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尿动力学特点
1
作者 张艳 吕磊 +4 位作者 张瑞莉 贾亮花 王庆伟 王焱 文建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694-269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2020年11月至2023年6月尿动力学资料完整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3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压力流率Schaefer列线图将...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2020年11月至2023年6月尿动力学资料完整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3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压力流率Schaefer列线图将患者分为DU组、BOO组、DU+BOO组和对照组。对组间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DU组67例,BOO组144例,DU+BOO组70例,对照组36例,4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U组较对照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排空率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DU组较BOO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膀胱出口梗阻因子(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DU组较DU+BOO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最大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结论中老年DU男性主要尿动力学特点为充盈期膀胱感觉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低和排尿时腹压增高,合并BOO者则残余尿量增多,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高,而最大尿流率和膀胱排空率低,应及时给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膀胱出口梗阻 尿动力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人工逼尿肌系统
2
作者 李笑 李亚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0,共8页
针对神经源性、肌源性膀胱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现状,从工程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人工逼尿肌系统。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的形状记忆效应,设计了由无线能量传输模块、控制模块、反馈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的系统结构,旨在实... 针对神经源性、肌源性膀胱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现状,从工程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人工逼尿肌系统。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的形状记忆效应,设计了由无线能量传输模块、控制模块、反馈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的系统结构,旨在实现符合人体尿动力学规律的辅助排尿。文中首先建立了人体膀胱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人体膀胱的储尿和辅助排尿过程,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SMA弹簧的数学模型,对SMA弹簧致动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次,结合实验数据推导了SMA弹簧温度-自由高度方程;然后,结合热力学公式和弹簧数学模型推导了系统控制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开环控制策略;最后,基于系统的反馈模块,设计了比例积分微分(PID)闭环控制策略,并搭建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系统的尿流率特性。结果表明:系统原理可行,辅助排尿过程连续可控,在应对不同尿液容量时两种控制策略均能实现符合人体尿动力学规律的辅助排尿。文中结果可为设计适用于临床的人工逼尿肌系统提供指导,也可为其他以SMA弹簧作为致动器的植入装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逼尿肌 形状记忆合金 弹簧 连续控制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磊群 朱高英 叶显凤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在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166例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在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166例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提肛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行为治疗。观察2组的尿失禁发生情况、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30 d、60 d及90 d,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和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低(P均<0.05)。术后90 d,2组的最大尿流率均快于刚拔管时,残余尿量均少于刚拔管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2项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90 d,2组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5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对逼尿肌不稳定的BPH患者进行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能有效降低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不稳定 行为治疗 提肛训练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膀胱不同区域逼尿肌的兴奋性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涛 王勤章 +4 位作者 司军强 徐礼臻 丁国富 赵磊 王江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豚鼠膀胱不同区域逼尿肌的兴奋性。方法将豚鼠膀胱按解剖标志划分并切取不同部位组织块,制成逼尿肌肌条,置Kreb液孵育,通过体外肌条收缩实验和肌电位记录观察豚鼠逼尿肌收缩活动频率、幅度的变化以及肌电位频率、幅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豚鼠膀胱不同区域逼尿肌的兴奋性。方法将豚鼠膀胱按解剖标志划分并切取不同部位组织块,制成逼尿肌肌条,置Kreb液孵育,通过体外肌条收缩实验和肌电位记录观察豚鼠逼尿肌收缩活动频率、幅度的变化以及肌电位频率、幅度的变化。结果同等张力条件下,不同区域的离体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各不相同,膀胱顶部肌条收缩的频率和幅度较大,其次为体部,颈部最弱。不同区域的离体逼尿肌肌条静息电位频率无明显差异而幅度不同,膀胱顶部肌电位幅度较大,其次为体部,颈部最弱。结论豚鼠膀胱不同区域逼尿肌的兴奋性不同,提示膀胱中可能存在兴奋的最高控制点,即膀胱起搏点,膀胱顶部可能为膀胱的潜在起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逼尿肌 肉兴奋性 逼尿肌收缩 逼尿肌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5
作者 张杏 金梅 王传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105-109,共5页
目的 探讨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52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52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例)予常规间歇导尿护理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三部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肌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测的排尿前振幅值、常用对数TL值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排尿中振幅值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推拿、穴位贴敷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逼尿肌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膀胱顺应性,降低尿路感染及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三部曲 康复训练 逼尿肌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沈建武 张鹏 +5 位作者 牟艳嫣 郑卫军 杨小琴 孟军 丁家森 高瞻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5期144-147,共4页
