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单通道流动分析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吕吉锋 刘昊俊 +2 位作者 郭千朋 夏国青 关欣 《节能技术》 CAS 2015年第4期325-328,339,共5页
为探究板式换热器内流体流动不均匀问题对换热器流体分配的影响,本文利用CFD软件对板式换热器单通道单边流流动和对角流流动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两种流动中都存在着流动不均匀现象,两种流动中最不均匀流动发生在进出口区与换热区交界附... 为探究板式换热器内流体流动不均匀问题对换热器流体分配的影响,本文利用CFD软件对板式换热器单通道单边流流动和对角流流动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两种流动中都存在着流动不均匀现象,两种流动中最不均匀流动发生在进出口区与换热区交界附近,相对于平均流量差异最大可达35.9%;对角流流动中相邻截面之间的流量差异最大可达30.8%。针对模拟结果,提出改变单通道分配区域的方法,来消除部分流体分流后的压降和阻力差。优化后单边流流动和对角流流动的最大流体分配差异分别为7.7%和5.5%,极大缓解了流道中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通道流动 数值模拟 结构优化 CF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肋变截面回转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剑琴 徐国强 +1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2,共5页
开发了三维流动换热的通用计算程序,数值研究了带肋变截面回转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湍流模型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通道肋间距为25mm,肋高分别为1mm,1.5mm,2mm,冷气进口雷诺数Re分别为7500,12500,18500,25000.计算结果表明:①通道的... 开发了三维流动换热的通用计算程序,数值研究了带肋变截面回转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湍流模型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通道肋间距为25mm,肋高分别为1mm,1.5mm,2mm,冷气进口雷诺数Re分别为7500,12500,18500,25000.计算结果表明:①通道的平均努赛尔数均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②对于Re=7500和12500,肋高越高,换热越强;对于Re=18500和25000,肋高为1.5mm的通道换热最强;③局部雷诺数的不同和离心力的影响导致通道内各区域的局部换热随肋高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在进口段,肋高越高,换热越强;在出口段,当Re=7500和12500时,肋高越高,换热越强,而当Re=18500和25000时,存在最佳肋高1.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流动 换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气体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赵继鹏 徐涛 杨兵 《真空与低温》 2021年第3期296-302,共7页
微机电系统内部存在微尺度流动现象,伴随微机电系统出现的微流量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微流控领域。研究微通道气体流动特性能够为微机械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在对气体流动尺度划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各尺度流动特征及流动模型。... 微机电系统内部存在微尺度流动现象,伴随微机电系统出现的微流量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微流控领域。研究微通道气体流动特性能够为微机械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在对气体流动尺度划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各尺度流动特征及流动模型。重点调研了国内外微直通道和非直通道中充分发展段及进出口区域气体流动阻力特性,并对微尺度流场可视化实验方法中的显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流场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微尺度气体流动特性研究现状,指出进一步开展对微通道进出口气体阻力、非直通道流动特性及非稳态流动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微机械结构设计优化,拓宽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流动 阻力特性 显微粒子图像测速 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压裂中流动通道形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建春 马健 +2 位作者 张涛 赵志红 杨若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19,126,共6页
通道压裂是低渗透致密油气藏高效、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技术,其关键是在水力裂缝中形成供油气流动的畅通通道网络,但目前针对通道压裂支撑剂铺置形态、流动通道特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大型平板裂缝可视装置,开展通道压裂支撑剂动态... 通道压裂是低渗透致密油气藏高效、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技术,其关键是在水力裂缝中形成供油气流动的畅通通道网络,但目前针对通道压裂支撑剂铺置形态、流动通道特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大型平板裂缝可视装置,开展通道压裂支撑剂动态输送实验研究,分析纤维、压裂液、支撑剂、泵注排量和脉冲时间对支撑剂输送和流动通道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纤维和压裂液决定能否在支撑裂缝中获得流动通道,而泵注排量和脉冲时间对流动通道形态有较大影响,而支撑剂密度和粒径对流动通道形态几乎无影响;胍胶分子链缠绕在纤维表面,使得纤维网状结构范围增大、强度增强,两者共同提高了携砂液脉冲段在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流动通道类型可以分为3类,且流动通道形态受到泵注排量和脉冲时间乘积的控制。当脉冲单元注入参数为2.5~5.0 L时,形成的高速通道形态最优,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压裂 流动通道 支撑剂输送 纤维 脉冲单元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因次压降曲线的注水优势流动通道识别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谷建伟 张秀梅 +1 位作者 郑家朋 樊兆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3,共5页
