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桐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0-86,共7页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此前的《史记》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命题,而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是一个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对立的社会历史进步发...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此前的《史记》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命题,而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是一个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对立的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观点。有的学者从《史记》的编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通古今之变 《史记》“八书” 承敝通 帝王政治 汉家改制 《天官书》 王道 《太史公自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2
作者 孙洪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5-77,共3页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孙洪升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1954年,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布了他的论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孙洪升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1954年,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布了他的论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我国古代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国有制 中国古代 成一家之言 通古今之变 商品经济 国有土地 自然经济 封建专制主义 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
作者 袁济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6-49,33,共5页
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形态有别于西方美学,它融杂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而且大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纯粹理论形态的著论并不多,因此,对于中国美学史这种原初形态的整理与研究,就需要... 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形态有别于西方美学,它融杂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而且大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纯粹理论形态的著论并不多,因此,对于中国美学史这种原初形态的整理与研究,就需要编著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判与论述,不仅需要收集与整理文献资料,更主要是研究主体的才胆识力。由祁志祥教授所编著的《中国美学全史》,正可见作者在这两方面的功力结晶,读来令人感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西方美学 整理文献资料 原初形态 编著者 中国古代文化 成一家之言 通古今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评《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
4
作者 滕新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45-146,共2页
冯天瑜先生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文化元典”。这些文化元典,“率先系统荟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因而元典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 冯天瑜先生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文化元典”。这些文化元典,“率先系统荟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因而元典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在回答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中国文化 《春秋繁露》 董仲舒 中国传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阴阳五行学说 伦理价值观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毛泽东读《史记》二三事
5
作者 杨代云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21,共2页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游弋浩瀚书海的一生。他的阅读量远超破万卷的赞语,即使在戎马倥偬之际,依然手不释卷。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书?读了哪些书?恐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仅中央档案馆一地,就集中保管毛泽东藏书达96473册。毛泽东读...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游弋浩瀚书海的一生。他的阅读量远超破万卷的赞语,即使在戎马倥偬之际,依然手不释卷。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书?读了哪些书?恐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仅中央档案馆一地,就集中保管毛泽东藏书达96473册。毛泽东读书如此量大类广,若要分析,必先选取样本。本文试就毛泽东读《史记》二三事,浅谈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档案馆 精确统计 究天人之际 阅读量 通古今之变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再思考——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天命说谈起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考天人之际时,既继承了周公、孟子的上述天人思想,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常";同时又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思考,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变",从而最终做到"通古今之变"。在此,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正是他能够"成一家之言"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说 天人之际 古今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及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7
作者 陈可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69-73,32,共6页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提出的撰写《史记》的一个宗旨。把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起来,从中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一个创举。它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只就《史记》的若干论述,约略地...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提出的撰写《史记》的一个宗旨。把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起来,从中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一个创举。它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只就《史记》的若干论述,约略地谈谈司马迁关于历史发展变化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通古今之变 《史记》 评价历史人物 发展 历史学的发展 多年以前 史学思想 宗旨 秦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悟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境界之二
8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8,共5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学是基础,悟透是关键。只有经过深刻的领悟,才能融会贯通,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观点、要求、理念、方法、韬略和道义、情怀、气魄、魅力等融化于心,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学是基础,悟透是关键。只有经过深刻的领悟,才能融会贯通,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观点、要求、理念、方法、韬略和道义、情怀、气魄、魅力等融化于心,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领导谋略,消除思想迷茫,增强领导行为的洞察力、运筹力、决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 领导行为 中央党校 领导干部 战略重点 战略思维能力 国家前途命运 问题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大历史”史观 被引量:6
9
作者 黄留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2-75,共4页
