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缓速性能研究
1
作者 华旭刚 黄豪 +3 位作者 王文熙 王帅 余天赋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前提与保证.传统位移型阻尼器不具备速度适应能力,在应用于机构展开时存在展开卡死风险;而传统高压油液阻尼器在高速运作下易引发漏液造成失效.电涡流扭矩阻尼器作为一类新型的速度型阻尼器,可用于减缓机构转动角速度,具有不需外接电源、无工作流体、耐久性强等优势,但因永磁体与导体板的相对运动速度小导致其耗能效率不高,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加强传统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磁路优化后的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相较于传统的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有更小的磁漏和安装体积,此外,加入齿轮增速装置提升其工作转速,进一步提升耗能性能.基于COMSOL分析软件建立了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空气间隙、导体管厚度、背铁厚度等参数对扭转阻尼系数的影响;同时考虑安装空间尺寸,推导了电涡流阻尼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系数估算公式.制造了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样机和展开机构原理验证装置,并进行了冲击缓速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定的阻尼器参数,合理地对永磁体及导体板的厚度取值,能获得较大的扭转阻尼系数;本文提出的阻尼系数估算方法能精确描述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在阻尼线性段的力学性能;采用质量为12 kg左右的阻尼器样机可将试验展开机构在最不利工况下的最终动能耗散效率达41.6%,具有较强耗能效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耗能 电涡流扭矩阻尼器 速度放大 缓速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地震响应半主动控制的加速度放大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亓兴军 李小军 周国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9,共5页
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1座大跨刚构连续梁桥进行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地震响应计算,比较分析6种半主动控制算法对桥梁加速度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当磁流变阻尼器设置在桥梁支座等连接构件处时,不同半主动控制算法会使阻尼器附... 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1座大跨刚构连续梁桥进行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地震响应计算,比较分析6种半主动控制算法对桥梁加速度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当磁流变阻尼器设置在桥梁支座等连接构件处时,不同半主动控制算法会使阻尼器附近桥梁局部位置的加速度产生不同程度的“针尖”放大效应,而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不会产生这种加速度放大效应;比较而言,“开关型”半主动控制算法比“连续型”半主动控制算法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更加严重;半主动控制算法引起的桥梁加速度放大效应与阻尼器类型、阻尼器位置和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半主动控制算法对桥梁的位移和弯矩不会产生剧烈放大的“针尖”现象;阻尼器设置在墩梁刚性连接部位时不会出现加速度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控制算法 速度放大效应 磁流变阻尼器 刚构连续梁桥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地震记录的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宝锋 华夏 +1 位作者 卢文胜 张棋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27,共12页
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FAA)是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面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反映了建筑主体结构对地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在对建筑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FAA是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FAA的合理取值方法,当前规范大... 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FAA)是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面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反映了建筑主体结构对地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在对建筑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FAA是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FAA的合理取值方法,当前规范大都基于少量的历史楼面地震记录或者简单房屋结构有限元模型,开展统计和计算分析,难以反映各种建筑结构FAA的实际分布特征,使得计算获得等效地震力与其非结构构件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相差较大。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强震记录数据库(CSMIP)为基础,以新的建筑高度分类方法为基准,分别计算得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的FAA。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难以合理地包络实际观测得到的FAA值。因此,采用抛物线模型,分别拟合FAA沿建筑高度分布曲线,并针对不同的高度类型和结构类型,分别给出对应的曲线参数。所拟合的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测FAA分布特点。此外,对于屋面附近的楼层,建议适当提高FAA数值以反映高层建筑中楼面鞭梢效应而造成的突变。最后通过对建筑结构高度进行分类来考虑自振周期对FAA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速度放大系数 地震记录 抗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记录的钢结构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超楠 戴君武 +2 位作者 刘荣恒 杨永强 柏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1,共8页