根据试井基本理论,推导无因次井底压降表达公式,以冀东南堡陆地中浅层油藏资料为基础,建立典型井组数值概念模型,计算分析7个渗透率范围10种渗透率差异倍数下的无因次压降图版。理论分析和数值概念模型计算均表明:采用无因次压降可以消... 根据试井基本理论,推导无因次井底压降表达公式,以冀东南堡陆地中浅层油藏资料为基础,建立典型井组数值概念模型,计算分析7个渗透率范围10种渗透率差异倍数下的无因次压降图版。理论分析和数值概念模型计算均表明:采用无因次压降可以消除注水量、吸水地层厚度、地层压力等参数对井底压降特征的影响;在研究区块油藏条件下,当渗透率差异超过6倍后,可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南堡油田 井口压降曲线 无因次井底压降 图版 优势流动通道 渗透率差异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油田馆陶组高含水期优势流动通道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牛明超 李现根 余子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1期67-69,共3页
河流相沉积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进入了高含水期,平面、层面矛盾进一步凸显,水驱效果差,识别和治理优势流动通道是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中一区油藏为例,综合采用指标计算法、吸水产液图版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优势... 河流相沉积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进入了高含水期,平面、层面矛盾进一步凸显,水驱效果差,识别和治理优势流动通道是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中一区油藏为例,综合采用指标计算法、吸水产液图版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优势流动通道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快速识别优势流动通道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流动通道识别基础上,明确调整方向,采取油水井两端并重的"提、控、引"治理措施,引导地下流场扩大波及面积,均衡流场,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对指导下步馆陶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馆陶组 高含水期 优势流动通道 注采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非牛顿液滴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定新 薛春东 +1 位作者 曾效 覃开蓉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5,共10页
液滴微流控是微流控领域重要分支,其所涉及的生物流体往往具有非牛顿性质。为深入理解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配置4种不同流变特性的流体,系统研究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的非牛顿液滴生成。结果表明:与牛顿液滴相比,非牛顿液... 液滴微流控是微流控领域重要分支,其所涉及的生物流体往往具有非牛顿性质。为深入理解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配置4种不同流变特性的流体,系统研究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的非牛顿液滴生成。结果表明:与牛顿液滴相比,非牛顿液滴生成表现出更显著的“连珠现象”;不同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截然不同,剪切稀化和弹性效应对液滴尺寸和生成频率的作用相反。液柱颈缩动力学结果显示:单一的剪切稀化效应使得非牛顿液滴液柱颈缩过程与牛顿液滴相似,均只有流动驱动阶段;单一的弹性效应则使得非牛顿液滴液柱颈缩后期出现不同于牛顿流体的毛细驱动阶段;而剪切稀化和弹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会导致液柱颈缩过程中更显著的毛细驱动阶段和液柱断裂后更显著的“连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 非牛顿流体 流动聚焦微通道 液滴生成 液柱颈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槽交错肋通道换热和流阻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邓宏武 潘文艳 +1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58-1161,共4页
对一种特殊结构的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开槽交错肋通道进行了换热和流阻的测量实验.全部的实验都在静止的状态下完成,其中换热实验采用了水蒸气凝结换热方案.实验的Re数范围从5000~45000,得到了大量关于开槽交错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 对一种特殊结构的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开槽交错肋通道进行了换热和流阻的测量实验.全部的实验都在静止的状态下完成,其中换热实验采用了水蒸气凝结换热方案.实验的Re数范围从5000~45000,得到了大量关于开槽交错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实验数据,并将结果与不开槽交错肋通道作出对比,得出一定槽宽的开槽交错肋通道相比于相同尺寸的不开槽交错肋通道,换热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流阻系数相应有所减小,所以整体换热效果优于不开槽通道.此外,对于不同槽宽通道的各项特性也进行了实验对比.得出4mm开槽交错肋通道的换热效果最好,接下来依次是2mm、6mm和8mm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的通道流动 开槽 换热 流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中颗粒惯性聚集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海军 王浩 王企鲲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6-550,共5页
