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纬向阳侧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特性研究——通量管轴线方位及运动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姚丽 刘绍亮 +5 位作者 金曙平 刘振兴 史建魁 A alogh H Reme P W Daly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7-1225,共9页
本文分析了2001年2月和3月期间ClusterⅡ穿越磁层顶前后的观测资料,检测到13个通量传输事件(FTEs).用多颗卫星磁场测量资料的最小方差分析(MVAB)方法确定FTE的管轴方向(其中6个方向较可靠).FTE管轴方向的分布和低纬处不同,在磁顶法线坐... 本文分析了2001年2月和3月期间ClusterⅡ穿越磁层顶前后的观测资料,检测到13个通量传输事件(FTEs).用多颗卫星磁场测量资料的最小方差分析(MVAB)方法确定FTE的管轴方向(其中6个方向较可靠).FTE管轴方向的分布和低纬处不同,在磁顶法线坐标系LMN中对M轴有较大偏离,比较靠近L轴.deHoffmann-Teller(HT)分析指出,13个FTEs都存在一个很好的HT参考系,表明它们以一个准稳的MHD结构运动.对垂直于管轴方向的运动分析表明FTEs并不一定和背景等离子体一起对流,它们可快于或慢于背景流,但FTEs的运动和背景流基本沿相同方向,其间可有一不大的夹角.在HT坐标系中,10个FTEs的等离子体速度接近零,其他3个FTEs的等离子体速度约为局地Alfven波速的14%,都不符合Walen关系.其中北半球事件的Walen曲线为正斜率,南半球事件为负斜率,这说明等离子体沿磁力线(北半球顺着磁场,南半球逆着磁场)流向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CLUSTER Ⅱ观测 磁场重联 最小方差法 H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3月2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左平兵 刘绍亮 +2 位作者 金曙平 刘振兴 史建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84,共9页
20 0 1年 3月 2日 1 1 :0 0至 1 1 :1 5UT期间 ,ClusterⅡ在南半球极尖区晨侧附近磁鞘内探测到 3个通量传输事件 (简称FTEs) .本文利用ClusterⅡ星簇 4颗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资料研究了这些通量传输事件的磁场形态和粒子特征 .... 20 0 1年 3月 2日 1 1 :0 0至 1 1 :1 5UT期间 ,ClusterⅡ在南半球极尖区晨侧附近磁鞘内探测到 3个通量传输事件 (简称FTEs) .本文利用ClusterⅡ星簇 4颗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资料研究了这些通量传输事件的磁场形态和粒子特征 .并利用它们探测到的空间磁场梯度资料由安培定律直接求出星簇所在区域的电流分布 .结果指出 :(1 )BY 占优势的行星际磁场结构在磁层顶的重联可以在极尖区附近发生 ;(2 )FTEs通量管形成初期内外总压差和磁箍缩应力不一定平衡 ,达到平衡有一发展过程 ;(3)FTEs通量管截面在L M平面内的线度约为 1 .89RE;(4 )FTEs通量管中等离子体主要沿轴向场方向流动 ,整个通量管以慢于背景等离子体的速度沿磁层顶向南向尾运动 ;(5 )FTEs通量管中不仅有轴向电流 ,也存在环向电流 .轴向电流基本沿轴向磁场方向流动 .轴向和环向电流在管内均呈体分布 ,因而轴向电流产生的环向磁场接近管心时不断减小到零 ,而环向电流生成的轴向场则不断增大到极值 ;(6 )在通量管的磁鞘部分观测到磁层能量粒子流量的增强 ,这表明通量管通过磁层顶将磁鞘和磁层内部连通起来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通量传输事件特性 等离子体 空间磁场梯度资料 磁场重联 磁层亚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和Cluster对向阳侧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联合观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姚丽 刘绍亮 +3 位作者 刘凯 金曙平 刘振兴 史建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2004年2至4月期间,探测一号(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有25次同时处在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磁鞘内,TC-1卫星在低纬区,Cluster卫星在中高纬区.利用这一期间两卫星探测到的27个通量传输事件(FTE),分析行星际磁场(IMF)横向分量B_T={B_y,B_z}... 2004年2至4月期间,探测一号(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有25次同时处在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磁鞘内,TC-1卫星在低纬区,Cluster卫星在中高纬区.