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通风方式下日光温室微环境和番茄产量品质差异分析及气流场模拟
1
作者 李栋恒 葛静 +4 位作者 胡豪 张亚红 周娟 李佳豪 马海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9-247,共9页
为探究日光温室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微环境及秋冬茬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顶部下翻盖式通风与传统卷膜式通风2种通风方式的日光温室,以传统卷膜式通风为对照(CK),基于顶部下翻盖式通风设计2种不同的开张度:75°(T1处理)和45°... 为探究日光温室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微环境及秋冬茬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顶部下翻盖式通风与传统卷膜式通风2种通风方式的日光温室,以传统卷膜式通风为对照(CK),基于顶部下翻盖式通风设计2种不同的开张度:75°(T1处理)和45°(T2处理),对3座温室室内微环境和作物生长进行监测分析,利用CFD仿真技术对室内气流场分布进行模拟。根据实测值分析,晴天白天T1、T2、CK的平均空气温度分别为22.28、24.28、25.21℃,全天平均湿度分别为49.63%、51.01%、53.08%,平均光照度分别为10839、9337、9151 lx,平均CO_(2)浓度T1,T2相较于CK分别提高了17.88%和8.7%,T1,T2温室内的光照度有所增加,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番茄品质和产量综合表现T2>T1>CK。可见,不同通风方式和开张度会影响气流场的运动轨迹,进而影响到室内环境因子变化,顶部下翻盖式通风相较于传统卷膜式通风,可以有效避免冬季冷空气对作物冠层直吹带来的不利影响,外部气流从顶部翻盖式风口进入温室,能够使空气气流沿着后墙和土壤表面流动,降温除湿效果和果实品质与产量较CK温室表现优异。综合来看,顶部下翻盖式通风方式的T1和T2温室更适合作物生长,其中开张度为75°的T1温室更适合夏季的高温天气,在室内微环境中降温除湿表现较好;开张度为45°的T2温室更适合秋冬茬番茄,番茄作物品质和产量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通风方式 微环境 CFD模拟 开张度 番茄 产量 品质 气流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井降氡优势通风方式研究
2
作者 李先杰 张哲 +3 位作者 胡鹏华 陈刚 任建军 刘啸晨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本文以矿井通风网络入风段和用风段氡析出规律为出发点,由铀矿通风降氡基本方程导出不同通风方式下铀矿降氡需风量的计算公式,并由入风段有效供风能力导出优势通风方式评价指标,给出铀矿通风降氡方式的判别方法。
关键词 铀矿 通风方式 降氡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长距离多工作面隧道施工通风方式设计与应用
3
作者 于丽 路明 +2 位作者 余明洋 刘媛 周振宇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69-376,共8页
为解决高海拔长距离多工作面隧道施工通风和能耗节约问题,将压入式和巷道式相结合提出风室式通风方式,基于风量调配理论给出不同海拔、不同通风长度和4个工作面的风机配置。将该通风方式和风仓式进行对比,体现该通风方式的优越性。研究... 为解决高海拔长距离多工作面隧道施工通风和能耗节约问题,将压入式和巷道式相结合提出风室式通风方式,基于风量调配理论给出不同海拔、不同通风长度和4个工作面的风机配置。将该通风方式和风仓式进行对比,体现该通风方式的优越性。研究结论如下:1)辅助坑道小于4000 m时,风室式通风方式能供给同时出渣的4个工作面。2)辅助坑道长度超过4000 m,可以调整掌子面的工序来降低需风量,从而满足各工作面的通风要求。3)相同条件下,风室式通风比风仓式通风能耗减小22.28%~5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隧道 多工作面 长距离施工通风 通风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日光温室微环境模拟与作物蒸腾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万敏 杨魏 +2 位作者 刘竹青 徐晨曦 刘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8-338,349,共12页
日光温室后墙蓄热降低了通风降温效率,高温会刺激植物水分蒸腾,降低水资源利用率。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原有的上、下通风口基础上,增设后墙通风口。基于DO辐射模型、组分输运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日光温室的计... 日光温室后墙蓄热降低了通风降温效率,高温会刺激植物水分蒸腾,降低水资源利用率。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原有的上、下通风口基础上,增设后墙通风口。基于DO辐射模型、组分输运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日光温室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探究了不同通风方式下温室微环境状况,并结合作物蒸腾模型分析获得了作物蒸腾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蒸腾强度,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中午温室高温,开启后墙、下通风口,较原来开启上、下通风口,气流走向相似,因减少部分蓄热墙体,降温效率提高5.7%,蒸腾量下降0.020 mm/h,开启后墙、上、下通风口,蒸腾量较原来下降0.005 mm/h。开启后墙、上通风口,由于两通风口靠近一侧且距离作物较远,只能形成北侧局部降温,降温效率下降10.3%,除湿效率较原来提高5.7%,蒸腾量升高0.035 mm/h。