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度放大时逾渗模型中的油气运移路径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波 金之钧 +2 位作者 罗晓容 王毅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这一规则的发现为逾渗理论从微观放大到盆地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拟 逾渗模型 油气运移 尺度放大 油气运移路径 模拟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尾部受热面积灰层有效导热系数的热逾渗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海林 杨善让 +4 位作者 王升龙 徐志明 齐冰 秦玉明 王建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电站锅炉尾部受热面积灰层有效导热系数在锅炉换热面设计以及优化吹灰中都是一个关键参数。文中采用重整化群描述积灰层的几何结构,然后通过与无规阻抗网络的类比,推导出积灰层有效导热系数的热逾渗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几何结构和高... 电站锅炉尾部受热面积灰层有效导热系数在锅炉换热面设计以及优化吹灰中都是一个关键参数。文中采用重整化群描述积灰层的几何结构,然后通过与无规阻抗网络的类比,推导出积灰层有效导热系数的热逾渗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几何结构和高温辐射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在自行设计的实验台上研究了积灰有效导热系数随分形维数以及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这些都为在线监测、实现吹灰优化以及锅炉尾部受热面设计提供了准确数据,降低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 锅炉 尾部受热面 积灰层 有效导热系数 逾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栅氧化层击穿的统一逾渗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马仲发 庄奕琪 +3 位作者 杜磊 包军林 万长兴 李伟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58,共5页
综合E模型和1/E模型中两种不同的缺陷产生机制和逾渗理论,建立了栅氧化层击穿过程中缺陷产生和击穿触发的统一逾渗模型.该模型认为栅氧化层的击穿触发是由于氧化层中氧空位等缺陷所形成的定域态扩展化的结果,并对氧空位等缺陷的产生动... 综合E模型和1/E模型中两种不同的缺陷产生机制和逾渗理论,建立了栅氧化层击穿过程中缺陷产生和击穿触发的统一逾渗模型.该模型认为栅氧化层的击穿触发是由于氧化层中氧空位等缺陷所形成的定域态扩展化的结果,并对氧空位等缺陷的产生动力学进行了统一的描述,使得该模型无论在高场强还是低场强情况下所得的结果,均能较好地描述氧化层击穿过程,从而对长期以来有关栅氧化层击穿的E模型和1/E模型之争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氧化层 击穿 逾渗模型 缺陷产生机制 MOS集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及临界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柯善明 顾浩鼎 翟文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利用现代非线性物理理论及震源理论,结合地震活动的特点,建立了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把一次大地震孕育发展的过程看做一次逾渗相变过程,应用重正化群方法处理了逾渗相变.把逾渗相变中的相关长度为无穷大作为重正化群变换中的不动点... 利用现代非线性物理理论及震源理论,结合地震活动的特点,建立了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把一次大地震孕育发展的过程看做一次逾渗相变过程,应用重正化群方法处理了逾渗相变.把逾渗相变中的相关长度为无穷大作为重正化群变换中的不动点,在不动点下计算系统的临界性质,得到了逾渗概率指数、相关长度指数等临界指数.利用1975年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资料,对两次地震的逾渗相变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模型 地震活动 相变 临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爆破的逾渗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金乾坤 杨永琦 《爆破》 CSCD 1996年第2期7-11,24,共6页
本文在分析几种典型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发现岩石爆破损伤演化具有明显的逾渗效应。采用逾渗理论来描述岩石爆破损伤断裂这一动态过程是可行的,并提出了进一步可能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 岩石 爆破 损伤 断裂 逾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离子导体粒子连续逾渗模型──系统临界点阈值和电导率的粒子尺度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庞乾骏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4-31,共8页
对于掺杂离子导体(DIC),由立方粒子广义晶格模型过渡到立方粒子连续交叠模型,找到在粒子连续交叠条件下的浓度和密度的关系式.采用连续逾渗模型和有效介质近似(FMA)研究了粒子尺度对于系统临界点阈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关键词 粒子尺度效应 连续逾渗模型 掺杂离子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铝尖晶石-碳复合材料渣渗透及导电的逾渗模型
7
作者 罗星源 孙加林 洪彦若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5-248,共4页
为了探讨含碳耐火材料的导电性和渣渗透与组成的关系,采用w(C)=98%的石墨、纯度为99%(w)的富铝尖晶石为主要原料,以石墨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40%、60%的富铝尖晶石-碳试样研究了其导电性与组成的关系,以石墨添加质量... 为了探讨含碳耐火材料的导电性和渣渗透与组成的关系,采用w(C)=98%的石墨、纯度为99%(w)的富铝尖晶石为主要原料,以石墨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40%、60%的富铝尖晶石-碳试样研究了其导电性与组成的关系,以石墨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35%、40%、60%、80%、100%的试样研究了其抗渣性与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富铝尖晶石-石墨试样的导电性及渣渗透性与组成的关系都符合逾渗模型,其导电性的逾渗阈值为14.3%(石墨的体积分数),而抗渣性的逾渗阈值为56.4%(尖晶石+孔隙的体积分数),且在逾渗阈值附近,材料的导电性对成型压力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模型 石墨-尖晶石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逾渗模型在计算材料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齐共金 张长瑞 +2 位作者 曹英斌 吉洪亮 刘希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随机几何结构系统的最好理论方法之一 ,它为描述空间随机过程提供了一个明确、清晰、直观的模型 ,广泛应用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逾渗理论 ,综述了近年来逾渗模型在计算材料学中的应用 ,特别是... 