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即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PFA/PGA),在非结构抗震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文中基于美国CESMD强震记录数据库中的真实结构强震记录,分别计算了3类典型钢结构(钢框架结构、... 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即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PFA/PGA),在非结构抗震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文中基于美国CESMD强震记录数据库中的真实结构强震记录,分别计算了3类典型钢结构(钢框架结构、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以及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值,按照不同的高度区间以及美国抗震设计分类,系统分析了3类钢结构放大系数随结构高度变化的规律,同时对比了各国规范对放大系数的取值。结果表明,3类钢结构放大系数大小关系为: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相对最小,钢框架结构居中,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相对最大,且3类钢结构的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结构高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而各国规范均采用单一的规定,故各国规范对3类结构放大系数的包络性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放大系数 强震记录 钢结构 非结构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溜砂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5
作者 田荣燕 徐晟 +2 位作者 李毅杰 唐奥珂 蒙江南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振动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溜砂坡颗粒内摩擦角持续减小,黏聚力则先增大再减小;(2)含水率对高程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削弱效果在水平方向更明显;(3)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竖向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应力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当含水率为9%时,溜砂坡竖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砂坡 数值模拟 室内振动试验 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加速度深度放大效应及震后变形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泽林 吴树仁 +2 位作者 王涛 唐辉明 梁昌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110,120,共10页
基于相似比理论,设计并完成了典型黄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先进的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实现水平+垂直振动,研究黄土滑坡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变形模式,并配合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沿滑坡体浅表层加速度放大作用具有明... 基于相似比理论,设计并完成了典型黄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先进的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实现水平+垂直振动,研究黄土滑坡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变形模式,并配合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沿滑坡体浅表层加速度放大作用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水平向和垂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呈非线性增加,且水平向大于垂向;在滑坡体的滑动面附近加速度放大作用呈现出岩性结构效应;随高程增加加速度响应逐渐增大,表现出高程效应,滑坡后壁放大作用明显。随入射地震波强度的增加,滑坡体内部关键部位加速度放大作用基本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破坏形式为:滑坡后壁形成拉裂隙并逐渐扩展,滑坡后壁发生崩塌,滑体略有下挫,形成拉槽,坡体中部鼓胀,坡脚有大量崩积物。研究结果为探讨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和变形破坏情况,以期为天水地区黄土滑坡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机振动台 数值模拟 黄土滑坡 地震动响应 速度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土石坝加速度响应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邹德高 周扬 +2 位作者 孔宪京 徐斌 毛雯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56-661,共6页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100 m以上的均质堆石坝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研究了沿大坝高度方向和坝纵轴线方向的加速度分布规律,分析了坝高、动剪切模量、坝坡坡度、河谷宽高比、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波对加速度放大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100 m以上的均质堆石坝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研究了沿大坝高度方向和坝纵轴线方向的加速度分布规律,分析了坝高、动剪切模量、坝坡坡度、河谷宽高比、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波对加速度放大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土石坝表现出明显的三维动力效应,坝高、动剪切模量、坝坡坡度等因素对大坝三维加速度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工况中地震加速度均在坝高4/5以上的河谷中部放大明显,现行规范建议的加速度分布规律不符合高坝的反应特性。根据计算结果,建议了大坝坝坡抗震加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三维有限元 速度放大倍数 抗震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冯志仁 刘红帅 于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表面的放大效应,借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分析数值模型;在合理考虑地震动输入、边界条件、网格划分与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动峰值、频率、持时以及初动方向等...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表面的放大效应,借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分析数值模型;在合理考虑地震动输入、边界条件、网格划分与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动峰值、频率、持时以及初动方向等因素影响下的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动峰值、频率和初动方向对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的影响较显著,而地震动持时对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的影响微小;②随着地震动峰值的增加,放大效应由软弱夹层之上的坡面及坡顶面向坡肩点逐渐增大,坡肩点的放大效应最大;③当输入地震动频率小于边坡的自振频率时,边坡表面加速度放大倍数较小,且频率越小,放大倍数越小,当输入地震动频率大于边坡的自振频率时,边坡表面加速度放大倍数较大,且频率越大,放大倍数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岩质边坡 地震 速度放大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支护结构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付晓 范刚 +1 位作者 刘飞成 张建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3-828,共6页
