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通经”“致用”两相离——论清代“通经致用”观念的演变 |
王世光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2
|
惠栋“通经致用”思想及其学术转型意义 |
王应宪
杨翔宇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2
|
|
3
|
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 |
汪高鑫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4
|
俞樾“通经致用”思想析论 |
罗雄飞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5
|
廖平与“通经致用” |
向珂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6
|
鸦片战争时期“通经致用”思想刍议 |
黄顺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3
|
|
7
|
通经致用——戴震对经典意义的追求 |
李红英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8
|
从“师夷长接”到“通经致用”:近代中美职业教育交流的历史审视 |
|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9
|
张之洞兴文理念与近代湖北文教兴革 |
梅伟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毛诗序》以美、刺说诗探故 |
梅显懋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1
|
龚自珍与常州学派 |
陈鹏鸣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12
|
论汉代太学的学风 |
张荣芳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3
|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 |
刘星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4
|
顾炎武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 |
陈国庆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5
|
张之洞与《时务报》维新派的文化关系 |
阳美燕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3
|
|
16
|
张栻与主闿运——蜀湘学术文化交流与书院教育 |
周群华
|
《社会科学研究》
|
1988 |
2
|
|
17
|
论王闿运以礼自治的思想 |
刘平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
|
|
18
|
秦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
周立升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9
|
罗泽南思想再论 |
符静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0
|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 |
李敬峰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