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通谋虚假结婚的法律效力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琬瑜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8-31,47,共5页
通谋虚假结婚由于缺乏法律定性造成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为了节约立法资源及有效利用现有法律制度,我们应在现有婚姻家庭法体制下寻找该类婚姻转化为合法有效婚姻的可能性。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我国设立... 通谋虚假结婚由于缺乏法律定性造成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为了节约立法资源及有效利用现有法律制度,我们应在现有婚姻家庭法体制下寻找该类婚姻转化为合法有效婚姻的可能性。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我国设立结婚公告制度、增设结婚审查期,提高婚姻登记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期预防和减少该类婚姻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谋虚假结婚 有效说 结婚公告 结婚审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5-30,共6页
北上广房屋限购政策的出台,使一些欠缺购房资格的外地人通过"假结婚"的方式规避限购政策。对于通谋虚伪结婚行为的法律效力,有观点认为,应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来认定通谋虚伪结婚因欠缺效果意思而无效;有些观点认... 北上广房屋限购政策的出台,使一些欠缺购房资格的外地人通过"假结婚"的方式规避限购政策。对于通谋虚伪结婚行为的法律效力,有观点认为,应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来认定通谋虚伪结婚因欠缺效果意思而无效;有些观点认为其为可撤销,特殊情况下为有效;而我国司法实践中通常都会认定通谋虚伪结婚为有效。结婚行为属于具有特殊性质的身份法律行为,在《婚姻法》未对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进行明文规定时,不能依据《民法总则》认定其为无效。只要结婚行为满足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并且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事由,就应当肯定其法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谋 虚伪结婚 法律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平 王彦 《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2-28,共7页
"多次走私未经处理"是指未经行政处理。执法机关可以依法处理而没有处理的,应当视为"已经处理"。"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主要是指行为人一年内实施了两次走私行为,并依法送达;其犯... "多次走私未经处理"是指未经行政处理。执法机关可以依法处理而没有处理的,应当视为"已经处理"。"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主要是指行为人一年内实施了两次走私行为,并依法送达;其犯罪对象应为普通涉税货物、物品;其罚则中的"偷逃应缴税额"应指第三次走私偷逃的应缴税款。该罪的犯罪对象主要包括普通类应税货物、物品,限制类应税货物、物品和关税配额管理的货物。该罪帮助型共犯中"通谋"是积极的作为行为,行为人实施共同犯罪,其意思之间的联络要形成一种合意,主动的策划、商议、拟定计划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私罪 犯罪对象 共犯 通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公司股权对外转让行为的效力研究——以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为视角
4
作者 胡灵 沈子程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2023年《公司法》第84条就优先购买权作出规定,用以保护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但对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具体情形仍未予言明,致使司法裁判和理论学说已有争议仍存在。亟待2023年《公司法》在其司法解释中对股权对外转让行为进行体系化完... 2023年《公司法》第84条就优先购买权作出规定,用以保护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但对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具体情形仍未予言明,致使司法裁判和理论学说已有争议仍存在。亟待2023年《公司法》在其司法解释中对股权对外转让行为进行体系化完善。在股权转让行为方面,应采用区分原则明确股权转让行为系债权行为;在优先购买权性质认定方面,应采用公司组织法上的特殊权利说保障其他股东的顺位优势;在以侵害优先购买权主张股权转让合同无效时,应根据《民法典》规定分别对欺诈、通谋行为等情形的转让合同效力进行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对外转让 区分原则 特殊权利说 欺诈 通谋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伪表示行为——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46条之规定
5
作者 王明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27-32,38,共7页
理性、体系性是民事立法的生命。《民法总则》第146条对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规定存在体系化思维不足、类型化不够、未规定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第三人效力等问题。立法论上,未来《民法典》应对单独虚伪表示行为及其效力作出规定,以克服虚... 理性、体系性是民事立法的生命。《民法总则》第146条对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规定存在体系化思维不足、类型化不够、未规定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第三人效力等问题。立法论上,未来《民法典》应对单独虚伪表示行为及其效力作出规定,以克服虚伪表示行为类型化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双方虚伪表示行为的法律效果可能与第三人相关,故还应就其对第三人的效力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伪表示行为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 真意保留 戏谑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