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涂佳玉 阿基业 +6 位作者 文红梅 王广基 曹蓓 刘林生 陆益红 王爱云 狄留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特点和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制造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特点和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制造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各组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结果模式识别中模型组大鼠能较好地与其他3组分开。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柠檬酸、组氨酸、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升高,而核糖、6-磷酸葡萄糖和肌苷的含量下降,提示脑组织中这10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内源性物质在通塞脉组大鼠体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通塞脉组与模型组大鼠体内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通塞脉微丸对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两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的体内代谢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缺血性脑中风 通塞脉微丸 潜在生物标志物 大鼠脑组织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璟 王皓 +4 位作者 汪海鸿 恽菲 狄留庆 赵晓莉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化,利用UPLC/MS-Q-TOF技术对通塞脉微丸不同工艺中间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结合药效学实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构建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结果肉桂酸、绿原酸、LS-A2、阿魏酸等20个化合物对于通塞脉微丸药效活性的贡献值较其他化学成分高。结论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指纹图谱 谱效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晨 卞慧敏 +1 位作者 仇锦春 杨洪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观察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观察通塞脉微丸不同剂量对模型大鼠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前列腺素1α(6-K-PGF1α)、血栓烷... 目的:观察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观察通塞脉微丸不同剂量对模型大鼠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前列腺素1α(6-K-PGF1α)、血栓烷素B2(TXB2)、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结果:通塞脉微丸可以改善MCAO模型大鼠24 h的行为学异常,缩小脑梗塞面积,降低缺血脑组织的含水量,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中ET、TXB2,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结论: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大脑中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活性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晓燕 狄留庆 +4 位作者 赵晓莉 单进军 杨玲娟 朱蓉蓉 钱桂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 目的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甘草苷、阿魏酸和甘草酸铵的吸收无影响;浓度对肉桂酸吸收有差异,可能借助载体转运。结论标准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和肉桂酸较微丸吸收快,阿魏酸无显著差异,提示微丸维持药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活性成分 在体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伟东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 目的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部位群是黄酮类、酚酸类及皂苷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活性部位群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新庄 赵晓莉 狄留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通塞脉微丸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谷氨酸造成的PCI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 目的通过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通塞脉微丸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谷氨酸造成的PCI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连续多次给药(1.45/kg)后0.5~3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0.01),其中以2.0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保护作用最明显;该时间点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谷氨酸、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亦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对抗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和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脑脊液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HPLC/MS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伟东 蔡宝昌 丁选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1期2355-2358,共4页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可能有绿原酸、甘草苷、夏拂托苷、甘草素-4’-芹糖葡萄糖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木犀草苷、安格洛苷C、异甘草苷、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糖苷B、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等13个化合物。结论:通过对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解析,为阐明通塞脉微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HPLC/MS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