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形匹配转换波剩余静校正实用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潘树林 李晨光 +3 位作者 吴波 王荐 唐建明 刘奇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8-246,204,共9页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叠加道相关 剩余校正 层位控制 纵横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4,78,共6页
为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不同静校正方法和参数计算的静校正量常被用于同一个地震数据进行测试,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断静校正量的优劣。合理的对比流程对静校正量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分析了与静校正相关的影响叠加剖... 为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不同静校正方法和参数计算的静校正量常被用于同一个地震数据进行测试,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断静校正量的优劣。合理的对比流程对静校正量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分析了与静校正相关的影响叠加剖面质量的因素,指出除了静校正量外,叠加剖面质量还与叠加速度关系密切,而叠加速度又是静校正量的函数。给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静校正对比流程,其中采用了与各自静校正量相适应的叠加速度。认为基于另一套静校正量的叠加速度分析结果,不一定适合应用了当前静校正量的地震数据,叠加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当前静校正量的实际效果。分析了静校正量与叠加速度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静校正量差异对叠加速度进行修正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对比 流程 速度分析 叠加速度 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校前初至波自动剩余静校正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录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9-186,240,共9页
为消除山区地震资料中的剩余静态时差,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初至波在动校前自动计算剩余静校正量(或静校正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动校前的共炮点(CSP)道集上进行,也可在CDP道集上完成。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计算速度快,... 为消除山区地震资料中的剩余静态时差,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初至波在动校前自动计算剩余静校正量(或静校正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动校前的共炮点(CSP)道集上进行,也可在CDP道集上完成。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计算速度快,且不受动校误差的影响。对平原地区浅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波 自动剩余校正 校正 道集 炮点 浅层地震 地震资料 折射波 时距曲线 速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CUS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方法组合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S1期295-301,共2页
微测井和小折射是低、降速带测量的常规方法,实际施工中,视地表条件按一定的间隔进行测量。在低、降速带较稳定的前提下,这种方法能得到可靠的低、降速层的物性参数,作为分层内插的控制点。控制点间的低、降速层的参数由控制点延拓。若... 微测井和小折射是低、降速带测量的常规方法,实际施工中,视地表条件按一定的间隔进行测量。在低、降速带较稳定的前提下,这种方法能得到可靠的低、降速层的物性参数,作为分层内插的控制点。控制点间的低、降速层的参数由控制点延拓。若表层结构较简单,且横向速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而当表层速度和厚度变化大且低、降速带的底界又起伏较大时,不但不能获得准确的地表延迟时,消除低高频静校正的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长波长静校正。用FOCUS系统中的剩余静校正处理系统,能够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概述了FOCUS系统几种静校正方法的使用前提和条件,通过实例说明了应用这些静校正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 剩余校正 叠加 道集 速度
全文增补中
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3
5
作者 祖云飞 李培明 +1 位作者 杨葆军 徐兆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299,共5页
我国西部存在巨厚黄土区、无稳定潜水面的沙漠区及巨厚砾石堆积的山前带,其表层速度具有连续性特点,采用常规表层调查控制点法和初至折射法难以控制表层速度和厚度分布规律。为此,本文在以往的“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 我国西部存在巨厚黄土区、无稳定潜水面的沙漠区及巨厚砾石堆积的山前带,其表层速度具有连续性特点,采用常规表层调查控制点法和初至折射法难以控制表层速度和厚度分布规律。为此,本文在以往的“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在反演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表层调查资料,结合大炮初至的回折波和折射波信息,进行连续速度模型反演,可精确地求出表层结构参数,再通过积分的方式计算出最终的静校正量。实例分析表明,文中所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表层速度在垂向上连续变化的西部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技术 速度模型 反演 表层速度 分布规律 调查资料 结构参数 校正 西部地区 连续变化 黄土区 山前带 沙漠区 潜水面 连续性 折射法 控制点 折射波 分析 正问题 堆积 砾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优化速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树祥 韩永治 +1 位作者 李建明 毕丽飞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1期80-82,共3页