设计并完成一个1∶30的大比例尺高陡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坡体内部有6个软弱泥化夹层,研究在组合支护体系作用下EL Centro地震波和汶川-清屏地震波激振下泥化夹层含水量发生变化时边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设计并完成一个1∶30的大比例尺高陡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坡体内部有6个软弱泥化夹层,研究在组合支护体系作用下EL Centro地震波和汶川-清屏地震波激振下泥化夹层含水量发生变化时边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坡面X、Z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具有非线性高程放大效应,但前者大于后者;(2)泥化夹层含水量的变化对坡面加速度放大效应影响显著,注水后X向减小而Z向增大;(3)支护体系作用下边坡临空面放大效应的现象受限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下边坡基本不存在加速度放大效应;边坡分级支护可有效降低X向加速度放大系数的高程增大效应,但对Z向会产生不利作用;(4)边坡的破坏模式为上部受软弱夹层滑动牵引而发生倾倒-拉裂变形,导致顶部框架梁有可能最先发生破坏,且破坏类型可能以绕坡顶为支点向坡体内侧转动,引起上部的锚索产生拔出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化夹层 反倾岩质边坡 速度放大 支挡结构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主要抗震设计规范加速度谱的近断层地震动能量检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江辉 朱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8-517,共10页
近场地震通常有显著的脉冲型高能输入,有必要从能量角度对现行抗震规范进行有效性检验,以探讨规范加速度设计谱能否体现近断层区域地震地面运动的能量耗散需求.基于本文作者所建议的5%阻尼比下谱速度与输入能量等效速度之间关系,推导了... 近场地震通常有显著的脉冲型高能输入,有必要从能量角度对现行抗震规范进行有效性检验,以探讨规范加速度设计谱能否体现近断层区域地震地面运动的能量耗散需求.基于本文作者所建议的5%阻尼比下谱速度与输入能量等效速度之间关系,推导了与当前中、美主要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UBC97)加速度谱相容的输入能量谱,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将其与基于实际近断层记录分组所得的输入能量设计谱进行对比表明,我国GB50011-2001规范除软土场地的9度罕遇烈度外均难以体现近场地震的能量要求,有必要对设计谱平台高度进行调整;而美国UBC97规范则在除SA类场地之外的其它条件下均能较好地与15km范围内的近场能量需求相吻合,从而也证明了本文推导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能量检验 抗震规范 速度放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速度的近场地震动输入能量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辉 朱晞 倪永军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发展基于能量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需要确定地震动的能量输入。对具有显著高能输入的脉冲型近场地震,针对既有的输入能量简化计算方法的不足,通过定义谱速度放大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谱速度来计算地震动输入能量的计算模型。... 发展基于能量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需要确定地震动的能量输入。对具有显著高能输入的脉冲型近场地震,针对既有的输入能量简化计算方法的不足,通过定义谱速度放大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谱速度来计算地震动输入能量的计算模型。以收集到的世界范围内的靠近活动断层15km内的214条近场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近震记录分组和SDOF体系数值计算,进行了谱速度放大因子在不同断层距条件下的分段线性化参数回归,用实际近震记录进行了验证和分组统计对比,和已有的Housner、Manfredi、Chai等代表性模型对比表明文中建议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且物理意义明确,能有效考虑结构自振特征的影响,可用于确定在给定断层条件下的结构预期能量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输入能量 速度放大因子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体碰撞的冲击放大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明 顾西平 +1 位作者 金映丽 孔祥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249,共5页
为了研究冲击放大方法,将经典碰撞理论和动态接触理论结合,建立了双质量冲击放大器运动学模型,推导出加速度、加速度放大倍数计算公式。研究了碰撞持续时间比、(放大台与跌落台)质量比、波形发生器刚度比对加速度放大倍数的影响,最后通... 为了研究冲击放大方法,将经典碰撞理论和动态接触理论结合,建立了双质量冲击放大器运动学模型,推导出加速度、加速度放大倍数计算公式。研究了碰撞持续时间比、(放大台与跌落台)质量比、波形发生器刚度比对加速度放大倍数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对两体碰撞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加速度放大倍数随着质量比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波形发生器刚度比、碰撞持续时间比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放大方法 经典碰撞理论 动态接触理论 双质量冲击放大 速度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分析的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13
作者 顾威 吴承宇 何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7-435,共9页