目的评价补中益气汤对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0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49例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2例)... 目的评价补中益气汤对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0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49例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2例)。留置导尿管后,对照组口服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周期为1~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初感尿意量(VFD)、正常尿意量(VND)、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残余尿量(RV)水平。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Qmax、Pdet.max、Pdet.Qma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RV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VFD、VN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Qmax、Pdet.max、Pdet.Qma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两组VFD、VND、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膀胱活动低下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逼尿肌活动低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膀胱活动低下症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流动力学检查 最大尿流率 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对BPH患者TURP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耿进成 王武 +4 位作者 冯连成 黄金星 刘军 王征 马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87,共2页
目的观察术前膀胱逼尿肌收缩力情况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6例BPH患者中,术前逼尿肌收缩力增强34例(A组)、收缩力低下30例(B组)、收力缩正常42例(C组),均行常规TURP治疗,术... 目的观察术前膀胱逼尿肌收缩力情况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6例BPH患者中,术前逼尿肌收缩力增强34例(A组)、收缩力低下30例(B组)、收力缩正常42例(C组),均行常规TURP治疗,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均增加(P均<0.01),剩余尿量(PVR)减少(P均<0.01)。与术前相比,A组逼尿肌最大收缩力(Pdet)降低,B组Pdet增加(P均<0.01)。A组术后Qmax、PVR与C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P均<0.01。结论术前逼尿肌收缩力正常及增强的BPH患者较收缩力低下者,TURP术后膀胱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最大尿流率 剩余尿 逼尿肌收缩力 逼尿肌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OA患儿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庆华 阚春梅 +4 位作者 李丽 张瑞莉 张红 文建国 王国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NDOA)患儿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NDOA患儿18例(NDOA组),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儿10例(对照组),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及逼尿肌组织活检。结果NDOA组的...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NDOA)患儿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NDOA患儿18例(NDOA组),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儿10例(对照组),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及逼尿肌组织活检。结果NDOA组的残余尿量、紧密细胞粘着数目和紧密细胞粘着与中间细胞连接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膀胱顺应性和中间细胞连接数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若以紧密细胞粘着与中间细胞连接比率>3为诊断NDOA的标准.则灵敏度为94%(17/ 18),特异度为100%(17/17)。MCC与紧密细胞粘着数目呈负相关(Beta=-0.638,P<0.05),与中间细胞连接数目呈正相关(Beta=0.389.P<0.05)。结论NDOA患儿的逼尿肌有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且与其尿动力学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 逼尿肌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膀胱逼尿肌厚度及剪切波弹性值与膀胱容量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敏薇 徐盼 +4 位作者 周爱云 张妍 郭素萍 张诚 刘娟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6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膀胱逼尿肌厚度(DWT)及剪切波弹性(SWE)值与膀胱容量(B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的156例健康志愿者,通过超声诊断仪自带软件测其BC,根据BC结果分为5个等级:1级<100 mL,2级100~199 mL,3级200~299 mL,4... 目的探讨正常人膀胱逼尿肌厚度(DWT)及剪切波弹性(SWE)值与膀胱容量(B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的156例健康志愿者,通过超声诊断仪自带软件测其BC,根据BC结果分为5个等级:1级<100 mL,2级100~199 mL,3级200~299 mL,4级300~399 mL,5级>400 mL。采用配备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功能的超声诊断仪测量DWT及其SWE值,分析不同BC等级健康志愿者的DWT及SWE值变化。结果因肥胖、呼吸配合差等难以完成二维成像及SWE共21例,最终成功完成逼尿肌的二维成像和SWE 156例,成功率约88.14%。BC 1级38例,2级34例,3级30例,4级26例,5级28例,BC不同等级者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 1~5级者DWT分别为0.99(0.86,1.07)、0.88(0.60,0.91)、0.61(0.57,0.64)、0.44(0.39,0.48)、0.33(0.23,0.37)cm,BC各级别DW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 1~5级者逼尿肌SWE弹性值(横切)分别为2.68(2.30,3.35)、3.30(2.60,3.90)、3.93(3.60-4.60)、6.30(5.20,13.20)、12.45(7.32,16.4)kPa。BC 1~5级者逼尿肌SWE值(纵切)分别为3.24(2.30,4.30)、4.40(3.60,5.20)、5.30(4.45,8.32)、10.15(7.75,14.70)、12.98(9.30,25.8)kPa。BC各级别者逼尿肌SWE值(横切、纵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级BC者纵切和横切逼尿肌SWE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纵切SWE弹性值大于横切SWE弹性值。曲线回归分析发现,DWT与BC呈负相关关系(R^2=0.744,F=166.667,P<0.01),逼尿肌SWE纵切弹性值与BC呈正相关关系(R^2=0.702,F=203.352,P<0.01),逼尿肌SWE横切弹性值与BC呈正相关关系(R^2=0.655,F=164.395,P<0.01)。