此外,在通风口组合中,将靠下的通风口设置在迎风方向,可减少外界来风能量、动量损失,以提高通风降温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日光温室微环境调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微环境 计算流体力学 通风方式 作物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沿空留巷采空区煤自燃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军 王磊 +4 位作者 杜文涛 刘荫 陈昌明 张科峰 李岱霖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与“Y”型通风(一进两回、两进一回)方式下采空区漏风流场及氧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整体呈“铲状”分布(即边缘高、中部低)并逐步向采空区收缩;当矿井供风量及速率一定时,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速率受通风方式影响,与进风巷数量呈正相关;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多为沿空侧风流交汇处,该位置的漏风速率受压差影响;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差异导致各通风方式下的氧浓度及氧化升温带的分布特征不同,“W”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浅部、深部气体整体均呈扇形运移,氧化升温带靠近沿空留巷且呈“√”分布,氧化升温带面积占已采区域面积的38.1%;综合对比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氧化升温带分布特征及防灭火难度等方面,得出“W”型通风更有利于采空区煤自燃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沿空留巷 采空区 通风方式 氧浓度 煤自燃"三带" 漏风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对猪粪高温堆肥氮素和碳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杨国义 夏钟文 +5 位作者 李芳柏 万洪富 钟继洪 张天彬 高原雪 黄国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3-467,共5页
采用单一机械翻堆、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和单一强制通风3种通风方式,研究不同的通风方式对猪粪堆肥过程中的温度、T-N、NH4+-N、NO3--N、T-C、水溶性C(DOC)和固相C/N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单一机械翻堆、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和单一强制通风3种通风方式,研究不同的通风方式对猪粪堆肥过程中的温度、T-N、NH4+-N、NO3--N、T-C、水溶性C(DOC)和固相C/N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加快堆肥温度升高,促进NH4+-N向NO3--N的转化,有利于水溶性C(DOC)的分解和固相C/N的降低,从而加快堆肥的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方式 猪粪 高温堆肥 氮素 碳素 变化规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新型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方式的流场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路义萍 陈朋飞 +3 位作者 李俊亭 张辛 邓海燕 韩家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68,共6页
某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冷却风道采用了新型通风方式。为得到该新型通风方式流场特性,建立了该汽轮发电机转子半轴向段单槽通风道整体结构模型;依据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得到转子端部... 某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冷却风道采用了新型通风方式。为得到该新型通风方式流场特性,建立了该汽轮发电机转子半轴向段单槽通风道整体结构模型;依据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得到转子端部、轴向及副槽通风道内速度、压力与流量分布特点;利用单节距副槽三维温度场模型计算转子温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弧段风道流动阻力由风扇压头克服,副槽风道流动阻力由旋转科氏力克服,该新型通风方式有利于减小轴向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通风方式 流场 转子 汽轮发电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通风方式下的室内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徐丽 翁培奋 孙为民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1-319,共9页
采用雷诺平均的Navier Stokes方程与RNG的κ ε涡粘性湍流模型,针对三种不同通风方案,对内设障碍物、污染源和集中热源的房间内的三维速度场、温度场以及污染物C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污染物的质量组份的对流-扩散方程... 采用雷诺平均的Navier Stokes方程与RNG的κ ε涡粘性湍流模型,针对三种不同通风方案,对内设障碍物、污染源和集中热源的房间内的三维速度场、温度场以及污染物C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污染物的质量组份的对流-扩散方程,介绍了通风效率的概念。通过对三种通风方式的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比较得出,置换通风可使室内工作区得到较高的空气品质、较高的热舒适性,并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方式 室内空气质量 通风效率 室内气流组织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下猪舍病毒颗粒分布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穆钰 王美芝 +2 位作者 刘继军 马宗虎 徐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3-58,42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通风方式对猪舍内病毒颗粒分布的影响,本文利用离散轨道模型模拟病毒颗粒的轨迹,并与模拟气流运动的标准k-ε湍流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对猪舍的横向、纵向2种通风方式的气流运动以及病毒颗质量粒浓度分布与排除进行数值研究。... 