关键词 司马迁 大历史 究天人之际 自然史 历史观 《史记》 通古今之变 董仲舒 《论六家要指》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关雎》大义发微 被引量:6
10
作者 柯小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8,共6页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诗经四始"之首,也是全部六经的起始。《关雎》从鸟兽虫鸣之声起兴,渐而进于人文礼乐的琴瑟钟鼓之声,体现了《孔子诗论》所谓"《关雎》之改"的诗教大义。从诗教的角度出发来读《...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诗经四始"之首,也是全部六经的起始。《关雎》从鸟兽虫鸣之声起兴,渐而进于人文礼乐的琴瑟钟鼓之声,体现了《孔子诗论》所谓"《关雎》之改"的诗教大义。从诗教的角度出发来读《关雎》,会发现求取淑女的过程虽然是全篇的主线,但男女德性的相逑才是核心。现代爱情注重"求",而古典夫妇之义关心德性之"逑"。从德性诗教出发,可以展开《韩诗外传》所谓"《关雎》之道"的天人一贯大义,和"《关雎》之事"的通古今之变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诗教 夫妇之义 天人一贯 通古今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8,共8页
在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将古代文学现代化、将中国文学研究西方化、将文学研究政治化,是最值得反思的三个方面。《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就是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新的尝试。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 在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将古代文学现代化、将中国文学研究西方化、将文学研究政治化,是最值得反思的三个方面。《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就是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新的尝试。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是新时期文学史写作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确立了"通古今之变"和"观中西之别"的新的文学史观。文学史的目的不是为了"总结规律",而是为了"描述经验"。将诗歌通史的写作立足于对每一时段的充分研究之上,写出每一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风貌,是我们这部《中国诗歌通史》在具体写作中努力的目标,也是其重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学史观 反思与构建 通古今之变 观中西之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史学思想新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成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司马迁史学思想新探王成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指出《史记》的总纲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总纲实际上高度浓缩了司马迁的史学意识。本文参照西方史学思想,从比较史学的角度,拟对... 司马迁史学思想新探王成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指出《史记》的总纲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总纲实际上高度浓缩了司马迁的史学意识。本文参照西方史学思想,从比较史学的角度,拟对司马迁这一治史总纲所蕴藏的高度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学思想 《史记》 史学目的 “成一家之言” 因果关系 “《春秋》之义” 通古今之变 历史观 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司马迁的杰出史学思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56,共8页
在当代学术语境下对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杰出思想作创造性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尤其应当对以下3项作深入的探讨:一是从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看司马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而形成的卓越史识;二是《... 在当代学术语境下对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杰出思想作创造性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尤其应当对以下3项作深入的探讨:一是从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看司马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而形成的卓越史识;二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两篇中,司马迁如何站在"通古今之变"的高度,从两种政治胸襟与决策的对比,总结刘胜项败的经验教训;三是司马迁著史所树立的"述往事,思来者"的使命意识,和他要究其底蕴、"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探求具有规律性之认识的撰著宗旨,当前对于我们克服只满足于现象罗列的做法,和克服"碎片化"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通古今之变 著史使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1-214,4,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思维特征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以史为鉴 求真与求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传承及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小平 《安徽史学》 1997年第2期3-7,共5页
关键词 司马迁 《春秋》 史学思想 孔子 《史记》 治史思想 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班固的道家思想
16
作者 王萍 刘保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辞赋大家,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史学名著《汉书》,体例条理整齐,语言引人入胜,因而为时人所崇好,以至于得到汉廷的推广,“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辞赋大家,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史学名著《汉书》,体例条理整齐,语言引人入胜,因而为时人所崇好,以至于得到汉廷的推广,“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后汉书·班固传》),后来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道家思想 《史记》 《汉书》 道家学说 司马迁 《老子》 实录精神 后汉书 通古今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说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忠匡 《人文杂志》 1984年第4期76-80,共5页
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的理论与实践,详见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其中主要是说:他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是懂得天文星历的,曾主持过汉武帝时期修订历法的工作。因此,他所说的“... 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的理论与实践,详见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其中主要是说:他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是懂得天文星历的,曾主持过汉武帝时期修订历法的工作。因此,他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显然和风靡当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受”等诸凡“多条祥”的说教是绝然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成一家之言” 《史记》 陈涉 官书 秦政 高祖本纪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忆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9-22,共4页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的主要代表。由此,史学界形成了两个兰克形象,孰对孰错,难以了断。本文无意评述这些争论,亦不奢望澄清兰克思想之所有困惑,只希望从争论的源头——兰克一贯推崇的“如实直书”的原则——探究下去,借此抛砖引玉,或许可以领悟兰克某些更原始更独特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克 黑格尔哲学 实证主义者 历史学家 世界史 历史哲学 海德格尔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唯心主义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自觉精神与社会进步──以《史记》为例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鸿先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中国传统史学 社会进步 自觉精神 真理性认识 历史真理 通古今之变 历史真实 史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中国传统史学
20
作者 任怀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春秋》 孔子 《尚书》 司马迁著《史记》 “六经” 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 编年体 《左传》 通古今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