为揭示微通道内悬浮颗粒惯性聚集现象的机理,基于相对运动原理,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单个球形颗粒在方形微通道中的运动状况,并对颗粒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较小粒径的颗粒在较高通道雷诺数下可产生惯性聚集现象,但其受到的惯性升... 为揭示微通道内悬浮颗粒惯性聚集现象的机理,基于相对运动原理,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单个球形颗粒在方形微通道中的运动状况,并对颗粒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较小粒径的颗粒在较高通道雷诺数下可产生惯性聚集现象,但其受到的惯性升力在通道截面横向位置分布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惯性聚集位置随通道雷诺数的增大向通道壁面移动,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向通道轴心移动;颗粒旋转产生的旋转诱导惯性升力使惯性聚集位置向通道壁面移动.惯性升力分为旋转诱导升力和由剪切诱导升力及壁面诱导升力合成的非旋转诱导升力,而后者是惯性升力的决定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流动 颗粒惯性聚集 惯性升力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入口处的摩擦因子与努塞尔数
10
作者 陈熙 许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针对具有均匀入口速度与温度剖面的微通道中的气体流动与传热 ,证明了在速度滑移与温度跳跃区 ,通道入口处的摩擦因子与努塞尔数为有限值 ,它们的具体数值依赖于克努森数以及壁面和气体分子间的动量与能量交换的完善程度 ,而和微通道的... 针对具有均匀入口速度与温度剖面的微通道中的气体流动与传热 ,证明了在速度滑移与温度跳跃区 ,通道入口处的摩擦因子与努塞尔数为有限值 ,它们的具体数值依赖于克努森数以及壁面和气体分子间的动量与能量交换的完善程度 ,而和微通道的横截面形状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流动 速度滑移区 入口努塞尔数 入口摩擦因子 流动传热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中颗粒惯性聚集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慧霞 王企鲲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360,共6页
根据运动相对性原理提出了一个描述单颗粒在无限长通道内稳定运动的准定常计算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研究了具有一定尺寸的球状颗粒在方形截面微通道中所受到横向升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运动相对性原理提出了一个描述单颗粒在无限长通道内稳定运动的准定常计算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研究了具有一定尺寸的球状颗粒在方形截面微通道中所受到横向升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受到的横向升力在通道y轴方向呈规则的空间分布,在数值上先正后负且存在唯一的零点,这即是颗粒的惯性聚集点;横向升力主要由压力横向升力和剪切横向升力组成,而压力横向升力是使颗粒产生惯性聚集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聚集 横向升力 刚性球状颗粒 低雷诺数流动 通道流动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煤岩体瓦斯通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勇 许力峰 +3 位作者 刘珂铭 李艳君 张保 李伟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44-1450,共7页
为了研究采动煤岩体瓦斯通道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运用断裂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结合煤岩体裂隙发育特征将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瓦斯通道分为孤立通道区、张裂破坏区、剪切破坏区及支承压力峰值后破坏区,提出前3区域属于细观流动通道,第... 为了研究采动煤岩体瓦斯通道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运用断裂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结合煤岩体裂隙发育特征将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瓦斯通道分为孤立通道区、张裂破坏区、剪切破坏区及支承压力峰值后破坏区,提出前3区域属于细观流动通道,第4区域属于宏观流动通道;研究了采动过程中煤体顶板变形受力特征、裂隙发育规律及通道导通特性,进行了顶板宏观瓦斯通道的分区:瓦斯紊流通道区、瓦斯过渡流通道区和瓦斯渗流通道区,结合实验室模拟分析了上覆煤(岩)层瓦斯通道发展变化过程,其经历了卸压、失稳、起裂、突变张裂、吻合缩小、加速闭合、通道维持、再次加速闭合直至完全被压实闭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煤岩体 瓦斯流动通道 形成机制 裂隙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多孔介质主流通道定量判识标准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熙喆 卢德唐 +7 位作者 罗瑞兰 孙玉平 沈伟军 胡勇 刘晓华 齐亚东 关春晓 郭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3-949,共7页