高压变压器是高压变电站的关键电气设施,起到为电力网络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其抗震性能是相关电网和供电区域抗震性能和震后恢复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变压器主要由油箱体系和升高座与瓷套管体系组成,它们都是地震易损的,需要... 高压变压器是高压变电站的关键电气设施,起到为电力网络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其抗震性能是相关电网和供电区域抗震性能和震后恢复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变压器主要由油箱体系和升高座与瓷套管体系组成,它们都是地震易损的,需要严格的地震可靠度和易损性等抗震性能分析。目前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但财物成本或计算费用相当高昂,不适用于地震可靠度和易损性等需要多次地震响应分析的抗震性能分析。为了减少高压变压器单次地震响应分析的成本,本文进行了高压变压器抗震性能的简化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压变压器地震响应分析的简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将高压变压器分解为油箱体系和升高座-瓷套管体系,油箱体系的加速度响应由油箱顶板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来简化分析,升高座-瓷套管体系的地震响应由一个考虑升高座和瓷套管摇摆特性的4自由度振动系统来简化分析,然后,将油箱体系地震响应和升高座-瓷套管体系地震响应的简化分析模型进行耦合,最终形成高压变压器地震响应的快速计算方法。典型天然地震波作用下某220 kV变压器瓷套管顶端位移响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简化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压器 抗震性能 摇摆效应 速度放大系数 简化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的原状黄土地基动力响应研究
14
作者 吴江 邵帅 +2 位作者 张晓聪 张彬 马晓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1-185,共5页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原状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和震陷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较强的激震作用会加剧土体的软化和松弛,从而抑制了地震加速度的传递;黄土层...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原状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和震陷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地基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较强的激震作用会加剧土体的软化和松弛,从而抑制了地震加速度的传递;黄土层厚度的增加使土体刚度增强,从而减弱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此外,黄土地基的震陷变形与输入波的波形具有显著相关性,伴随着原生结构强度的丧失与次生结构的产生,表现为以竖向变形为主,同时伴随着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张拉裂隙发育,局部区域有着粉碎性破坏引发的地基失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地基 离心机振动台 速度放大效应 震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多高层建筑楼面加速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樊圆 卢文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8,共11页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分析方法及其性能评估愈发受到关注和研究。其中,对楼面加速度需求进行研究可合理确定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该研究通过分布参数模型对多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简化,建立楼面加速度与地震输入和结构特征的...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分析方法及其性能评估愈发受到关注和研究。其中,对楼面加速度需求进行研究可合理确定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该研究通过分布参数模型对多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简化,建立楼面加速度与地震输入和结构特征的联系,研究了弯剪刚度比对结构动力特性、模态振型的影响;基于模型各阶频率比与弯剪刚度比的关系,提出识别结构弯剪刚度比的方法;选用ATC-63的远近场强震动记录数据集,预测了楼面加速度放大(floor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FAA)系数,回归拟合了楼面加速度与结构阻尼比、周期、刚度比之间的关系,可用于对楼面加速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抗震需求 楼面加速度放大(FAA)系数 分布参数模型 刚度比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隧道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及反应谱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金豆 兰景岩 史庆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基于剑桥大学工程系所完成的含隧道密实砂场地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基础数据,利用模型内部设置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由弱至强逐级加载四组伪谐波作为基底输入,模拟并获取了在80 g重力场环境下隧道列及自由场列在不同深度处的动力反应和加速度记... 基于剑桥大学工程系所完成的含隧道密实砂场地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基础数据,利用模型内部设置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由弱至强逐级加载四组伪谐波作为基底输入,模拟并获取了在80 g重力场环境下隧道列及自由场列在不同深度处的动力反应和加速度记录,通过对比隧道列及自由场列相关地震动参数的差异,表明由于隧道的存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从基底到地表都呈现出先衰减后放大的趋势,自由场列地表处的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处于1.042~1.072之间,而隧道列地表处放大系数处于1.009~1.024之间;加速度反应谱峰值方面,地震波输入越强烈,其峰值相对应周期朝着短周期方向移动;对比两列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随深度变化曲线,发现自由场列从基底到地表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隧道列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 场地效应 地下隧道 速度放大系数 地震动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组合和加速度传递函数的最优MTMD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春祥 熊学玉 程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0-54,39,共6页
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 (MTMD)是由许多频率成线性分布的调谐质量阻尼器组成。可能的系统参数组合形成 5种MTMD ,即MTMD -1~MTMD -5。基于具有一般MTMD时结构的加速度传递函数 ,建立了MTMD -1~MTMD -5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 (ADMF)的统一模... 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 (MTMD)是由许多频率成线性分布的调谐质量阻尼器组成。可能的系统参数组合形成 5种MTMD ,即MTMD -1~MTMD -5。基于具有一般MTMD时结构的加速度传递函数 ,建立了MTMD -1~MTMD -5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 (ADMF)的统一模式。利用ADMF和数值搜寻技术对MTMD -1~MTMD -5进行了参数研究。参数包括 :频率间隔、阻尼比、调谐频率比和总数。为了比较亦给出了TMD的数值结果。大量的数值比较表明 :在工程应用中 ,应优先选择MTMD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 MTMD 速度动力放大系数 系统参数组合 速度传递函数 振动控制 结构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加筋路堤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丽华 任增乐 +4 位作者 李广信 肖衡林 杨智勇 杨超 崔飞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6-504,共9页
