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
27
1
作者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古地理学
科学发展观
动态演化
非原地的古
地理
重建
盆地分析
古
地理
重建
盆地构
造
古地理学
造
山
带
次级构
造
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造山带古地理学——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
31
2
作者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35-650,共16页
以活动论构造观为指导,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海陆面貌和盆山格局的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之后,于研究区现存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业已消失了的和后期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大量实例论述了可能导致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
以活动论构造观为指导,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海陆面貌和盆山格局的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之后,于研究区现存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业已消失了的和后期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大量实例论述了可能导致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大陆地块的解体、沉没、俯冲、剥蚀、冲断—推(滑)覆作用、走滑作用、碎裂和被卷入年轻造山带等,特别提出东亚大陆边缘地区自侏罗纪末开始的移置地体拼贴增生是该区的一大特点。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发生大都与巨型断裂带(尤其是作为构造边界的巨型断裂带)发育有关。陆内阶段的断裂带活动对盆山格局的变化、盆地发育、沉积演化及其关键地质事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还应注意断裂带解体阶段出现的新生构造对古地理重建的制约。简言之,造山带古地理学的发展是推动构造古地理学前进的关键之一,在恢复古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古地理面貌、重建全球古大陆演化尤其是造山带和经受造山运动改造地区的古大陆演化,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古地理学
构
造
古
地理
单元
盆
山
格局
古
地理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
27
1
作者
吴根耀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文摘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关键词
造山带古地理学
科学发展观
动态演化
非原地的古
地理
重建
盆地分析
古
地理
重建
盆地构
造
古地理学
造
山
带
次级构
造
单元
Keywords
orogen-palaeogeography, an eye 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dynamic evolution, non-authochthonous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basin analysis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2.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造山带古地理学——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
31
2
作者
吴根耀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35-650,共16页
文摘
以活动论构造观为指导,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海陆面貌和盆山格局的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之后,于研究区现存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业已消失了的和后期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大量实例论述了可能导致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大陆地块的解体、沉没、俯冲、剥蚀、冲断—推(滑)覆作用、走滑作用、碎裂和被卷入年轻造山带等,特别提出东亚大陆边缘地区自侏罗纪末开始的移置地体拼贴增生是该区的一大特点。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发生大都与巨型断裂带(尤其是作为构造边界的巨型断裂带)发育有关。陆内阶段的断裂带活动对盆山格局的变化、盆地发育、沉积演化及其关键地质事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还应注意断裂带解体阶段出现的新生构造对古地理重建的制约。简言之,造山带古地理学的发展是推动构造古地理学前进的关键之一,在恢复古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古地理面貌、重建全球古大陆演化尤其是造山带和经受造山运动改造地区的古大陆演化,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造山带古地理学
构
造
古
地理
单元
盆
山
格局
古
地理
重建
Keywords
orogen-palaeogeography, tectonopalaeogeographic unit, basin-range pattern,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造山带古地理学——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