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随机几何结构系统的最好理论方法之一 ,它为描述空间随机过程提供了一个明确、清晰、直观的模型 ,广泛应用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逾渗理论 ,综述了近年来逾渗模型在计算材料学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脱合金腐蚀、巨磁阻材料、栅介质击穿、导电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材料学 逾渗模型 脱合金腐蚀 巨磁阻材料 栅介质击穿 导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系导电填料混杂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导电逾渗模型 被引量:10
9
作者 熊卓越 张博媛 +2 位作者 汪唯佳 郭朝霞 于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41-1647,共7页
以排除体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3种碳系导电填料混杂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导电逾渗模型,并利用三维图和二维图对导电逾渗模型进行了描述.选用炭黑、聚团状碳纳米管和阵列碳纳米管3种导电填料,以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70... 以排除体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3种碳系导电填料混杂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导电逾渗模型,并利用三维图和二维图对导电逾渗模型进行了描述.选用炭黑、聚团状碳纳米管和阵列碳纳米管3种导电填料,以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70∶30,质量比)和PC/聚苯醚(PPO)(70∶30,质量比)2个共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不同导电填料在单一聚合物及其共混物中逾渗值的测量,对导电逾渗模型公式的各个参数进行计算和修正.导电逾渗模型预测结果与样品实际电阻率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的普适性和实用价值.对于基体相不变的系列聚合物共混体系,可以通过任意一种导电填料在共混体系中的逾渗值及在基体相聚合物中的逾渗值之比得到模型公式的相关参数,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模型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逾渗模型 炭黑 碳纳米管 共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逾渗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生丽 冯辉霞 +1 位作者 张建强 王毅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7期1074-1078,共5页
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系统常用的理论方法之一,为描述空间分布的随机过程,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直观的模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逾渗理论的中心内容(即在逾渗阈值处系统的物理性质会发生尖锐的变化)、基本特点;以导电... 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系统常用的理论方法之一,为描述空间分布的随机过程,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直观的模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逾渗理论的中心内容(即在逾渗阈值处系统的物理性质会发生尖锐的变化)、基本特点;以导电复合材料体系为例分析总结了8种逾渗模型的特点;概述了逾渗理论的应用领域,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逾渗模型 阈值 导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蒙脱土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逾渗理论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奎 杨瑞成 +3 位作者 吴明亮 成生伟 张庆国 许慧芳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2,共4页
针对剥离型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PLSN),提出的临界基体层厚度增韧机制,以蒙脱土片层为单元,设片层的应力范围为球形,建立逾渗模型.得到PLSN的逾渗阈值为0.52,与聚合物基体、蒙脱土的成份、性质、粒子尺寸无关.对PLSN的增韧行为进... 针对剥离型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PLSN),提出的临界基体层厚度增韧机制,以蒙脱土片层为单元,设片层的应力范围为球形,建立逾渗模型.得到PLSN的逾渗阈值为0.52,与聚合物基体、蒙脱土的成份、性质、粒子尺寸无关.对PLSN的增韧行为进行逾渗理论分析,并对剥离型环氧树脂/STAB-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增韧行为进行逾渗理论计算,得到其标度为0.19.说明了MMT片层在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中起到交联点的作用,具有增韧效应,其增韧行为符合逾渗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模型 聚合物-蒙脱土 剥离 标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温昶 徐明厚 +4 位作者 于敦喜 岳良 周科 占中华 姚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5-50,共6页