为了研究不同通风方式对猪舍内病毒颗粒分布的影响,本文利用离散轨道模型模拟病毒颗粒的轨迹,并与模拟气流运动的标准k-ε湍流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对猪舍的横向、纵向2种通风方式的气流运动以及病毒颗质量粒浓度分布与排除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送风量、压力条件和颗粒特性下,横向通风案例方案对比纵向通风有更好的控制病毒颗粒扩散的能力,然而纵向通风方式有更好的排污效率,能够使更多的颗粒逃逸、颗粒悬浮更少,但有更多颗粒沉积,会引起二次污染。2种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有各自的优点,从防止病毒扩散,控制病毒的交叉感染角度来讲,横向通风方式能够对病毒颗粒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形成更均匀的气流,而纵向通风方式会使病毒颗粒在舍内进行大范围的扩散,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因此横向通风方式更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通风方式 病毒颗粒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新型通风方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三维温度场 被引量:12
10
作者 路义萍 陈朋飞 +1 位作者 邓海燕 韩家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35,共7页
某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冷却风道采用新型通风方式,为了分析该转子内部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该汽轮发电机转子8号槽半轴向段整体结构模型。依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原理,采用有限体积法,对转子三维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冷却空气、绕组... 某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冷却风道采用新型通风方式,为了分析该转子内部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该汽轮发电机转子8号槽半轴向段整体结构模型。依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原理,采用有限体积法,对转子三维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冷却空气、绕组、绝缘材料、槽楔、铁心的温度分布,以及副槽段径向风孔内表面传热系数。结果表明:该种通风方式下,绕组温度沿轴向逐渐升高;转子端部绕组温度较低,绕组峰值温度位于副槽段转子中心对称面处。该结论为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热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数值模拟 转子 汽轮发电机 通风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牛粪堆肥氨气排放与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友玲 邱慧珍 +2 位作者 PHILIP Ghanney 李孟婵 张春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3-320,共8页
为揭示通风方式对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设置连续通风T1(通风速率0.2 L/(min·kg))和间歇通风T2(平均通风速率0.2 L/(min·kg),通风10 min,间歇10 min)2个处理,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反应器中进行好氧堆肥试... 为揭示通风方式对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设置连续通风T1(通风速率0.2 L/(min·kg))和间歇通风T2(平均通风速率0.2 L/(min·kg),通风10 min,间歇10 min)2个处理,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反应器中进行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结束后T1和T2处理总氮(TN)损失分别占初始TN 23.25%和21.12%,TN的损失以NH3挥发为主,分别占TN损失的74.76%和61.84%,而以N2O排放损失的氮仅占TN损失的1.12%和1.37%。NH3挥发主要集中在堆肥初期,主要是因为较高的温度和pH值所致,至堆肥结束时T2处理NH3累积排放量比T1处理少24.37%。不同通风方式对堆肥过程中NH4^+-N和NO3^--N的含量变化也产生显著影响,到堆肥结束时,T2处理相比T1处理,其NH4^+-N含量低11%,而NO3^--N含量高6.7%,T2处理酸解总有机氮含量比T1处理高12.4%,说明间歇通风有利于硝化作用和氨同化作用的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显示,T2处理不同有机氮对NH4^+-N含量的总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酰胺态氮(1.006)、氨基糖态氮(0.485)、酸解未知态氮(0.034)、氨基酸态氮(-0.852),说明NH4^+-N来源于酰胺态氮、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同时NH4^+-N可以通过氨同化作用生成氨基酸态氮,间歇通风能促进NH4^+-N向氨基酸态氮的转化。