为判识油气储集层中复杂多孔介质的主流通道类型,利用试井解释获取的综合渗透率与岩心测试(或测井解释)得到的基质渗透率的比值定义了“主流通道指数”,同时基于流量等效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主流通道分类方法,实现了储集层... 为判识油气储集层中复杂多孔介质的主流通道类型,利用试井解释获取的综合渗透率与岩心测试(或测井解释)得到的基质渗透率的比值定义了“主流通道指数”,同时基于流量等效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主流通道分类方法,实现了储集层流动通道类型的定量表征,并通过典型气藏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主流通道指数”能够定量划分流动通道类型:该指数小于3,基质孔隙为主要流动通道;该指数为3~20,流动通道以裂缝为主、基质孔隙为辅;该指数大于20可视裂缝为唯一渗流通道。典型气藏的动态分析显示,“主流通道指数”可用于评价多孔介质流动通道类型,进而指导气藏分类开发、规避气藏开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基质孔隙 裂缝 流动通道 主流通道指数 定量判识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浆液在岩体裂隙中的流动沉积机理 被引量:13
14
作者 乔卫国 张玉侠 +1 位作者 宋晓辉 赵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16,共3页
研究了水泥颗粒开始沉积时浆液最小流动速度(临界速度)、裂隙中水泥颗粒沉积分布规律与排水方式等,提出了临界速度值以及浆液流动通道形成的起点至注浆孔的距离的计算公式,进一步揭示了水泥浆液在岩体裂隙中的流动沉积机理。
关键词 水泥浆液 沉积 临界速度 流动通道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瓦斯煤样横向变形与瓦斯流动特性耦合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洪宝 李华华 +1 位作者 杜秋浩 蒋军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84-3388,3402,共6页
以二次成型煤样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对含瓦斯煤样三轴加载过程中横向变形和与瓦斯流动特性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力学定义的泊松比不能准确表征含瓦斯煤样的横纵... 以二次成型煤样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对含瓦斯煤样三轴加载过程中横向变形和与瓦斯流动特性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力学定义的泊松比不能准确表征含瓦斯煤样的横纵应变特性,其关系可用二次函数表征;在预加载荷引起的横压向应变恢复阶段瓦斯流动速度变化呈先急剧降低再缓慢增加特性;在横向应变逐渐向扩张应化转变阶段,煤样内部的瓦斯流动速度呈单调缓慢增加趋势,且存在一个内部结构临界状态点使煤样内瓦斯流动速度最小;含瓦斯煤样处于横向压应变状态起始时的瓦斯流动速度要大于处于横向应变呈扩张状态末端时的瓦斯流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 横向应变 瓦斯流动通道 瓦斯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parallel channel
16
作者 JU Yinchao LIU Xiaoyong +1 位作者 XU Guoqiang DONG Bensi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io,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In this paper,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high temperature fuels are studied by using typical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It is known that the stable time required for hot start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engine is about 50 s,and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quivalence ratio(The following equivalence ratio is expressed byΦ),and there is a flow resistance peak in the range ofΦ=0.5~0.8.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physical proper⁃ties,flow rate and pressure of fuel in parallel channels.At the same time,the cool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some conditions of high heat-mass ratio are obtained,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parallel channels such as improv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strengthening heat transfer are mastered.In the experiment,whenΦis less than 0.9,the phenomen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deterioration can be obviously observed,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local structures exceeds 200℃,which is the risk of structural damage.Therefore,the reliability of long-term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heat-mass ratio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structura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ive cooling Heat transfer Flow resistance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牛顿微液滴的粒子封装及检测
17
作者 梁定新 吕鑫钰 +1 位作者 覃开蓉 薛春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7-1316,共10页