采用座逾渗模型,引入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omputer-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CSEM)矿物原粒径数据作模型初始矿物数据,考察了不同孔隙分布对煤焦转化与破碎的影响,煤焦转化过程对破碎程度的影响,以及煤焦破碎和内在矿... 采用座逾渗模型,引入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omputer-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CSEM)矿物原粒径数据作模型初始矿物数据,考察了不同孔隙分布对煤焦转化与破碎的影响,煤焦转化过程对破碎程度的影响,以及煤焦破碎和内在矿聚合对飞灰颗粒物尤其是1~10μm颗粒物最终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煤焦初始孔隙率越大,表面反应面积和破碎次数均越大。当φ≥0.4时,煤焦破碎明显集中于转化率为0.4~0.7的阶段,且峰值有一定的向转化前期移动的趋势。初始孔隙率φ越大,颗粒破碎就越剧烈,内在矿聚合概率小,10μm以内颗粒物的数目明显增大。随着φ值的增大,生成颗粒物的浓度尤其是1~10μm颗粒物的浓度逐渐升高,最终颗粒物浓度分布到在3~5μm和6~8μm存在2个峰值,这与实际燃烧生成的中间模态和粗模态颗粒物的峰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模型 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 颗粒物 煤焦 破碎 矿物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坝基层间岩体破坏及突渗力学模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路军 曹志国 +6 位作者 程建超 刘升贵 周宏伟 武洋 王俊光 欧阳迪 薛东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2-1208,共17页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三轴循环加卸载渗流耦合试验。结果表明:下煤层工作面朝上部水库推进过程中层间岩层发生拉伸剪切破坏,裂隙逐渐向水库坝体方向延伸,采用数字散斑方法观测到坝基岩体裂隙网络由离散局部变形连通形成宏观裂缝,并贯穿至煤柱坝体;从几何和拓扑角度定量地分析了裂隙网络的幂律分布特征,证实了裂隙演化在空间上存在连通概率,岩层的裂隙网络连通属于渐进式,区别于岩石试件裂隙激增式扩展过程。综合考虑原岩应力、初始采动应力、循环加卸载等作用,发现采动应力导致煤体的体胀作用远大于砂岩,砂岩作为硬岩关键层有利于抑制裂隙扩展和渗透增加;采用基于分数阶理论的非达西渗透率公式计算瞬态法测试的渗透率,相比常规计算方法具有更好的灵敏性,渗透率突变伴随着应力突降、体应变激增、破裂信号陡增等行为,揭示了渗透率的本质是裂隙网络的拓扑连接,提出了突渗的力学定义和拓扑定义。采用逾渗理论将裂隙网络连通视为连续相至非连续相的跳跃行为,建立了煤岩体突渗的逾渗模型,经应力渗流、蠕变渗流等试验验证模型有效且形式简单,为突渗力学行为的数学描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煤岩体破坏 定义 逾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逾渗与岩石破裂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彭自正 王殚业 +1 位作者 许云廷 牛志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2-28,共7页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石破裂的逾渗模型,给出了在微裂隙随机分布情况下破裂集团的分布图象、破裂集团的大小分布规律、总破裂集团数、集团平均大小、b值、逾渗分维D及临界情形。所得结果与其他模型和实验基本一致,表明通渗模型...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石破裂的逾渗模型,给出了在微裂隙随机分布情况下破裂集团的分布图象、破裂集团的大小分布规律、总破裂集团数、集团平均大小、b值、逾渗分维D及临界情形。所得结果与其他模型和实验基本一致,表明通渗模型是描述岩石破裂扩展演化过程的一种较合适的模型。还发现了岩石破裂过程存在的两个转折点,深入研究这两个转折点附近岩石的宏观性质,可为探索地震孕育演化过程的前兆性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 计算机模拟 逾渗模型 地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电性影响的逾渗网络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克文 孙建孟 +1 位作者 耿生臣 吴金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67-1872,共6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泥质对岩石宏观电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利用非规整三维逾渗网络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电性影响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中低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导电整体上呈现减阻作用,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电阻率... 为了进一步认识泥质对岩石宏观电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利用非规整三维逾渗网络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电性影响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中低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导电整体上呈现减阻作用,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电阻率降低的速度减慢;中等矿化度下泥质的减阻效果明显弱于低矿化度下的减阻效果;在高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导电整体上呈现增阻作用.在高矿化度、高含水饱和度下泥质对岩石电性的影响较小.泥质起减阻、增阻作用的具体矿化度范围取决于储层的孔隙度、连通性以及地层温度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模型 泥质含量 矿化度 岩石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弹性体电致伸缩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剑锋 李建清 +3 位作者 宋爱国 林保平 丛羽齐 黄伟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9-443,共5页
