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长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7-111,共5页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通变论 “二无一” 兼名 语词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9,共13页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变 有常之体 循环相因 意义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論》释疑 被引量:1
3
作者 楊俊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16-24,共9页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人 公孙龙子 君臣 通变 诸问题 释疑 解释 组成部分 木贼 陈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合今: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义例与指向
4
作者 於梅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8,共14页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儒林、文苑、道学”推“学术、事功而一之”的学术为宋学自身进化之结果,而清廷的政治高压打断这一学术的自身进程,激出“汉学”,为全盘“满化”的结果。通过揭示清代学术之变,一者讲清清学演变的事实真相,一者批判民族危亡之际“全盘西化”的政见,一者旨在继承宋代以来中国学术自身演化而成的“内圣外王,有体有用,举凡政治教育,道德才能,莫不一以贯之”的绝学,护持“中华之文运”,开出学术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全盘西化 通变合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皎然“复变”论与刘勰“通变”观比较研究
5
作者 周燕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变”是文学家们不断探索文学发展的道路。刘勰“通变”观与皎然“复变”论都崇诗教、尚雅正,主情、尚丽,辩证地处理了文学创作中“会通”与“适变”问题,这种不执一端的思维方式,对诗歌继承和创新起到较好...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变”是文学家们不断探索文学发展的道路。刘勰“通变”观与皎然“复变”论都崇诗教、尚雅正,主情、尚丽,辩证地处理了文学创作中“会通”与“适变”问题,这种不执一端的思维方式,对诗歌继承和创新起到较好的纠偏作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刘勰“通变”观重“纠变”,皎然“复变”论重“矫复”;刘勰“通变”观重内容,皎然“复变”论重形式。这些不同之处既是时代创作需要,也彰显二人不同的诗学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皎然 通变 “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研究的阐释向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党圣元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4,243,F0003,共1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思考和阐释中国传统文艺价值观念提供了思想导引和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讲话,尤其是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发,给当下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思考和阐释中国传统文艺价值观念提供了思想导引和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讲话,尤其是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发,给当下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路径,并且拓展了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的理论视域、思想空间和阐释维度。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生、积累了义理丰赡、姿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思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根脉、精魂得以形成并传承发展至今,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国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内核,融汇了道家、释家思想,形成了内部结构富有张力、互补互济的既有饱满的思想质性,而又充溢着灵动的美学智慧的价值思想共同体;以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转化为圭臬,以“第二个结合”为方法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维度中,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研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体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双创”视域 文艺价值思想 阐释向度 通变与转化 当代意义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 被引量:17
7
作者 田辰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8,共9页
对照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体系 ,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互系性思维方式。从《易经》可以找到“通变”这一互系思维的关键性观念。它区别于西方主流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以偶对性为核心的宇宙本身互动连续观 ;这... 对照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体系 ,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互系性思维方式。从《易经》可以找到“通变”这一互系思维的关键性观念。它区别于西方主流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以偶对性为核心的宇宙本身互动连续观 ;这对西方由先验论和二元主义导致的两极概念不可解决的矛盾冲突思维 ,构成一种不可比拟的参照结构。以“通变”作为特点的互系思维凝聚为中国主要思想流派的方式而且溶化于民间文化。 2 0世纪它是解读西方“辩证法”的框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哲学 互系性思维 通变 二元主义 宇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与时序 被引量:7
8
作者 党圣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5,共10页
通变与时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文学与时代关系的两个主要范畴,或曰关键词。这两个文论范畴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根基,传统诗文评家在运用这两个范畴进行实际批评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衍生出了诸如"... 通变与时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文学与时代关系的两个主要范畴,或曰关键词。这两个文论范畴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根基,传统诗文评家在运用这两个范畴进行实际批评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衍生出了诸如"质文代变""参古定法""本末源流""会通适变""文变染乎世情"等命题,从而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学发展观时需要重点考察的两个关键词。从关键词研究的视角,对通变、时序这两个范畴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且深度阐释它们的义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文学发展观念,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变与时序 质文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审视先唐文体递延脉络的重要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剑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150,共3页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先唐文学研究,应当遵循何种文学理念,面对研究对象,是以现今之文学观念予以观照,或是深入当时之"现场"以当时之价值理念、审美标准给以审视,又或是就以上二者而折中之。这样三种处理方式,如何确定,看似简...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先唐文学研究,应当遵循何种文学理念,面对研究对象,是以现今之文学观念予以观照,或是深入当时之"现场"以当时之价值理念、审美标准给以审视,又或是就以上二者而折中之。这样三种处理方式,如何确定,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陈寅恪"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1](P279)之论述,可谓深透。刘永济先生作《文心雕龙校释》,就刘勰所论,每每细读所涉作品,而后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脉络 文体 通变 文学理念 文学观念 价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的通变与哲学的融合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共3页