结论正常人BC与DWT、逼尿肌SWE弹性值(纵切、横切)有关,BC越大,DWT越稳定,逼尿肌SWE值(纵切、横切)增加速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 剪切波弹性成像 逼尿肌厚度 膀胱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反射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宇峰 刘荣福 +2 位作者 陈斌 王惠强 邢金春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0-182,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治疗有膀胱逼尿肌无反射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8月该科23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有膀胱逼尿肌无反射的前列腺增生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治疗有膀胱逼尿肌无反射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8月该科23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有膀胱逼尿肌无反射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3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并发逼尿肌无反射的患者行TURP。手术前和术后12个月分别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p.),并进行手术前后比较,分析综合治疗疗效。结果2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无反射患者治疗前后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明显改善。结论TURP术对BPH合并逼尿肌无反射患者的临床疗效是确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前列腺电切 前列腺增生 膀胱逼尿肌无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春利 马振峰 +2 位作者 杨文增 古德强 安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60例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BPH患者,按膀胱逼尿肌受损程度分为A组[30 cmH2O≤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30-40 cmH2O]...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60例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BPH患者,按膀胱逼尿肌受损程度分为A组[30 cmH2O≤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30-40 cmH2O]、B组(Pdet 20-30 cmH2O)和C组(Pdet 10-20 cmH2O),均同期行TURP膀胱造瘘术,术后1 a随访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A组24例术后2周均拔除造瘘管,排尿通畅,总有效率100%;B组21例中19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2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90.5%;C组15例中6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9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40%。结论 BPH患者,由于单纯膀胱出口梗阻引起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时,如逼尿肌轻度受损或中、重度受损而腹压较高者,可行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逼尿肌重度受损且腹压低者,宜行单纯膀胱造瘘术,3个月后如逼尿肌功能明显改善,可行TU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前列腺增生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庆元 徐祗顺 +1 位作者 刘海南 史本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8,共2页
为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前列腺增生 (BPH)手术效果的影响 ,对 336例 BPH患者于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对 82例术后疗效不满意患者行尿流动力学加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前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者 32 6例(97% ) ,其中痉挛 10 9例 (32 .4 % ... 为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前列腺增生 (BPH)手术效果的影响 ,对 336例 BPH患者于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对 82例术后疗效不满意患者行尿流动力学加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前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者 32 6例(97% ) ,其中痉挛 10 9例 (32 .4 % )、低顺应性 73例 (2 1.7% )、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 (DSD) 4 3例 (12 .8% )、功能亢进 5 1例 (15 .2 % )、收缩乏力 5 0例 (14 .9% )。术后共 82例疗效不满意 (2 4 .4 % ) ,其中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为主要因素者 39例 (47.6 % ) ;2 5例术后 6个月症状改善 ,合并神经损害及高龄、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者疗效较差。认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可预测 BPH手术效果 ,并指导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腺膀逼尿肌功能 尿流动力学 手术治疗 B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逼尿肌厚度在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皮永前 潘永寿 +4 位作者 秦蕾 熊思 隆电熙 阮坚 蒋云秀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2265-226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detrusor wall thickness,DWT)对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有下尿路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膀胱出口梗阻组、非膀胱出口梗阻组... 目的探讨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detrusor wall thickness,DWT)对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有下尿路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膀胱出口梗阻组、非膀胱出口梗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组间的DWT与年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其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膀胱出口梗阻组DWT(3.5±0.9)mm明显高于非梗阻组(1.8±0.4)mm和正常对照组(1.6±0.3)mm,P<0.01,有统计学意义。逼尿肌厚度与最大尿流率呈负相关(r=-0.71,P<0.01),与残余尿量正相关(r=0.60,P<0.01),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正相关(r=0.54,P<0.01)。以逼尿肌厚度≥2.9mm为标准诊断BOO的准确率为92.2%(83/90),假阳性率为3.3%(2/60),假阴性率为16.7%(5/30)。