教育回归本然方式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叙事 叙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兼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教材的特点 被引量:13
8
作者 章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29,共6页
如何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问题值得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升本课程实效性的策略有: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聚焦他们所面对的真实问题,并琢磨他们学习时的真实心理;通过提示整理生活经验的... 如何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问题值得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升本课程实效性的策略有: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聚焦他们所面对的真实问题,并琢磨他们学习时的真实心理;通过提示整理生活经验的有效线索,搭建社会探究的有效支架,促进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在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和实践行动的融合互动中,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目标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实效性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唐燕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4,共8页
推进德育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在明晰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方面着力。教学逻辑的生活化并非按照小学道德与法治预设的教育逻辑,按部就班地运用于本班的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教师将普遍的教材逻辑转化为适应本班儿童的、具体的教学逻辑。教... 推进德育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在明晰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方面着力。教学逻辑的生活化并非按照小学道德与法治预设的教育逻辑,按部就班地运用于本班的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教师将普遍的教材逻辑转化为适应本班儿童的、具体的教学逻辑。教师可以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逻辑为指引,以儿童生活的“现实”为起点,以儿童生活的“可能”为方向,以复原社会文化经验的“生活基底”为突破口,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学逻辑 “接童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