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分布区近半个世纪逐日气温空间插值分析
1
作者 臧振华 肖倩茹 +5 位作者 杨旭煜 古晓东 张公华 董向忠 申国珍 李俊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5,共10页
【目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气温分布是准确模拟物种适宜分布区的基础。大熊猫分布区是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属于典型山地地形。【方法】为了有效消除海拔效应在气温空间插值中的误差,本研究基于线性递减率调整法(linear lapse rat... 【目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气温分布是准确模拟物种适宜分布区的基础。大熊猫分布区是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属于典型山地地形。【方法】为了有效消除海拔效应在气温空间插值中的误差,本研究基于线性递减率调整法(linear lapse rate adjustment,LLRA)对大熊猫分布区4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d Tmax)、日最低气温(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d Tmin)和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temperature,d Tmean)进行了空间插值,评估了LLRA插值法的准确度,并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大熊猫分布区气候变暖的格局。【结果】结果表明,使用LLRA法校正误差的局域递减率插值,准确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递减率和初步局域递减率;大熊猫分布区将近90%的区域d Tmax、d Tmin和d Tmean同时显著上升,上升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岷山西北部;d Tmax、d Tmin和d Tmean显著上升的中位速度分别为每100年上升1.68、2.32和1.77℃,超过3/4的区域d Tmin上升速度大于d Tmax;在气象站点代表的低于3 500 m的海拔范围内,d Tmin和d Tmean的变化速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d Tmin的上升趋势大于d Tmean。【结论】本研究证明了LLRA法能有效消除海拔效应在气温空间插值时造成的误差,提高山地气温空间插值的准确度。研究发现,大熊猫分布区近半个世纪经历了显著变暖,由LLRA插值获得的逐日气温分布图可为进一步评估变暖对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分布区 逐日气温 空间插值 海拔效应 气候变暖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HtestsV4软件包对天津1951~2012年逐日气温序列的均一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司鹏 徐文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3-674,共12页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础气象资料建设专项"研制的中国地面历史基础气象资料及台站元数据,利用RHtest V4软件包对天津1951-2012年的历史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对12个地面站逐日平均、最...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础气象资料建设专项"研制的中国地面历史基础气象资料及台站元数据,利用RHtest V4软件包对天津1951-2012年的历史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对12个地面站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检验得到,迁站是导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突变的主要原因,同类型仪器更换则是导致最高气温序列突变的主要原因,而2005年以后的自动站业务化并没有对天津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性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研究中也检验出少部分未知原因的显著间断点,可能是由于观测员的误判或观测仪器翘变等因素造成的历史数据疑误。从订正量来看,逐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序列主要以正偏差订正为主,而最低气温则主要以负偏差订正为主。其中,最高气温序列的分位数匹配(QM)订正量均值最大,90%以上集中在0.1-1.0°C,平均气温序列的QM订正量均值相对最小,90%以上的订正量在-0.7-0.7°C,而最低气温的订正量90%以上集中在-1.5-1.5°C范围中。另外,以Xu et al.(2013)研制的数据集为参照,通过误差分析,发现两类研究得到的年(季节)尺度气温数据具有较高的相符率和一致性,从而可以说明本研究订正后的天津地区1951-2012年逐日气温序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地区 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 RHtestsV4软件包 均一性检验和订正 可用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逐日地面气温数据不同插值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思维 刘勇 +1 位作者 朱超洪 蒋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0-1646,共7页
为了探索适合地形复杂区青海省的逐日地区气温数据空间插值方法,利用2008年7月青海省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逐日气温数据进行插值试验,首先通过对逐日气温值与对应的测站高程进行回归分析,将回归分析得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数字高程... 为了探索适合地形复杂区青海省的逐日地区气温数据空间插值方法,利用2008年7月青海省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逐日气温数据进行插值试验,首先通过对逐日气温值与对应的测站高程进行回归分析,将回归分析得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该站的高度相乘,并与回归直线截距相加产生网格化的回归气温值,同时对残差采用常见的空间内插方法(IDW,RBF,OK)进行插值,然后将网格化的回归气温值与残差的插值结果相加,得到空间化的逐日气温数据,最后分析和比较了这几种插值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空间化的逐日气温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青海省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空间插值法 逐日气温 数字高程模型 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气温数据缺测的插补方法试验与误差分析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海军 涂诗玉 陈正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91,共9页
对缺测气象观测记录进行插补是建立连续气象数据集的基础。将孤立1日或数日缺测资料进行插补的线性回归模型法应用于连续缺测数月的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插补,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包括:(1)用滑动选优法确定邻近参考气象站站数和... 对缺测气象观测记录进行插补是建立连续气象数据集的基础。将孤立1日或数日缺测资料进行插补的线性回归模型法应用于连续缺测数月的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插补,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包括:(1)用滑动选优法确定邻近参考气象站站数和数据样本时间窗的最佳值;(2)在记录缺测站与邻近参考站之间建立逐日气温的线性回归模型,并选取以最小绝对误差(Least Absolute Deviation,LAD)为目标函数求取模型参数的方法,取代以最小均方根误差为目标函数的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Esti mate,LAD)求解模型参数的方法,可提高计算效率和参数的稳定性;(3)进一步提出将LAD法与DeGaetano标准化序列法插补结果平均的综合插补方法,以减少极端误差。通过对湖北蔡甸气象站1961-2006年插补试验表明:(1)以4个邻近站和年数为8年、日数为15天时间窗的样本资料建模进行插补误差达到最小;(2)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32℃、0.45℃、0.28℃,误差在±0.8℃以内的频次分别占总数的94.1%、84.8%、96.1%,观测值与插补值月相关系数在0.886以上。插补与观测资料平均值和相关系数分别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和0.01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录缺测 逐日气温 插补 线性回归模型 最小绝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一致性质量控制方法及其在气温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王海军 刘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6,共8页
由于历史逐日气温资料在气候分析、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数据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利用邻近参考站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及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基于线性回归数据估计方法的质量检查算法,该算法同时包含了时间... 由于历史逐日气温资料在气候分析、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数据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利用邻近参考站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及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基于线性回归数据估计方法的质量检查算法,该算法同时包含了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两种检查方法。通过数据植入误差检测以及与单一空间回归检查方法的比较,该算法的错误数据检测性能较高,可检测出与正确日气温数据相差3℃左右的可疑值。在该算法的基础上,研制了综合一致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类错误发生率较低;保持了时间、内部和空间一致性的逻辑关系;参考了天气因素。因此,与一般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相比,综合一致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较高的错误数据检测性能。经过在华中区域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251个站1961—2009年逐日气温资料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各要素奇异值检出率平均气温为0.001%,最高气温为0.05%,最低气温为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日气温 线性回归 质量控制 综合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选择对热浪事件计算方法的影响
6
作者 陈远 范宏翔 +2 位作者 彭凯 邓建明 彭霁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基于分位数法对比了固定基线、变化基线和滑动基线3种方法对于暴发频次、持续天数、最大强度和热浪间隔时间等4个关键热浪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固定基线法(选择1951-1980年为气候背景计算相对阈值)倾向于提高当前热浪发生概率的估计,而变化基线法(以历史所有数据作为气候背景计算依据)和滑动基线法(以每年的前30 a数据作为基线计算依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温度平稳变化的影响;3种基线计算方法得到的热浪指数仅在绝对值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热浪指数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规律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建议采用滑动基线法将一段时期的气候态背景作为热浪判断依据,重点关注热浪造成的生物的响应和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热浪定义 逐日气温 气候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