2007年4月初,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召开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们踊跃发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学者... 2007年4月初,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召开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们踊跃发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学者们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层面上各抒己见,甚至发生了思想交锋和碰撞,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解读中国哲学、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等一系列当代中国重大文化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起到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 通变 学术流派 意识形态 外来影响 社会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取威虎山3D》对经典的通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玮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智取威虎山3D》对经典的继承与革新,为经典作品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笔者运用《文心雕龙·通变》中的部分观点,探讨了3D版《智取威虎山》对经典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对徐克改编经典样板...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智取威虎山3D》对经典的继承与革新,为经典作品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笔者运用《文心雕龙·通变》中的部分观点,探讨了3D版《智取威虎山》对经典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对徐克改编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策略及其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找寻影片对经典进行继承与革新的缘由,尤其是对影片中青莲、小栓子等角色的设计和3D技术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探析了导演的意图及其折射出的时代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取威虎山》 经典 徐克 通变 样板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挽颓风于通变 清流弊以雅丽——论《文心雕龙》的古雅审美范畴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军政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65-68,77,共5页
古雅是《文心雕龙》的理论核心 ,体现了刘勰虽“折衷”而有侧重的美学思想。他以“通变”取代“新变” ,在“通”的前提下求“变” ,体现了尚古倾向 ,试图凭借儒家传统 ,力挽文坛颓风 ;他并重“雅”“丽” ,在肯定“丽”的同时 ,强调以... 古雅是《文心雕龙》的理论核心 ,体现了刘勰虽“折衷”而有侧重的美学思想。他以“通变”取代“新变” ,在“通”的前提下求“变” ,体现了尚古倾向 ,试图凭借儒家传统 ,力挽文坛颓风 ;他并重“雅”“丽” ,在肯定“丽”的同时 ,强调以“雅”约束“丽”。刘勰确立的古今相通、雅丽共存而以古雅为重的基本理论观念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写作 ,他既肯定了文学作为艺术而应具有的个性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通变 雅丽 古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通变观与五德终始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司马迁的通变观是在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表述过程中,司马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以及“承弊易变”传达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思想。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司马迁将历史考察放到了终始循环方面。在邹衍“先验小物,推而大... 司马迁的通变观是在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表述过程中,司马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以及“承弊易变”传达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思想。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司马迁将历史考察放到了终始循环方面。在邹衍“先验小物,推而大之”先验思想的影响下,司马迁以“先验小物”支撑天人感应,把自然之变扩充为主观上的类推逻辑的先验论,从而使其通变观与五德终始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通变 五德终始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文学“通变”思想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蓉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9-135,共7页
《通变》篇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一篇,"通变"论又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全书。《通变》篇的主旨,既不是复古也不是革新,而是指在"通"的基础上的"变"。《通变》篇对汉赋"夸张声貌"的举例,刘勰... 《通变》篇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一篇,"通变"论又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全书。《通变》篇的主旨,既不是复古也不是革新,而是指在"通"的基础上的"变"。《通变》篇对汉赋"夸张声貌"的举例,刘勰虽把它作为"通变"的正面例子,但此例并没有显示出创造的因素。而对"宋初讹而新"一语,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对刘宋文学的批判。刘勰既肯定刘宋文学在题材上的创新,又不满于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继承与革新 “夸张声貌” “讹而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榛的“文随世变”论与格调“通变”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锡球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谢榛的诗学思想以"声律"为中心。其历谈声律格调,以分正变,来规避旧格调论单纯崇"正"的缺陷;以"三要"与"一我""一心"为立足点,建设以"悟"为核心的主体才能,来丰富格调论... 谢榛的诗学思想以"声律"为中心。其历谈声律格调,以分正变,来规避旧格调论单纯崇"正"的缺陷;以"三要"与"一我""一心"为立足点,建设以"悟"为核心的主体才能,来丰富格调论的内涵;以"走笔成诗,琢句入神"来改造旧格调论的琢句求工之弊;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力图让诗性分析从偏执两极走向融通,以改变格调论崇尚汉魏范式的不足;他以对"法"的具体讨论,落实了对格调论内容的梳理。这样,"法"、"悟"、"神"、"兴"、"走笔"与"出入(初盛唐十四家)"一起,构成谢臻格调论诗学的新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榛 声律 文随世变 格调“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变”中的《牡丹亭》——在东南大学戏曲名家昆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美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15-118,共4页
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表明《牡丹亭》仍与时俱进地处... 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表明《牡丹亭》仍与时俱进地处于“通变”之中;也只有如此,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方能在不断的流传中趋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汤显祖 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通变”思想的深入与嬗变
17
作者 江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6-219,共4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中国史学史 嬗变 通变 “大一统” 《史记》 “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诗乐互动下的文学通变观
18
作者 徐宝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101,共7页
文学理论能动地借助于音乐思想,或者是音乐思想以其厚重经学为依托对文学理论进行渗透,皆促成了文学思想的新变;与之相应,传统的音乐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音乐新声的包容与酌取。《文心雕龙》"诗为乐心"、"酌... 文学理论能动地借助于音乐思想,或者是音乐思想以其厚重经学为依托对文学理论进行渗透,皆促成了文学思想的新变;与之相应,传统的音乐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音乐新声的包容与酌取。《文心雕龙》"诗为乐心"、"酌于新声"、"刻镂声律"、"比章于乐"等观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刘勰对于音乐新声的诗学观照,也体现了他基于文学写作声病诉求上的乐理探索;同时,也可见出刘勰在齐梁文学的嬗变中所把持的经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新声 文学新变 通变 刘勰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运词通变律及其在教师口语中的应用
19
作者 刘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9-94,共6页
整体运词通变律是在语流动态变化过程中综合探讨汉语有声语言韵律变化的基本规律。其从传统说唱艺术“吐字归音”的基本技法出发 ,兼顾教师职业用语表意的整体性、语流的动变性、评价的系统性特征 ,构建了轻重音的“运词”韵律和连续变... 整体运词通变律是在语流动态变化过程中综合探讨汉语有声语言韵律变化的基本规律。其从传统说唱艺术“吐字归音”的基本技法出发 ,兼顾教师职业用语表意的整体性、语流的动变性、评价的系统性特征 ,构建了轻重音的“运词”韵律和连续变调的“运词”韵律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口语 应用 整体运词通变 反语 韵律 音节 语流 重音 变调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凭情”与“负气”的悖结与和解——论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
20
作者 陈士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4-58,共5页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结 和解 “凭情” “负气” 通变”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