为了提高材料的电致伸缩特性,通过原位共聚合法在聚氨酯弹性体(PUE)中掺入了不同质量比例的纳米钛酸钡.采用LCR测试仪、邵氏硬度计和电容法电致伸缩特性测试装置研究了纳米钛酸钡掺杂对P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掺杂比例的提高,PUE... 为了提高材料的电致伸缩特性,通过原位共聚合法在聚氨酯弹性体(PUE)中掺入了不同质量比例的纳米钛酸钡.采用LCR测试仪、邵氏硬度计和电容法电致伸缩特性测试装置研究了纳米钛酸钡掺杂对P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掺杂比例的提高,PUE的介电系数和硬度增加,回复速度变差;较低的掺杂能提高PUE的电致伸缩应变,过高的掺杂导致PUE电致伸缩特性下降,掺杂6%钛酸钡的PUE表现出最佳电致伸缩应变.进一步对PUE电致伸缩特性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电致伸缩弹性体电荷迁移逾渗模型,其很好地解释了电致伸缩材料弯曲、临界电场反转膨胀、高掺杂回弹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物弹性体 聚氨酯 钛酸钡 电荷迁移逾渗模型 电致伸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曼一致性滤波器的丢包性能分析及能量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可心 杨春曦 +1 位作者 刘华 黄凌云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77-1185,共9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数据包丢失现象,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卡尔曼一致性滤波算法(distributed Kalman consensus filtering algorithm,DKF)在两类丢包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滤波性能问题,...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数据包丢失现象,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卡尔曼一致性滤波算法(distributed Kalman consensus filtering algorithm,DKF)在两类丢包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滤波性能问题,通过矩阵论理论分析得出了估计误差协方差收敛所能容忍的极限丢包率.然后,考虑到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基于逾渗模型构建了一种能量可调的改进型分布式一致性卡尔曼滤波器,该滤波器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冗余布置的特点,以较小的滤波精度下降为代价,获取网络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该分布式滤波器在滤波精度与能量消耗两个关键指标的有效权衡.最后利用仿真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卡尔曼滤波器 一致性算法 网络丢包 逾渗模型 能量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燃烧过程中细模态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思琪 牛艳青 +3 位作者 温丽萍 闫博康 王登辉 惠世恩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3期9-18,共10页
实现燃煤颗粒物(PM)污染排放控制必须深入了解颗粒物排放规律及生成机理。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飞灰颗粒粒径分布为粗模态,细模态和超细模态3种。与粗模态PM相比,细模态PM占比较大,其小粒径与富集性特点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同时,相... 实现燃煤颗粒物(PM)污染排放控制必须深入了解颗粒物排放规律及生成机理。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飞灰颗粒粒径分布为粗模态,细模态和超细模态3种。与粗模态PM相比,细模态PM占比较大,其小粒径与富集性特点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同时,相对于形成过程与机理相对成熟的超细模态PM,细模态PM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尚缺乏系统总结,抑制细模态PM排放存在困难。笔者分析了细模态PM的形成机理(焦炭颗粒的破碎、矿物质熔融聚合、外在矿物质破碎、表面灰粒的脱落)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模拟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重点。煤灰PM粒径分布主要是焦炭颗粒破碎与矿物质聚合行为这2个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破碎行为使得细模态PM数量增多粒径减小,而矿物质聚合使得PM数量减小,有利于粗模态PM形成。影响PM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孔隙结构、燃烧模式与焦炭粒径。孔隙率较高的煤胞型焦炭相较于其他结构焦炭更易发生破碎,产生更多细模态PM。增加温度与氧含量,降低粒径均有助于PM生成,但较高温度下灰粒的聚合可能导致粒径分布倾向于粗模态PM。破碎行为对焦炭燃烧特性模拟大致分为群体平衡模型和逾渗模型2类。基于细模态PM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认为逾渗模型考虑了焦炭本身孔隙结构,更适于模拟焦炭破碎行为。本征动力学燃烧模型与逾渗模型的结合是准确预测灰颗粒粒径分布的关键,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燃烧 细模态颗粒物 形成机理 逾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应力影响的粗糙裂缝油水两相流动能力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东英 姚军 +1 位作者 宋文辉 孙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7,共8页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和毛管力曲线是表征裂缝中流体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基于侵入逾渗模型,建立一种考虑变应力影响的粗糙裂缝内油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法构建单条粗糙裂缝模型;利用侵入逾渗模型模拟单条粗糙裂缝中的稳...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和毛管力曲线是表征裂缝中流体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基于侵入逾渗模型,建立一种考虑变应力影响的粗糙裂缝内油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法构建单条粗糙裂缝模型;利用侵入逾渗模型模拟单条粗糙裂缝中的稳态油-水驱替过程,数值求解毛管力及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与Mualem解析模型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借助裂缝所受有效应力与开度间的解析关系,研究变应力影响下油水两相流动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水驱替过程中,随着裂缝有效应力增加,毛管力曲线呈整体抬升趋势,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明显减小,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基本不变,同时发现油相开始流动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和水相基本失去流动能力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条粗糙裂缝 相对透率 毛管力 变应力 侵入逾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