速度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动静校正继而影响叠加成像以及偏移归位。针对如何优化速度分析 ,提出了对道集资料噪音衰减 ,道集内相位时差校正 ,道集优化处理以及速度拾取应用约束等优化速度分析方法 ,对参与速度分析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取... 速度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动静校正继而影响叠加成像以及偏移归位。针对如何优化速度分析 ,提出了对道集资料噪音衰减 ,道集内相位时差校正 ,道集优化处理以及速度拾取应用约束等优化速度分析方法 ,对参与速度分析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率 地震资料 优化速度分析 信噪比 相位校正技术 地震勘探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层静校正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庄祖垠 邱铁成 +1 位作者 范宝仓 罗毅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902-4906,共5页
大面积的海上三维地震勘探经常需要数月的采集周期,采集期间的海水层潮汐现象及物性变化会产生诸如潮汐校正和冷水校正等严重的静校正问题。现论述了一种综合的水层静校正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是通过在CDP道集上拾取水底、反演水... 大面积的海上三维地震勘探经常需要数月的采集周期,采集期间的海水层潮汐现象及物性变化会产生诸如潮汐校正和冷水校正等严重的静校正问题。现论述了一种综合的水层静校正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是通过在CDP道集上拾取水底、反演水底时间求取水速、水底倾角和方位角,根据拾取的水底时间和测算的水速度求取并应用冷水校正,然后用求取的零偏移距到达时间与参考时间的差值计算并应用潮汐校正。该方法在某深水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校正 冷水校正 参考速度 基准面 剩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加速度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潘宏勋 方伍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3,6+5+130,共8页
常规叠加速度分析方法虽然业已成熟,然而常规动校正方程是基于炮、检点处于同一水平基准面的假设,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即使采用浮动基准面的方法,其速度分析误差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的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加速度分析方法,应用双平方根... 常规叠加速度分析方法虽然业已成熟,然而常规动校正方程是基于炮、检点处于同一水平基准面的假设,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即使采用浮动基准面的方法,其速度分析误差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的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加速度分析方法,应用双平方根方程计算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可适用于地形起伏剧烈地区。文中用模型数据和野外地震资料对该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固定基准面静校正法相比,用该法计算的叠加速度比较可靠,所得速度谱的聚焦效果更好,能获得较多的浅层速度信息,构造特征也刻画得更清晰。文中方法为地表起伏剧烈地区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基准面 浮动基准面 校正 起伏地表 叠加速度分析 双平方根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 被引量:30
9
作者 杨海申 蒋先艺 +1 位作者 高彦林 汪流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时,必须确保大部分道的初至时间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符合要求。因地震记录折射初至具有连续性和高覆盖次数,增加了统计效应,所以由此建立的近地表模型更加真实,计算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表条件,如山地、过渡带、黄土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技术 折射 三维 近地表模型 应用 复杂地表条件 地震记录 校正 初至时间 配套技术 初至拾取 速度分析 校正效果 质量监控 后续处理 覆盖次数 计算 基准面 连续性 过渡带 黄土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忠平 孙鹏远 +3 位作者 熊定钰 牛悦 李建峰 陈海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3,共9页
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技术方法众多,已成为多分量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1)面波反演法存在面波发散、难以确定频散周期及复杂探区面波信噪比低、频散曲线拾取困难等问题;(2)初至波静校正方法... 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技术方法众多,已成为多分量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1)面波反演法存在面波发散、难以确定频散周期及复杂探区面波信噪比低、频散曲线拾取困难等问题;(2)初至波静校正方法中的层析反演和折射法的转换波初至信噪比低,尤其在复杂探区拾取初至很难;(3)共检波点道集叠加纵波构造约束法要求地下反射界面变化相对平缓或者水平。因此,上述方法目前都不适合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通过层位拉平方法消除转换波静校正构造项,克服层位基本水平的限制。首先拾取P-P波CMP叠加信噪比较高的构造层位,并计算层位拉平投影时差,用投影时差“拉平”叠前数据;(2)将层位拉平数据转换到共检波点域并重新完成共检波点P-P波速度分析,以使共检波点道集的每道速度相同,消除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剧烈变化及速度分析精度不高造成的道间动校正误差,既可以使共检波点同相叠加、提高信噪比,又减少了速度精度不高对地震道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3)把P-P波构造层位拉平的投影时差转换到P-SV域拉平P-SV波叠前数据,在共检波点域重新完成P-SV波共检波点速度分析,提高P-SV波共检波点道集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最终提高P-SV波共检波点道集叠加层位拾取精度和效率。通过构造层位拉平和共检波点域速度分析,再利用P-P波构造约束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可提高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计算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 层位拉平 速度分析 P-P波 P-SV波 纵波构造约束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与地面微地震联合校正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刁瑞 吴国忱 +3 位作者 尚新民 芮拥军 宗兆云 崔庆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292,共10页