利用这一期间两卫星探测到的27个通量传输事件(FTE),分析行星际磁场(IMF)横向分量B_T={B_y,B_z}对磁层顶重联发生位置的影响,以及分量重联的观测事实,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当IMF南向分量B_2占优势(|B_2|>|B_y|)时,FTE大多(约占87.5%)能在低纬观测到,而当IMF B_y分量占优势(|B_2|<B_y)时,则FTE大部分能在中高纬观测到(占84.2%);(2)很少观测到相关联的事件(关联事件指在低纬生成的FTE,向高纬运动中先后被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探测到的事件),表明在低纬形成的FTE可能大多沿磁层顶两侧滑向磁尾,只有少数可能运动到高纬地区;(3)中纬地区探测到的FTE大多是以分量重联方式产生于该区,而非来自磁赤道附近成对形成的F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Cluster观测 TC-1观测 磁场重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量传输事件磁场的理论计算及其与观测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振兴 王德驹 祝忠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38-551,共14页
根据涡旋诱发重联理论,对通量传输事件(FTEs)磁场分布特性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卫星测到的FTEs的不同磁场分布形态,是取决于通量管的运动方向及卫星穿越通量管的部位.在北半球,当通量管由低纬向高纬(由南向北)直向运动时,不论卫星通过什... 根据涡旋诱发重联理论,对通量传输事件(FTEs)磁场分布特性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卫星测到的FTEs的不同磁场分布形态,是取决于通量管的运动方向及卫星穿越通量管的部位.在北半球,当通量管由低纬向高纬(由南向北)直向运动时,不论卫星通过什么部位,绝大多数情况下观测到先正后负的B_x,变化(即正FTE),个别部位观测到先负后正的B_x变化(即反FTE);B_z是单峰分布形式,表现为V型、倒V型或是U型和倒U型.当通量管在x方向有正或负速度分量即斜向运动时,大部分部位测到的B_x呈不规则变化,B_z表现为双极分布.与61个FTEs的观测实例作了对比,理论计算与观测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磁场 涡旋 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量传输事件相关的动力学磁场湍流观测研究
5
作者 周招弟 张辉 +3 位作者 倪彬彬 张晓佳 朱昌波 付松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7,共9页
THEMIS卫星观测到通量传输事件(FTE)的同时,也在磁层侧涡流区域观测到强磁场扰动现象.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磁场扰动频谱特征发现:大约在FTE的扰动频率(约0.1 Hz)处,功率谱密度达到峰值;在质子回旋频率(约1 Hz)至64Hz的频段内,功率谱... THEMIS卫星观测到通量传输事件(FTE)的同时,也在磁层侧涡流区域观测到强磁场扰动现象.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磁场扰动频谱特征发现:大约在FTE的扰动频率(约0.1 Hz)处,功率谱密度达到峰值;在质子回旋频率(约1 Hz)至64Hz的频段内,功率谱密度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服从幂律分布P_0f^(-α).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磁场扰动为低纬边界层中的动力学磁场湍流.研究结果表明,当低纬边界层(Low Latitude Boundary Layer,LLBL)中卫星相对磁层顶或FTE的位置越来越远时,功率谱密度与功率谱斜率α(幂律指数)降低,但FTE所在的方位角或低纬磁层顶的磁地方时对幂律指数α和功率谱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这些观测特征表明移动的FTE是磁场湍流的源.磁层顶上的大规模扰动(如FTE)和相关的磁场湍流从动力学尺度揭示了磁鞘与磁层的类黏滞相互作用.然而低纬边界层中FTE磁层侧涡流形成所需的黏滞性是否可由磁场湍流来提供还需要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磁场湍流 幂律指数 功率谱密度 黏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太阳风条件下日侧磁层顶磁通量传输事件的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结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琛 黄朝晖 +2 位作者 孙天然 唐斌斌 王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高速太阳风条件下日侧磁层顶的磁通量传输事件(FTE)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从模拟结果中得到了FTE信号,并且这些FTE信号的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磁层顶上的10个取样点共观测到39个FTE信号.统计分析表明,越靠...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高速太阳风条件下日侧磁层顶的磁通量传输事件(FTE)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从模拟结果中得到了FTE信号,并且这些FTE信号的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磁层顶上的10个取样点共观测到39个FTE信号.统计分析表明,越靠近翼侧则观测到的FTE信号越少.这一现象可能是磁鞘中太阳风速度分布差异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高速太阳风 MHD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经验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照宇 陈涛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89,共15页