结论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DWT可作为预测BOO的重要指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逼尿肌厚度 经直肠三维超声 膀胱出口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冯小军 周云 +2 位作者 吴建贤 魏新春 高晓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83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4.63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电针八髎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平均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生活质量(QOL)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排尿日记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5.89±1.07)次、(357.58±84.71) mL、(3.20±1.46)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7.98±2.53)次、(288.83±84.75) mL、(5.24±2.54)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动力学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339.79±87.92) mL、(103.63±42.69)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分别为(277.29±64.25) mL、(136.79±49.1)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容量增加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QOL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OL为(6.63±3.8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QOL为(11.29±6.3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膀胱功能,提高患者QOL,整体效果要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逼尿肌过度活动 电针 尿日记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塞露对家兔膀胱逼尿肌运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霄安 任愈江 王婕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14,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膀胱逼尿肌的运动,减少留置尿管拔出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我们用 J L3 生理记录仪、电动记纹鼓对家兔膀胱逼尿肌进行了在体与离体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开塞露注入家兔膀胱使膀胱在体与离体逼尿肌运动明显增强。... 目的:为了探讨膀胱逼尿肌的运动,减少留置尿管拔出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我们用 J L3 生理记录仪、电动记纹鼓对家兔膀胱逼尿肌进行了在体与离体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开塞露注入家兔膀胱使膀胱在体与离体逼尿肌运动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经t 检验, P< 0 .05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提示开塞露使膀胱逼尿肌运动明显增强,是通过激动 M 胆碱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病人 尿 尿潴留 开塞露 逼尿肌 运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锻炼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乏力患者术后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谊霞 黄永红 +3 位作者 江华容 张燕 张元华 陈方敏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767-1768,共2页
目的研究系统化功能锻炼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乏力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BPH伴逼尿肌乏力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后采用系统化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两组... 目的研究系统化功能锻炼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乏力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BPH伴逼尿肌乏力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后采用系统化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手术后6个月复查尿流动力学,IPS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膀胱逼尿肌等容收缩压和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排尿功能恢复率较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系统化功能锻炼对BPH伴逼尿肌乏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功能锻炼 BPH 逼尿肌乏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不稳定与神经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淑雯 吴清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87-90,95,共5页
膀胱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密切。随着对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到在病理状态下,神经受体对膀胱舒缩机制的影响主要涉及胆碱能神经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受体的变化。... 膀胱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密切。随着对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到在病理状态下,神经受体对膀胱舒缩机制的影响主要涉及胆碱能神经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受体的变化。其中对逼尿肌收缩功能起调节作用的受体主要有胆碱受体(M受体)、嘌呤受体(P受体),调节其舒张功能的受体主要为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阐明这些新机制将为临床治疗和开发新药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逼尿肌不稳定 神经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素能β受体在人膀胱逼尿肌中作用的年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振华 马智勇 +2 位作者 李刚 王平 孔垂泽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 研究肾上腺素能 β受体膀胱逼尿肌反应性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来检测 10位老年患者逼尿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 )、BRL37344 (选择性 β3受体激动剂 )、forskolin(腺苷酸... 目的 研究肾上腺素能 β受体膀胱逼尿肌反应性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来检测 10位老年患者逼尿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 )、BRL37344 (选择性 β3受体激动剂 )、forskolin(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 )和DBcAMP(二丁基环腺苷酸 )的反应性。同样用非选择性肾上腺素能 β受体配基 [3H]-双氢心得舒来进行放射性配基结合测定。并以青年人的膀胱逼尿肌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和老年组之间KCl诱导的逼尿肌收缩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组对异丙肾上腺素、BRL37344和forskolin的反应性分别下降了 15 .0 %、17.6 %和 12 .6 % (P <0 .0 0 1) ,异丙肾上腺素和BRL37344的pD2 ( lgEC50 )值也显著降低 ;两组间对DBcAMP的反应性并无差别 ;随年龄增加逼尿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 β受体的最大结合部位显著下降 ,但平衡解离常数却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年人膀胱平滑肌存在对肾上腺素能 β受体的反应性下降 ,这可能是造成老年人膀胱顺应性减退的原因。受体密度的降低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下降导致的cAMP合成减少可能是造成肾上腺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Β受体 膀胱 逼尿肌 年龄 相关性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流率测定诊断膀胱出口梗阻与逼尿肌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国虹 周尊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尿流率测定 诊断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直肌转位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学斌 黄世明 +2 位作者 赵庆利 李博 李青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腹直转位术 逼尿肌无反射 疗效观察 神经原性膀胱 反射性 膀胱功能重建术 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