由于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布设在地表,会受到地表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变化的影响,降低了微地震事件的识别准确度和定位精度,限制了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因此,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思路引入到地面微地震监测中,提... 由于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布设在地表,会受到地表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变化的影响,降低了微地震事件的识别准确度和定位精度,限制了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因此,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思路引入到地面微地震监测中,提出了三维地震与地面微地震联合校正方法,将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三维地震数据和低降速带测量数据,通过约束层析反演方法建立精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将地面微地震台站从起伏地表校正到高速层中的平滑基准面上,有效消除复杂近地表的影响.其次,根据射孔数据和声波测井速度信息,通过非线性反演方法建立最优速度模型,由于已经消除复杂近地表的影响,在进行速度模型优化时不需要考虑近地表的影响,因而建立的速度模型更加准确.最后,在精确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关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进一步消除了复杂近地表和速度模型近似误差的影响.三维地震与地面微地震联合校正方法采用逐步校正的思路,能够有效消除复杂近地表的影响,提高微地震数据的品质和速度模型的精确度,保证了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层析反演 射孔数据 速度模型 剩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构造形态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以准噶尔盆地泉1井区三维地震资料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鸿明 刘宜文 +4 位作者 蒋琳 彭立 王政 姚茂敏 常玉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8,113,共8页
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往往由于处理中时深转换速度难以准确获得等原因而导致构造形态畸变,圈闭难以落实。结合理论模型,从影响构造成图精度的基准面静校正和时深转换速度入手,详细剖析了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静校正后的地... 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往往由于处理中时深转换速度难以准确获得等原因而导致构造形态畸变,圈闭难以落实。结合理论模型,从影响构造成图精度的基准面静校正和时深转换速度入手,详细剖析了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静校正后的地震波场并不等效于在给定基准面上激发的地震波场以及造成时距关系产生畸变而影响地震速度精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构造带来的地震速度偏差导致构造形态畸变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态畸变 基准面校正 时深转换速度 构造成图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相关特征参数分析法——一种叠前地震数据处理中有效的分析工具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少武 周兴元 +1 位作者 蔡希玲 赵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1期9-15,共7页
首先讨论了互相关函数的计算方法及互相关函数的意义 ,提取了 3种特征参数和 5个统计量 ,并说明了这些特征参数所包含的地震信息及其意义 ;然后分析了互相关函数及统计特征参数曲线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列举了在原始数据分析、剩余静校... 首先讨论了互相关函数的计算方法及互相关函数的意义 ,提取了 3种特征参数和 5个统计量 ,并说明了这些特征参数所包含的地震信息及其意义 ;然后分析了互相关函数及统计特征参数曲线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列举了在原始数据分析、剩余静校正分析、检验相位校正效果和判断埋置检波器极性是否翻转等几方面的应用情况。不同地区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 ,互相关特征参数分析法是地震数据处理中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地震信息 剩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 检波器 统计特征 相位校正 互相关 分析工具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地区老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振国 陈小宏 +1 位作者 王学军 杨松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一项解决地层倾角大、断层复杂成像的关键技术,可以求取准确的速度场,偏移后断层清晰。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道距、仪器和采集参数不同,且覆盖次数低、信噪比较差的二维老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在...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一项解决地层倾角大、断层复杂成像的关键技术,可以求取准确的速度场,偏移后断层清晰。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道距、仪器和采集参数不同,且覆盖次数低、信噪比较差的二维老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在低覆盖和信噪比差的老资料处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时间偏移 校正 速度分析 反褶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面波求表层横波速度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绪德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4年第1期9-15,共7页