在地球磁层顶附近观测到的通量传输事件(Flux Transfer Event,FTE)—般被认为是瞬态局域磁重联的产物,是太阳风质量、动量和能量进入地球内磁层的重要通道.重构FTE的磁场结构可促进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相互作用的... 在地球磁层顶附近观测到的通量传输事件(Flux Transfer Event,FTE)—般被认为是瞬态局域磁重联的产物,是太阳风质量、动量和能量进入地球内磁层的重要通道.重构FTE的磁场结构可促进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Grad-Shafranov重构法和磁通量绳拟合法等传统磁场重构方法适用于满足特定物理条件的磁场结构.基于平面线性插值原理,设计了一种不受具体物理条件限定的二维FTE磁场结构重构法.模型测试以及对THEMIS和Cluster卫星簇分别观测到的两个FTE的实际应用表明,在合适的多卫星位形条件下,该方法能快速有效重构出FTE的磁场空间分布,有助于推测FTE的磁场线位形,理解卫星测量数据的时间变化,以及分析等离子体物理量相对于FTE的磁场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磁层顶 经验重构 多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轴向统计分析
8
作者 李照宇 陈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8,共10页
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Flux Transfer Event,FTE)与磁重联相关,其典型特征为磁场法向分量的双极变化.在不同FTE模型里,FTE结构可能为重联的通量管、由多X线重联形成的闭合磁通量绳或者由单X线重联形成的开放磁场环,从而在磁层顶有不同的... 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Flux Transfer Event,FTE)与磁重联相关,其典型特征为磁场法向分量的双极变化.在不同FTE模型里,FTE结构可能为重联的通量管、由多X线重联形成的闭合磁通量绳或者由单X线重联形成的开放磁场环,从而在磁层顶有不同的整体位形.使用一种新的轴向分析方法,对Cluster在一个向阳面磁层顶穿越季观测到的505个FTE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磁层顶中低纬度的侧翼,大多数FTE轴向均为沿磁层磁力线方向即南北方向,少数FTE轴向沿着不同于磁层磁力线方向的东西方向;在高纬磁层顶,大多数FTE轴向沿东西方向,少数FTE轴向沿着磁层磁力线方向即南北方向.这些统计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FTE的全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传输事件 磁层顶 中心轴向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3月18日高纬磁层顶多重通量管事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勇 肖池阶 +3 位作者 濮祖荫 洪明华 万卫星 刘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29-935,共7页
2004—03—18 23:10-23:50UT期间,“双星(Double Star)”探测一号卫星(TC-1)在向阳面磁层顶高纬晨侧由内向外穿越磁层顶,其时TC-1的GSM坐标为(7.5RE,-5.5RE,-5.4RE),RE为地球半径.穿越过程中TC-1观测到了8个通量管和1... 2004—03—18 23:10-23:50UT期间,“双星(Double Star)”探测一号卫星(TC-1)在向阳面磁层顶高纬晨侧由内向外穿越磁层顶,其时TC-1的GSM坐标为(7.5RE,-5.5RE,-5.4RE),RE为地球半径.穿越过程中TC-1观测到了8个通量管和1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在此期间Cluster星簇位于向阳面太阳风内,其GSM坐标为(18.0RE,-3.1RE,-6.2RE),其4颗卫星监测到行星际磁场(IMF)的易分量持续南向,毋有较大的负值.本文的研究表明:TC-1观测到的前7个通量管具有准周期重现性,周期大约是1—4min,明显小于以前所观测到的FTEs的平均周期(8-11min);所有的通量管都具有较强的核心场.本文分别使用最小方差分析法(MVA)和Grad-Shafranov反演方法(GSR)对通量管的轴向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所有的通量管主轴基本沿晨昏向,结果显示GSR方法在轴向分析上比MVA优越.本文使用GSR方法对通量管的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恢复出了通量管的磁场在卫星穿越面的结构图;此外,本文还对这次多重通量管事件进行了deHoffmann-Teller(H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通量管大致朝南极方向运动,均来源于向日面低纬区域.这说明它们可能起源于向日面低纬区,由该区的磁场分量重联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重联 通量 通量传输事件(FTEs) 最小方差分析法(MVA) Grad-Shafranov 反演方法(G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