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动机增压匹配的涡轮通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亚卓 诸葛伟林 +1 位作者 张扬军 张继忠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7,共7页
建立了用于车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的涡轮通流模型。该模型根据进口条件和几何参数自动计算涡轮特性参数,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可变截面涡轮与发动机的匹配;模型能够在整个工况范围内得到完整的涡轮特性,对涡轮增压发动机进行全工况匹配及优... 建立了用于车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的涡轮通流模型。该模型根据进口条件和几何参数自动计算涡轮特性参数,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可变截面涡轮与发动机的匹配;模型能够在整个工况范围内得到完整的涡轮特性,对涡轮增压发动机进行全工况匹配及优化,还可以应用于发动机开发阶段的涡轮增压器选型,指导涡轮增压器的开发设计工作。模型基于一维定常流体动力学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结合了损失和阻塞预测值,并应用3款不同结构参数的混流涡轮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 涡轮通流模型 可变截面涡轮 匹配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料电池车用离心空压机叶轮设计与轮背泄漏研究
2
作者 杨山举 李栋 +4 位作者 张丽君 陈雨 陈军 姜杰 郝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2-722,共11页
鉴于当下的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发展具有高效、清洁等优点的氢燃料电池车辆为一条有效途径。为匹配电堆功率130 kW车载氢燃料电池,设计了额定压比2.8、质量流量130 g/s、转速88 000 r/min的两级气浮轴承离心空压机。构建了两级离心空压... 鉴于当下的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发展具有高效、清洁等优点的氢燃料电池车辆为一条有效途径。为匹配电堆功率130 kW车载氢燃料电池,设计了额定压比2.8、质量流量130 g/s、转速88 000 r/min的两级气浮轴承离心空压机。构建了两级离心空压机一般通流模型和泄漏通流模型,进行了两类通流模型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对泄漏通流模型的叶轮背腔厚度与形状、环形密封齿几何数量与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在改进的离心空压机综合性能实验台对整机进行了性能测试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泄漏流道后的通流模型在设计工况下压比误差由10.63%降至5.11%,适当减小叶轮背腔厚度和增大密封齿轴向尺寸能减少气体泄漏,该两级气浮轴承离心空压机叶轮结构强度能满足超高速运转要求,且在设计工况下等熵效率可达73.30%,最高稳定转速可达95 0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空压机 气动设计 泄漏通流模型 背腔厚度 密封齿结构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扇发动机低压部件通流耦合计算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逸 葛宁 舒杰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0,共5页
为了研究各部件匹配与过渡段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针对某涡扇发动机风扇、低压涡轮、内外涵道、掺混段和尾喷管等部件,基于周向平均Navier-St okes通流控制方程,采用时间推进有限体积法进行了部件耦合计算求解,将沿程各部件... 为了研究各部件匹配与过渡段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针对某涡扇发动机风扇、低压涡轮、内外涵道、掺混段和尾喷管等部件,基于周向平均Navier-St okes通流控制方程,采用时间推进有限体积法进行了部件耦合计算求解,将沿程各部件性能计算参数与试验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设计状态下发动机沿程各截面计算特征参数与试验值最大误差不超过5.0%,说明该通流耦合计算方法能够快速预估发动机总体性能,完善各部件匹配关系,在发动机总体设计初期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向平均 耦合计算 低压部件 部件匹配 过渡段 通流模型 涡扇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内环线高架道系统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维然 戴光岳 +1 位作者 曲丹 蔡逸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8-744,共7页
1994年通车的上海市内环线高架道路系统有 4 1条上下匝道 ,其地面道路与 72条横向地面道路相交 .定量计算它的增量经济效益是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后评价的关键 .内环高架道路系统项目的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共分四个部分 :交通流量模型 ,高... 1994年通车的上海市内环线高架道路系统有 4 1条上下匝道 ,其地面道路与 72条横向地面道路相交 .定量计算它的增量经济效益是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后评价的关键 .内环高架道路系统项目的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共分四个部分 :交通流量模型 ,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车速模型 ,车辆运行成本模型及各项效益的计算模型 .运用上述模型计算出了此项目的运输成本效益、减少车辆拥挤效益、货物和旅客节约时间效益、市中心区和其它各区车公里减少效益及车小时节省效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道路 通流模型 车速模型 车辆运输 成本模型 效益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增压涡轮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磊 张扬军 +1 位作者 诸葛伟林 张树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7,共5页
基于涡轮通流模型,建立两级增压通流仿真平台,探讨了两级涡轮几何参数的改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原因,采用该平台对某车用两级增压柴油机进行仿真研究,并完成两级涡轮新的匹配设计。匹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两级涡轮几何参数,可... 基于涡轮通流模型,建立两级增压通流仿真平台,探讨了两级涡轮几何参数的改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原因,采用该平台对某车用两级增压柴油机进行仿真研究,并完成两级涡轮新的匹配设计。匹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两级涡轮几何参数,可使该发动机低速扭矩提高7.4%,燃油消耗率降低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 两级增压 涡轮通流模型 几何参数 性能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CO_(2)空调涡旋压缩机变工况工作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安钟衍 宋盼盼 +4 位作者 鲁振博 郑思宇 魏名山 诸葛伟林 张扬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8-495,共8页