废旧轮胎、三向土工格栅等新型筋材用于岩土工程加筋,经济环保且力学性能优良.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对未加筋边坡、三向土工格栅边坡、废旧轮胎串与三向土工格栅复合加筋边坡、轮胎串与轮胎碎片复合加筋边坡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 废旧轮胎、三向土工格栅等新型筋材用于岩土工程加筋,经济环保且力学性能优良.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对未加筋边坡、三向土工格栅边坡、废旧轮胎串与三向土工格栅复合加筋边坡、轮胎串与轮胎碎片复合加筋边坡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边坡结构在不同地震波形输入、不同加速度峰值和不同加筋方式下,未加筋边坡与复合加筋边坡的加速度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筋方式对加筋抗震效果影响比较显著,同种加筋方式的加速度响应效果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规律相近;三向格栅、三向格栅与轮胎串复合加筋、轮胎串与轮胎碎片复合加筋在汶川波激励下,其加速度放大倍数较未加筋边坡相比,最大减小幅度分别为37.5%、30.0%、21.0%,前者加速度放大倍数减小幅度分别是后两者的1.4倍和2倍;不同加筋方式下,边坡的加速度放大倍数随地震激励水平的提高呈非线性增加,但与未加筋边坡相比,随输入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呈现明显的增幅递减趋势;各种加筋土边坡与未加筋边坡加速度放大倍数均沿坡面约1/3高程处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并在靠近边坡顶部位置达到最大值.迁安波产生的加速度响应明显强于其他3种地震波的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边坡 复合加筋 振动台模型试验 速度放大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袋挡土墙小型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斯宏 李玲君 +2 位作者 张雨灼 徐小东 薛向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6-243,共8页
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以天然河沙为填料的土工袋挡土墙在水平向不同振动加速度下的位移、动土压力以及水平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并与水平加筋土挡土墙和传统的刚性挡土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输入加速度不超过0.3g时,土工袋挡土... 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以天然河沙为填料的土工袋挡土墙在水平向不同振动加速度下的位移、动土压力以及水平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并与水平加筋土挡土墙和传统的刚性挡土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输入加速度不超过0.3g时,土工袋挡土墙位移变形比刚性挡土墙略大,但是随着输入加速度继续增大,刚性挡土墙发生整体滑移,以致倾覆破坏,而土工袋挡土墙依然稳定,显示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水平加筋土挡土墙的位移一直大于土工袋挡土墙与刚性挡土墙,峰值出现在1/2倍墙高处,且随着输入加速度的增大,挡土墙中上部外凸变形越来越显著;土工袋挡土墙的动土压力系数与墙体位移相对应,沿墙高呈非线性分布,中上部较大、下部较小;土工袋挡土墙的加速度放大倍数随着输入加速度和墙高的增大而增大,均小于水平加筋土挡土墙与刚性挡土墙。同时,针对土工袋挡土墙的破坏失稳模式,对顶部进行加筋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工袋挡土墙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袋 挡土墙 水平位移 加筋土挡土墙 动土压力 速度放大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44
20
作者 董金玉 杨国香 +1 位作者 伍法权 祁生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77-2982,2988,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顺层岩质滑坡,对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根据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设计制作了1个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尺寸(高×长×宽)为1.6 m×1.75 m×0.8 m的顺层模型边坡,并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顺层岩质滑坡,对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根据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设计制作了1个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尺寸(高×长×宽)为1.6 m×1.75 m×0.8 m的顺层模型边坡,并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坡体表面和内部竖直方向上,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坡体高程增加而增大,并且随着高程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增大的速度加快;在坡体内同一高程上,坡面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一定水平深度坡体内部的加速度放大系数,表现出趋表效应;地震波输入频率对坡体动力响应有明显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加,越接近坡体的自振频率,加速度放大效应越显著;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输入波振幅的增加,总体上表现为递减趋势;通过和均质边坡振动台试验加速度监测数据对比,发现坡体结构对坡体加速度放大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结构面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作用加大了坡体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对试验过程中坡体破坏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发现,边坡的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坡肩拉裂张开-坡面中部出现裂缝-裂缝贯通-发生高位滑坡-转化为碎屑流-堆积坡脚。研究成果对地震灾区滑坡形成机制的认识和减灾防灾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大型振动台试验 速度放大系数 频率 坡体结构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