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经”“致用”两相离——论清代“通经致用”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世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5-130,共6页
清初的经世思潮有着不同的思路 ,蕴涵着通经与致用的内在张力 ;清代中期 ,在多数考据学家的价值观念中 ,立言居于核心地位 ,通经只是为了通经 ,就意味着通经不必致用 ;晚清今文经学虽力倡通经致用 ,但其发展历程也导致通经与致用的疏离... 清初的经世思潮有着不同的思路 ,蕴涵着通经与致用的内在张力 ;清代中期 ,在多数考据学家的价值观念中 ,立言居于核心地位 ,通经只是为了通经 ,就意味着通经不必致用 ;晚清今文经学虽力倡通经致用 ,但其发展历程也导致通经与致用的疏离。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标志着儒学价值观念的重大转折。经过层层剥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通经致用"观念 "经世"思潮 中体西用 考据学 颜元 价值观念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栋“通经致用”思想及其学术转型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应宪 杨翔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2期72-76,共5页
“通经致用”是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惠栋是汉学吴派巨擘,系一代学风之际会,讲求“通经致用”。惠氏之“通经”,追求“明于古今,贯天人之理”,本诸“经之义存乎训”,恪守古训,尊崇汉学,确立了乾嘉汉学的治学典范;惠氏之“致用”,强调... “通经致用”是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惠栋是汉学吴派巨擘,系一代学风之际会,讲求“通经致用”。惠氏之“通经”,追求“明于古今,贯天人之理”,本诸“经之义存乎训”,恪守古训,尊崇汉学,确立了乾嘉汉学的治学典范;惠氏之“致用”,强调“天生之才,盖为时用”,慕汉代取士之法,求汉儒致用之方,带有较重的“以经术饰吏事”色彩。惠氏的“通经致用”思想代表了当时汉学家的普遍观念,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旨趣与经世关怀。惠栋“通经”尚古文之说“,致用”引今文之法,调和古今的学术倾向是其经学实践的一种写照,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清中后期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学术转型之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栋 通经致用 学术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 被引量:4
3
作者 汪高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2,共7页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通经致用"有"内圣"与"外王"两条路径,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术经世干政。自...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通经致用"有"内圣"与"外王"两条路径,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术经世干政。自汉朝经学兴起至清末经学式微,随着时代政治的不断变化,经学的"通经致用"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通经致用 内圣 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樾“通经致用”思想析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罗雄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3,共5页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致用 “返本”说 “教化成性”说 “法先王” “法后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廖平与“通经致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向珂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95,共6页
近代,廖平以经师身份名世。他一生努力著述,留下大量经学著作,其著述本身又属于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行为。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廖平将"通经致用"作为研究经学的最高准则,同时以此说明,不能直接将廖平著作中的论... 近代,廖平以经师身份名世。他一生努力著述,留下大量经学著作,其著述本身又属于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行为。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廖平将"通经致用"作为研究经学的最高准则,同时以此说明,不能直接将廖平著作中的论述作为确凿可靠的结论在当代的学术话语中加以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经学 通经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时期“通经致用”思想刍议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顺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54-59,共6页
鸦片战争时期的“通经致用”思想既有儒学中最富生命力的实用理性精神,又为其“通经”思想所局限。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通经致用”一方面成为矫正时弊、倡导变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应付新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通经致用 “法古用夏” 师夷制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经致用——戴震对经典意义的追求
7
作者 李红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7,共6页
戴震继承了前代学者的思想 ,认为只有从字义训诂、名物制度的考释着手 ,才能读懂圣人大义 ,以观圣人之道。他认为 ,经是道的载体 ,闻道则是治经目的 ;然语言文字不通 ,则无从体察圣人之意。因此 ,戴震注重考证经典的流传、存佚、真伪 ;... 戴震继承了前代学者的思想 ,认为只有从字义训诂、名物制度的考释着手 ,才能读懂圣人大义 ,以观圣人之道。他认为 ,经是道的载体 ,闻道则是治经目的 ;然语言文字不通 ,则无从体察圣人之意。因此 ,戴震注重考证经典的流传、存佚、真伪 ;重视考订文字 ,审慎对待经典的校勘 ;解经知人论世 ,探求经义则诸说并存 ,这是他一生的治学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致用 戴震 考证 校勘 知人论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师夷长接”到“通经致用”:近代中美职业教育交流的历史审视
8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6-66,共1页