微流控液滴封装技术可将单个或者多个颗粒物封装到微尺度液滴,具有细胞培养、药物可控释放和微量成分分析等重要生物医学应用,而这些应用往往涉及多相混合的复杂非牛顿流体.目前制备尺寸均匀的非牛顿微液滴并实现高效率单粒子封装仍较... 微流控液滴封装技术可将单个或者多个颗粒物封装到微尺度液滴,具有细胞培养、药物可控释放和微量成分分析等重要生物医学应用,而这些应用往往涉及多相混合的复杂非牛顿流体.目前制备尺寸均匀的非牛顿微液滴并实现高效率单粒子封装仍较难实现.针对该问题,首先基于流动聚焦微通道和聚合物溶液开展非牛顿液滴生成实验,系统探究不同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模态的影响,指出兼具剪切稀化与弹性效应的聚合物溶液可在射流模态下实现高单分散性液滴的稳定生成.在此基础上,结合惯性-黏弹性粒子排序,实现了封装率超过58%的单粒子封装,突破了传统单粒子封装的泊松限制.最后,进一步构建了粒子封装率自动检测模型,验证了其在单液滴与多液滴场景下粒子封装率高精度检测的有效性.综上,研究结果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展对于液滴微流控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充分验证了射流模态下非牛顿液滴稳定生成用于单粒子封装策略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可为优化基于非牛顿微液滴的粒子封装技术及开发一体化装置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微液滴 粒子封装 流动聚焦微通道 液滴生成模态 高精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ε两方程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峰 徐忠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60-264,共5页
本文对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进行了改进。摒弃了v_t=C_μ(k^2/ε)的假定,而从雷诺应力方程和Rodi的简化假设出发,得出了计算v_t的新表达式(10)。算例表明,它对时均速度u的计算结果比标准k-ε模型更精确。
关键词 湍流 K-ε湍流模型 通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实验探讨断裂-流体-岩石体系中的矿物溶解-沉淀过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茜 王静彬 +3 位作者 杨磊磊 朱东亚 江文滨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7,共14页
断裂体系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储意义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流体沿断裂流动运移,溶解围岩矿物,沉淀新矿物,改变储集空间的形态,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移及分布起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查明深层-超深层含断裂碳... 断裂体系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储意义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流体沿断裂流动运移,溶解围岩矿物,沉淀新矿物,改变储集空间的形态,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移及分布起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查明深层-超深层含断裂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此设计了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的高温高压溶蚀-沉淀模拟实验,并结合TOUGHREACT等数值模拟软件,以查明沿断裂流动的含CO_(2)盐水和碳酸盐岩相互作用的过程,考察温度、压力、流体性质、物理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计算裂缝内的钙离子扩散特征以及矿物溶解-沉淀的趋势。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实验时间内整体反应以碳酸钙溶解为主,反应后样品储集性能得到改善,样品内裂缝宽度、数量和体积增加,样品渗透率和孔隙度增加。研究明确了样品物理非均质性和流体水力性质促进主裂缝成为主要流动通道。主裂缝内流动过程和反应过程相互促进,并且共同决定了主裂缝不仅是流体流动的优势通道和水-岩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也会是具有潜力的优势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通道 溶解-沉淀 物理非均质性 含裂缝灰岩 碳酸盐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型光伏/光热系统高效换热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亮 毕宜鑫 +2 位作者 张高明 王泽昕 魏进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9-165,共7页
针对光伏/光热(PV/T)系统管板换热结构传热性能差、电池层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管板连接处增加机械加固的形式强化管板导热接触,同时提出蛇形管、单向螺旋型和双向螺旋形3种换热通道分布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结构的系统... 针对光伏/光热(PV/T)系统管板换热结构传热性能差、电池层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管板连接处增加机械加固的形式强化管板导热接触,同时提出蛇形管、单向螺旋型和双向螺旋形3种换热通道分布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结构的系统热性能,随后在流量、辐照度、入口水温等多工况条件下分析换热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系统在流量90 L/h、辐照度800 W/m~2时呈换热性能最佳状态,热效率能达71.5%;管道具体排布方式对热效率和电池层平均温度的影响不大,而双向螺旋管将冷热管交替布置,较单向螺旋管和蛇形管结构能明显提高电池层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温度分布不均匀度最高可降低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集热器 换热流动通道 数值模拟 光伏/光热 单向螺旋型换热通道 双向螺旋型换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