间歇通风方式通过抑制有机氮向NH4^+-N的转化,降低堆肥过程中由NH3排放造成的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好氧堆肥 通风方式 有机氮 氨挥发 氮素转化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方式和气温对猪粪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廖新俤 吴银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研究机械强制通风、人工翻堆以及低温对猪粪堆肥的影响.试验物料以猪粪和稻草为主,每组物料量1170kg,试验在冬末春初进行,共持续60d.结果表明,堆至第4d,两组堆温均可升至60℃;整个过程出现堆肥的升温、高温维持和降温3阶段.两种通风方... 研究机械强制通风、人工翻堆以及低温对猪粪堆肥的影响.试验物料以猪粪和稻草为主,每组物料量1170kg,试验在冬末春初进行,共持续60d.结果表明,堆至第4d,两组堆温均可升至60℃;整个过程出现堆肥的升温、高温维持和降温3阶段.两种通风方式最大的差异是氨态氮与硝态氮的变化规律不同,堆制初期,人工翻堆组氨态氮增加幅度比机械通风组大,两组氨态氮均于20d后开始下降,并于30d后稳定在20mg/kg的水平;而硝态氮含量在堆肥0~20d差异不大,20~60d,机械通风组的硝态氮含量增加明显比人工翻堆组多.堆制结束两组物料C/N、水溶性碳、磷、钾、腐殖质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华南地区冬春季猪粪堆肥可以有效进行,采用何种通气方式,在我国需兼顾成本和管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方式 气温 猪粪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特厚煤层新型通风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伦嘉云 杨胜强 +2 位作者 张淦鑫 秦毅 焦汉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 21,21,共5页
为解决塔山煤矿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频繁超限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8105工作面"U"型和"E"型通风方式的瓦斯涌出规律,提出了"两进一回"新型通风方式,使得"E"型通... 为解决塔山煤矿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频繁超限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8105工作面"U"型和"E"型通风方式的瓦斯涌出规律,提出了"两进一回"新型通风方式,使得"E"型通风方式中出现的"丁"字口三角区域瓦斯体积分数小于0.5%,解决了瓦斯超限问题。同时,在"两进一回"通风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另外一种新的通风方式"E+I",以此弥补"E"型通风方式中风流不稳定的缺陷,以完善综放工作面局部瓦斯积聚及上隅角瓦斯超限的治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超限 “E+I”新型通风方式 瓦斯排放 隅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焊接厂房自然通风方式模拟与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学鹏 刘坚 +1 位作者 卢颖 张洪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48-154,共7页
针对超大焊接厂房通风防尘风流路线长易导致焊接烟气滞留,严重威胁作业者职业健康的问题,研究最不利自然通风条件下保障厂房环境的通风方式。基于焊接烟羽热扩散机理,建立将超大焊接厂房分为上、中、下三层的模型框架,确定下层通风、中... 针对超大焊接厂房通风防尘风流路线长易导致焊接烟气滞留,严重威胁作业者职业健康的问题,研究最不利自然通风条件下保障厂房环境的通风方式。基于焊接烟羽热扩散机理,建立将超大焊接厂房分为上、中、下三层的模型框架,确定下层通风、中层通风、上层通风、下进上出通风四种通风方式。采用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四种通风方式下厂房焊接烟尘流动进行了三维模拟实验,得到了四种通风方式下焊接烟尘扩散随风量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下进上出通风方式能够在焊接烟尘最高允许浓度下获得最大纵向防尘深度,适合超大厂房焊接烟尘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焊接厂房 通风方式 焊接烟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通风方式治理高产综采面瓦斯的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吴世跃 郭勇义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5-207,212,共4页
在对工作面各种通风方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两进一回Y型通风方式是适合无煤柱开采技术要求的预防和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最有效的通风方式 ;要提高其通风和治理瓦斯的能力 ,进而提高工作面单产量 ,则必须提高其沿空回风巷瓦斯... 在对工作面各种通风方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两进一回Y型通风方式是适合无煤柱开采技术要求的预防和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最有效的通风方式 ;要提高其通风和治理瓦斯的能力 ,进而提高工作面单产量 ,则必须提高其沿空回风巷瓦斯允许浓度或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综采面 Y型通风方式 瓦斯治理 上隅角 瓦斯积聚 无煤柱开采技术 配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冷藏集装箱舱室内通风方式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阚安康 王宁 +2 位作者 毛赏 杨帆 曹丹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4,共7页