刘晓、张倩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2期中撰文评述了近代中美职业教育交流的历史发展。作者指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在借鉴、依附西方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中美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职业教育 教育交流 历史审视 中美 通经致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师夷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兴文理念与近代湖北文教兴革
9
作者 梅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张之洞从学政到总督,前后近二十年致力于近代湖北的文教兴革。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危局,如何实现救亡图存,张之洞明确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倡导“通经致用”致力于传统书院的改制,提炼“中体西用”开启新式学堂的践行,文教兴邦成为张之... 张之洞从学政到总督,前后近二十年致力于近代湖北的文教兴革。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危局,如何实现救亡图存,张之洞明确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倡导“通经致用”致力于传统书院的改制,提炼“中体西用”开启新式学堂的践行,文教兴邦成为张之洞一生的烙印。张之洞以“广雅之度”凝聚士人以储才育林,以“会通中西”开设文化辅助部门以健全新式教育机制,以“匡济时艰”创建书院、学堂以达文教兴邦,尽显政治家型教育家的风范。张之洞湖北文教兴革的当代启示在于其坚守儒家传统诠释了文化自信,兼容西学体现了开放视野,对待西方文化呈现出肯定中有批评、批评中有吸收、吸收中有扬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文教兴革 通经致用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诗序》以美、刺说诗探故 被引量:7
10
作者 梅显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7-162,共6页
《毛诗序》好以美、刺说诗 ,其美、刺对象多指向帝王后妃 ,且牵强附会 ,与《诗》之本义乖谬者多。前人所谓《诗序》所言非诗本义 ,乃周人采、编者“用诗之义”,亦不可通。《毛诗序》当为汉儒所为。汉统治者崇经尊儒具有很强的实用功利... 《毛诗序》好以美、刺说诗 ,其美、刺对象多指向帝王后妃 ,且牵强附会 ,与《诗》之本义乖谬者多。前人所谓《诗序》所言非诗本义 ,乃周人采、编者“用诗之义”,亦不可通。《毛诗序》当为汉儒所为。汉统治者崇经尊儒具有很强的实用功利性。在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下 ,汉代经师为履行其职责 ,其研习、传授《诗经》的终极指向是将《诗经》作为树立君王权威、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 ,并巧妙地利用说解《诗经》以求达到委婉地讽喻警示当代帝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美、刺 王公后妃 通经致用 讽谏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龚自珍与常州学派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鹏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龚自珍 今文经学 常州学派 六经皆史 刘逢禄 公羊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章学诚 通经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太学的学风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荣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9-36,共8页
本文论述汉代太学的学风,包括太学中严格选择教师、尊师蔚然成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学生勤奋学习与问难辩论之风气、严格的考试制度等。汉代这样优良的学风,薰陶了一代代学子,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人才。它创造和积累了丰富... 本文论述汉代太学的学风,包括太学中严格选择教师、尊师蔚然成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学生勤奋学习与问难辩论之风气、严格的考试制度等。汉代这样优良的学风,薰陶了一代代学子,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人才。它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学 博士 尊师 通经致用 勤奋学习 考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39,共7页
康有为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是近代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面对汹涌而至的东传科学,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康有为对近代中国的设计,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民初,康有为... 康有为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是近代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面对汹涌而至的东传科学,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康有为对近代中国的设计,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民初,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嬗变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与艰难的抉择,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时代必然性,其"经世致用"的价值指向也促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通经致用 维新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炎武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国庆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3,共5页