介绍了用面波的谱分析法(SASW)及多道分析法(MASW)求取近地表横波速度剖面。对MASW的采集、处理、反演作了详细介绍。用雅可比矩阵分析了产生瑞雷波相速度的各参数的灵敏度,证明纵波速度、密度、厚度对相速度的影响较小,横波速度是形成... 介绍了用面波的谱分析法(SASW)及多道分析法(MASW)求取近地表横波速度剖面。对MASW的采集、处理、反演作了详细介绍。用雅可比矩阵分析了产生瑞雷波相速度的各参数的灵敏度,证明纵波速度、密度、厚度对相速度的影响较小,横波速度是形成波散的主要因素。用阻尼最小二乘法(LM)、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奇异值分解(SVD)求得反演公式,用模型和实例证明反演稳定,用井中数据核实精度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表层 横波速度 多道分析 MASW 速度 校正 地质结构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地区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万山 刘田田 李红桃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5,共4页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技术,既能有效去除噪音又能使有效信号不被破坏的多步多域迭代去噪技术,实现振幅与子波特征一致性的处理技术。应用表明,这些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折射校正 去噪 一致性处理 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建民 王元波 +3 位作者 裴江云 王丽娜 关昕 刘国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07-109,共3页
在分析了影响高分辨率处理的主要环节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分辨率处理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给出了一套实用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重点阐述了合理利用叠前去噪、振幅恢复、组合反褶积和多次剩余静校正等处理方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 在分析了影响高分辨率处理的主要环节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分辨率处理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给出了一套实用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重点阐述了合理利用叠前去噪、振幅恢复、组合反褶积和多次剩余静校正等处理方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技术问题。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成果剖面上 ,各反射层位的波组特征清楚 ,层间信息丰富 ,波形自然稳定。与老剖面相比 ,利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在分辨率、信噪比、波形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 ,能够较好地满足地震资料解释的要求 ,表明这套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叠前去噪 剩余校正 反褶积 速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East处理系统在准南复杂高陡构造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娟 罗勇 +2 位作者 张龙 马俊彦 马晶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60-65,3,共6页
霍玛吐背斜带下组合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是该区勘探突破的关键。以往地震资料由于受到表层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干扰波极为发育,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准确成像。地震成果在构造的主体部位波场复杂、资料信... 霍玛吐背斜带下组合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是该区勘探突破的关键。以往地震资料由于受到表层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干扰波极为发育,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准确成像。地震成果在构造的主体部位波场复杂、资料信噪比较低,断裂解释存在多解性,圈闭特征及高点位置难以准确落实。为此,针对南缘高陡构造地区复杂剧变的近地表结构特点,在野外调查点资料的约束下,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的折射波野外静校正与井控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基本解决了山前剧变地区复杂的静校正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在时间域提高复杂高陡地区资料信噪比的技术流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各类干扰波,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的叠前四维去噪等特色技术中的叠前分频多域去噪模块,在时间域大幅度提高了叠前道集资料信噪比,并为在该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精细速度建模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资料,提高了深度域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波剩余校正 井控 叠前四维去噪 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西火山岩区地震成像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兴 曾同生 +3 位作者 宋雅莹 康敬程 胡新海 代春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47-54,共8页
新疆滴西火山岩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表条件复杂、地下火山岩储层埋藏深、内幕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原始地震数据品质差,静校正问题突出,速度分析困难,火山岩精细成像难度大。应用GeoEast处理系统建立了能满足滴西火山岩成像需求的地... 新疆滴西火山岩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表条件复杂、地下火山岩储层埋藏深、内幕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原始地震数据品质差,静校正问题突出,速度分析困难,火山岩精细成像难度大。应用GeoEast处理系统建立了能满足滴西火山岩成像需求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通过双尺度层析反演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结合解决突出的静校正问题;通过精细叠前预处理获得高品质的叠前地震数据;通过井控扫描速度分析获得高精度的地震成像速度。最终获取了高质量的成像成果,为火山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校正 地震成像 速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玉前 陈志德 +2 位作者 周振兴 王丽艳 金建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2,共3页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构造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剩余校正 偏移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