为研究风冷式冷藏集装箱在远洋运输中的船舶舱室内的通风散热问题,以舱室内的通风散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CFD软件,模拟在送风和排风两种不同通风方式下舱室内的温度分布状况,并与实验结果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 为研究风冷式冷藏集装箱在远洋运输中的船舶舱室内的通风散热问题,以舱室内的通风散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CFD软件,模拟在送风和排风两种不同通风方式下舱室内的温度分布状况,并与实验结果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佳通风方式被推荐,为集装船舱室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冷式冷藏集装箱 船舶舱室 通风方式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树青 黄文雄 +3 位作者 钟卫元 陈惠燕 苏红玉 尹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20,共6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和GC-MS等监测手段,研究了2种不同的通风方式对垃圾好氧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释放的组成特征和释放浓度的影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2组试验共检出104种VOCs。VOCs释放浓度集中前3d,...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和GC-MS等监测手段,研究了2种不同的通风方式对垃圾好氧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释放的组成特征和释放浓度的影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2组试验共检出104种VOCs。VOCs释放浓度集中前3d,约占浓度总量的75%,随着通风进行,VOCs排放量逐步降低。释放的VOCs气体中,主要致臭物质为硫醚类物质。和连续通风相比,间歇通风由于降低了通风量,堆体高温阶段保留时间更长,因而其释放的VOCs种类增多,VOCs浓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生活垃圾 通风方式 有机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岭隧道施工通风方式浅谈 被引量:5
18
作者 路清泉 尉旭平 《隧道建设》 2003年第5期34-38,共5页
介绍了山岭隧道施工通风风量计算方法和几种常用的通风方式,并提出了推荐的通风模式。
关键词 山岭隧道 施工通风系统 通风方式 风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通风方式与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省身 程远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9-49,共11页
采场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地带,而采场通风系统是确保采场作业安全,创造良好生产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采场风流流动及瓦斯运移理论为基础,通过现场试验、模型模拟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中国常用的和有发展前途的走向长壁... 采场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地带,而采场通风系统是确保采场作业安全,创造良好生产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采场风流流动及瓦斯运移理论为基础,通过现场试验、模型模拟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中国常用的和有发展前途的走向长壁后退式U型通风方式、U+L型通曲方式、后退式Y型通风方式条件下采场风流流动及瓦斯运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通风方式 采场风流流动 瓦斯涌出 瓦斯运移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沙沙 徐玉新 +2 位作者 董家华 陈志良 彭晓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8,28,共5页
生物通风法被广泛应用于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具有高效、费用低等优点。以黄壤为实验土样,柴油为污染物,采用室内一维土柱实验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研究了抽提和注入两种通风方式下柴油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结果表明,两种通风方... 生物通风法被广泛应用于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具有高效、费用低等优点。以黄壤为实验土样,柴油为污染物,采用室内一维土柱实验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研究了抽提和注入两种通风方式下柴油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结果表明,两种通风方式的去除规律大致相同,抽提方式的去除速度要比注入快,但最终去除率仅比注入高2.28%;每日通风前后及通风过程中测定的土柱总出气口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值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只是通风后TVOC值相对较高;在一天8h的通风过程中,每隔1,2,3h测定的TVOC值波动变化的程度为TVOC1h>TVOC2h>TVOC3h;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柴油生物降解效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通风 通风方式 柴油污染 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