为了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研究了CO_(2)空调系统变工况运行性能及涡旋压缩机工作特性。构建了耦合涡旋压缩机一维通流模型的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的性能预测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校核了模型有效性。对比了压缩机简单模型与通流模型变工... 为了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研究了CO_(2)空调系统变工况运行性能及涡旋压缩机工作特性。构建了耦合涡旋压缩机一维通流模型的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的性能预测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校核了模型有效性。对比了压缩机简单模型与通流模型变工况条件下对系统性能预测的差异,分析了涡旋压缩机吸气预压缩及排气非对称流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工况工作条件下,用恒定效率的压缩机简单模型所预测的系统工作特性指数(系统制冷量与压缩机功耗之比),比用一维通流模型,最多高20%;压缩机吸气真空度是影响吸气预压缩程度的主要因素,压缩机转速从2500 r/min增至6000 r/min,吸气预压缩程度增加1.92%,容积效率提高4.72%;排气口通流面积变化主导排气腔压力非对称分布,减小压缩机排气腔压力非对称度,有利于提高压缩机等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续航里程 二氧化碳空调 涡旋压缩机 工作特性 通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冷却燃气透平特性算法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卫明 王永泓 宋华芬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1-375,共5页
基于现代空气冷却燃气透平具有大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和跨音速的工作特点,对燃气透平的通流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导出适用于空气冷却燃气透平特性计算的通流模型,同时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将通流模型和损失模型结合起来,利用所建立的性能计算公式... 基于现代空气冷却燃气透平具有大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和跨音速的工作特点,对燃气透平的通流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导出适用于空气冷却燃气透平特性计算的通流模型,同时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将通流模型和损失模型结合起来,利用所建立的性能计算公式,使用Matlab编程得到一套适用于变工况下空气冷却燃气透平特性的计算软件,并且通过多台燃气透平进行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这套空气冷却燃气透平特性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特性 通流模型 损失模型 空气冷却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掠叶片进口流场中周向不均匀性的影响
8
作者 唐明智 金东海 +1 位作者 郭昕 桂幸民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共8页
为模化并分析迎角改变时掠叶栅流场中周向不均匀性的影响,将1种应力输运模型整合到通流模型中,并应用于某掠叶栅的计算。通过给定掠叶栅不同来流迎角开展3D数值模拟和通流计算,结果表明:主要由无黏叶片力所诱发的周向不均匀性会重新组... 为模化并分析迎角改变时掠叶栅流场中周向不均匀性的影响,将1种应力输运模型整合到通流模型中,并应用于某掠叶栅的计算。通过给定掠叶栅不同来流迎角开展3D数值模拟和通流计算,结果表明:主要由无黏叶片力所诱发的周向不均匀性会重新组织叶片通道的进口流场,改变进口气流角,从而引发掠叶栅进口径向平衡的重新分布,随着迎角的提高,这种周向不均匀性将加强,其对进口流动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增大。加入该应力输运模型后,通流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周向脉动源项,在前缘前其计算值与3D计算结果的偏差在20%以内,对叶片通道进口气流角改变量的预测精度提高了25%以上,对进口流动径向平衡的描述精度提高了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掠叶片 通流模型 周向平均方法 周向不均匀性 应力输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交通分配:回顾及前瞻 被引量:4
9
作者 司徒惠源 罗康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5年第5期85-100,120,共17页
动态交通分配的特性在脱线交通网络设计、政策评估、和在线运作及管理中有重要的含义.虽然动态交通分配的研究仍然是十分活跃,可是其特性及其含义在以往的文献中并没有完全地受到注意或重视.现在是来总结我们在动态交通分配研究中所学... 动态交通分配的特性在脱线交通网络设计、政策评估、和在线运作及管理中有重要的含义.虽然动态交通分配的研究仍然是十分活跃,可是其特性及其含义在以往的文献中并没有完全地受到注意或重视.现在是来总结我们在动态交通分配研究中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向适当的时候.本文回顾了动态交通分配公式化的方法、比较其利用不同交通流量模型时的特性、谈论其含义和提出一些未来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交通分配 通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conditional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for oversaturated arterials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屏 L.S.Jones 杨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466-1474,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novel feature for traffic flow models, when traffic queues on two-way arterials periodically extend until then they block an upstream signal in oversaturated conditions. The ...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novel feature for traffic flow models, when traffic queues on two-way arterials periodically extend until then they block an upstream signal in oversaturated conditions. The new model, proposed as conditional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CCTM) has been developed with two improvements. First,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CTM) is expanded for two-way arterials by taking account of all diverging and merging activities at intersections. Second, a conditional cell is added to simulate periodic spillback and blockages at an intersection.