顾炎武素称清代学术之祖,对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学术研究既分门别类,又相互贯通;既专注于对纯粹学术问题的研究,以提升理论思维水平,也力主通经致用,关注社会现实。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方法论,开启了乾嘉时期朴学的先河,... 顾炎武素称清代学术之祖,对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学术研究既分门别类,又相互贯通;既专注于对纯粹学术问题的研究,以提升理论思维水平,也力主通经致用,关注社会现实。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方法论,开启了乾嘉时期朴学的先河,对有清一代的学术发展乃至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传统学术转型 学术方法 通经致用 音韵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与《时务报》维新派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阳美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68-71,共4页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致用 思想启蒙 求大同存大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栻与主闿运——蜀湘学术文化交流与书院教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群华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在研究中国书院史时,有两位相隔近七个世纪的文化名人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生于南宋初年的四川绵竹人张栻,一个是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湖南学者王闿运。这两个学者各自在湘、蜀两省主掌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学术文化;前者为湖湘学派的主要... 在研究中国书院史时,有两位相隔近七个世纪的文化名人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生于南宋初年的四川绵竹人张栻,一个是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湖南学者王闿运。这两个学者各自在湘、蜀两省主掌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学术文化;前者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者开蜀中一代学风,对湖、蜀两省的学术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个学者学术活动及教学方法上的阐述,从一个侧面来比较和论述蜀湘文化的交流及书院教育,藉以抛砖引玉,求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麓书院 中国书院 四川 代表人物 尊经书院 文化教育 通经致用 书院教育 学术文化 道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闿运以礼自治的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在中国近代经学史上,王闿运的经学研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提出"经学以自治,史学以应世"的观点,强调通经致用,并指出诸经所言皆是礼,以礼治人必须先自治。五经之中,王闿运独崇《春秋》... 在中国近代经学史上,王闿运的经学研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提出"经学以自治,史学以应世"的观点,强调通经致用,并指出诸经所言皆是礼,以礼治人必须先自治。五经之中,王闿运独崇《春秋》,认为致用之道在《春秋》,其思想的重点在于礼与乐盛,修文德,崇礼让,尚义轻利,邦国和谐,这与我们所认知的晚清公羊学家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以礼自治 通经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立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秦汉时代,思想家适应大一统封建集权的需要,多偏于“百虑一致”之说,文化的地域性逐渐减弱,终于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所凸显的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实现美好理想、成就完善人格的精神追求,使它永远保持自我调节... 秦汉时代,思想家适应大一统封建集权的需要,多偏于“百虑一致”之说,文化的地域性逐渐减弱,终于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所凸显的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实现美好理想、成就完善人格的精神追求,使它永远保持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活力。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传统当然也源远流长。但从传统的历史生成来说,秦汉时代无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进程 通经致用 终极关怀 完美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泽南思想再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符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165,共5页
湘军早期将领罗泽南,其思想展现了保守与变通的矛盾性。他一方面固守程朱理学门户,一方面又对朱子学说发表少量质疑;他在政权更替上赞成"贤人"主政,却又用更大的篇幅保守地论证了"传子"比"传贤"更好;他... 湘军早期将领罗泽南,其思想展现了保守与变通的矛盾性。他一方面固守程朱理学门户,一方面又对朱子学说发表少量质疑;他在政权更替上赞成"贤人"主政,却又用更大的篇幅保守地论证了"传子"比"传贤"更好;他推崇朴素而言之有物的写作风格,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充满夸张与想象的诗词作品。通过探讨罗泽南的学术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晚清士人的学术取向以及湘军将领思想上的某些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泽南 通经致用 保守 变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敬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1,共6页
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清末大儒刘古愚,在时代激变之际,以托经议政为进路,以"尊崇古本、宗本阳明、中体西用、通经致用"为原则,对融内圣外王为一体的《大学》在今文经学视域内展开创造性的诠释,提出"格... 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清末大儒刘古愚,在时代激变之际,以托经议政为进路,以"尊崇古本、宗本阳明、中体西用、通经致用"为原则,对融内圣外王为一体的《大学》在今文经学视域内展开创造性的诠释,提出"格物必以伦理为本""诚意为《大学》之最要"等创发性观点,体现出"脱略考据训诂,阐发微言大义;侧重政治维度,构建王道政治;融贯中西思想,以期通经致用"等鲜明的经学特质。刘古愚的《大学》诠释从版本、义理、特质三个相分而又关联为一体的角度全面显豁出一代经师的学术旨趣和现实关怀,以个案的形式一方面拓展《大学》的诠释维度,丰富《大学》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推动今文经学在清末的复振,有改于清代经学通经而不求致用的学术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古愚 《大学古义》 今文经学 通经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