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
张长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2
|
《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
姚爱斌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
3
|
《通变論》释疑 |
楊俊光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
4
|
通变合今: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义例与指向 |
於梅舫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皎然“复变”论与刘勰“通变”观比较研究 |
周燕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6
|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研究的阐释向度 |
党圣元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7
|
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 |
田辰山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
8
|
通变与时序 |
党圣元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
9
|
“通变”:审视先唐文体递延脉络的重要视角 |
罗剑波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10
|
阐释的通变与哲学的融合 |
李建群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1
|
《智取威虎山3D》对经典的通变 |
孙玮志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
12
|
挽颓风于通变 清流弊以雅丽——论《文心雕龙》的古雅审美范畴 |
刘军政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3 |
2
|
|
|
13
|
司马迁的通变观与五德终始说 |
张强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
14
|
刘勰的文学“通变”思想新论 |
孙蓉蓉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
15
|
谢榛的“文随世变”论与格调“通变”论 |
方锡球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6
|
“通变”中的《牡丹亭》——在东南大学戏曲名家昆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陈美林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
|
|
|
17
|
历史“通变”思想的深入与嬗变 |
江湄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18
|
《文心雕龙》诗乐互动下的文学通变观 |
徐宝余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19
|
整体运词通变律及其在教师口语中的应用 |
刘波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
20
|
“凭情”与“负气”的悖结与和解——论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 |
陈士部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