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for a multilane, two-way, three-signal sample network demonstrate that CCTM can accommodate various traffic demands and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blockages at intersections. The delay of left turns is underestimated by 40 % in moderate conditions and by 58% in oversamrated condition when using the CTM rather than CCTM. Finally,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HCS 2000 and CCTM shows that CCTM is a reliable methodology of modeling traffic flow in oversaturate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saturated condition conditional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INTERSECTION spillback traffic block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auxiliary-teeth to solve circulation current reduc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被引量:1
11
作者 JANG Ki-bong KIM Jee-hyun +1 位作者 AN Ho-jin KIM Gyu-ta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690-696,共7页
A discontinuity of magnetic circuits according to the end effect is generated in the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PMLSM). Due to the unbalanced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and impedance produced,... A discontinuity of magnetic circuits according to the end effect is generated in the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PMLSM). Due to the unbalanced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and impedance produced, unbalanced current is generated. The cireulatin8 current, which is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the thrust, is generated by the unbalanced current. The optimal design of auxiliary-teeth at the end of the mover was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unbalance of phase by using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and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model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As a result, the auxiliary-teeth model compensates for the decrease of thrust caused by the unbalanced phase. Also, this model is proven to reduce the detent force by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PMLSM and copper loss caused by the circulating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auxiliary-teeth circulation current end effect thrust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combined urban traffic signal control and traffic flow guidance 被引量:2
12
作者 SUN Zhi-yuan LU Hua-pu QU Wen-c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43-2452,共10页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traffic flow, a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combined urban traffic signal control and traffic flow guidanc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wide use of fixed sign...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traffic flow, a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combined urban traffic signal control and traffic flow guidanc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wide use of fixed signal control at intersections, traffic assignment under traffic flow guidanc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 tr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is presented. To reflect the impact of intersection delay on traffic assignment, the lower level model is set as a modified user equilibrium model. The middle level model, which contains several definitional constraints for different phase modes, is built for the traffic signal control optimiz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ide lane management, the upper level model is built up based on nonlinear 0-1 integer programming. A heuristic itera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HIOA) is set up to solve the tr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The lower level model is solved by 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s(MSA), the middle level model is solved by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 II), and the upper level model is solved by genetic algorithm(GA). A case study is raised to show the efficien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ling and comput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engineering traffic signal control traffic flow guidance tr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