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采的透视主义方法论 被引量:4
1
作者 段建军 彭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5-151,共7页
透视主义是尼采的哲学美学方法论,它不同于柏拉图传统的辩证法,是以权力意志为本体的生命哲学的认识方法。透视主义以身体为视线,对一切事物、价值和文本,作不同角度的审视、评估、解释和批判。透视主义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透视主义是尼采的哲学美学方法论,它不同于柏拉图传统的辩证法,是以权力意志为本体的生命哲学的认识方法。透视主义以身体为视线,对一切事物、价值和文本,作不同角度的审视、评估、解释和批判。透视主义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它不是纯粹的逻辑思辨和概念定义,而是人性的追问之路,是诗性的沉思方法。透视主义为解释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源泉并奠定了基础,对接受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批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主义 方法论 身体 权力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主义哲学视角下鲲鹏之重言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27,共7页
《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被置放在全书开端,它又是在三层重言中展开的。传统在借重、重要、重复的内涵上理解重言,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未能注意到重言所包含着的透视主义哲学的预设,这一预设将真理的显现与主体自身的转变关联起来,... 《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被置放在全书开端,它又是在三层重言中展开的。传统在借重、重要、重复的内涵上理解重言,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未能注意到重言所包含着的透视主义哲学的预设,这一预设将真理的显现与主体自身的转变关联起来,并将后者视为前者的基本条件。根据透视主义哲学预设,鲲鹏的三次出场,各有自己的内涵,它们结合起来,形成自由主体的成长历程的完整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主义 鲲鹏 自由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主义”辩证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克剑 《东南学术》 2002年第3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透视主义" 辩证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的眼”与生命的救赎——尼采透视主义视阈下的《白鲸》中伊什梅尔形象探究
4
作者 郝运慧 郭棲庆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96,共5页
伊什梅尔是小说《白鲸》中"裴阔德号"船毁人亡后唯一幸存的人物,他既是捕鲸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本文欲将伊什梅尔纳入尼采的透视主义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对世界本质的视角化认识是伊什梅尔的生命获得救赎的... 伊什梅尔是小说《白鲸》中"裴阔德号"船毁人亡后唯一幸存的人物,他既是捕鲸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本文欲将伊什梅尔纳入尼采的透视主义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对世界本质的视角化认识是伊什梅尔的生命获得救赎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透视主义 伊什梅尔 生命的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透视主义”的透视鲁迅——对文学史述史机制中有关鲁迅评价的几点反思
5
作者 贾振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1,共5页
近百年鲁迅研究和评价史上有两个极致:一是毛泽东,一个是苏雪林。前者赞誉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三个伟大”、“九个最”,评价之高中国自古以来好像也未有几人堪享此荣,他旋转乾坤后更是一言定河山,不... 近百年鲁迅研究和评价史上有两个极致:一是毛泽东,一个是苏雪林。前者赞誉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三个伟大”、“九个最”,评价之高中国自古以来好像也未有几人堪享此荣,他旋转乾坤后更是一言定河山,不但左右鲁迅研究的走向,而且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律令甚至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透视主义 评价 反思 史述 文学 新中国 思维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主义”:范式纠缠中的困境
6
作者 刘震 《东南学术》 2002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概念 文学理论 "透视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绘画艺术中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午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99,共6页
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一影响常常被忽视和贬低。他对透视在绘画中的存在样式的哲学反思,触及了从柏拉图直至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所意谓的绘画的本质。与梅洛-庞蒂及其含混倾向不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借助于"... 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一影响常常被忽视和贬低。他对透视在绘画中的存在样式的哲学反思,触及了从柏拉图直至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所意谓的绘画的本质。与梅洛-庞蒂及其含混倾向不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借助于"自然之光"使得绘画得到了清楚分明的表达。他和梅洛-庞蒂各自表达着绘画传统中的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走向:"心看"与"眼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透视主义 印象主义 心看 眼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价值与结构角度理解“透视主义”
8
作者 杨钧 《东南学术》 2002年第3期139-141,共3页
关键词 价值 结构 "透视主义"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透视法隐喻看奥尔巴赫《摹仿论》的文学史书写 被引量:3
9
作者 路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127,186,187,共10页
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中频繁出现“透视法”一词,该词既在隐喻层面上被使用,又构成了奥尔巴赫对文本与现实之关系的书写和构建。“透视法”隐喻具有构建文学场景空间、引入历史意识的功能,也是对作者的历史意... 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中频繁出现“透视法”一词,该词既在隐喻层面上被使用,又构成了奥尔巴赫对文本与现实之关系的书写和构建。“透视法”隐喻具有构建文学场景空间、引入历史意识的功能,也是对作者的历史意识和世界观是否开阔的衡量标准。奥尔巴赫借助维柯的人文历史主义与赫尔德关于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观念,克服透视法的认识论局限,形成“历史透视主义”的文学史书写原则。喻象观和多元镜像理论作为透视法隐喻的补足和变体,共同完成了奥尔巴赫对欧洲文学史的历史主义构建,呈现出文学再现现实的多重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 历史透视主义 摹仿 喻象 多元意识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价值排序”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彦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8,共6页
价值排序是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般说来,在道德生活中每个道德主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但这些价值原则的序列不是一层不变的,会相互碰撞和冲突,产生伦理风险和道德... 价值排序是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般说来,在道德生活中每个道德主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但这些价值原则的序列不是一层不变的,会相互碰撞和冲突,产生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当今关于价值排序的研究转向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进路的探讨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本文通过对两本伦理学专业期刊的统计研究,分析了价值排序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伦理风险"作为研究进路,以情景主义和透视主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价值排序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排序 伦理风险 透视主义 情境主义 道德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批评史 韦勒克 文学批评 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 批评家 近代文学 相对主义 透视主义 理论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国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7,共14页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撰写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奉为圭皋。该书从不同的侧面详细探讨了文学史的性质、文学史的写作方法等,在阐明自己文学史观的同时并指出了某些已有的文学史观的错误。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继承了艾略特所开创的那种从历史的维度、宏观且动态地考察文学作品的传统,而且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他的包括文学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学史观,就是在综合了艾略特与兰瑟姆的本体论诗学和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以及"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韦勒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是在对文学这种意向性存在的"经验客体"进行的批评中,归纳或"提炼"出表达"决定性结构"或价值体系(包括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的文学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系统内的、"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的前后逻辑关系,在综合通过读者、批评家等人头脑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构成文学史的写作框架。当然,韦勒克文学史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从总体上看,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是偏颇的;其次,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中其实还杂糅了阐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最后,韦勒克的文学进化观也是值得商榷的。韦勒克的文学史观说到底,其实还是坚持对文学内部的研究,而不是与其相关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史的或心理等背景的研究,没有超出"新批评"对文学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史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透视主义 “文学重建论” 新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性概念能情境化吗?——评麦金太尔的合理性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7-13,共7页
麦金太尔认为 ,不同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存在的 ,但它们不是在一种中立的合理性概念指导下进行的 ,相反 ,传统间的学习完全是以传统自我为中心的 ,即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传统自我选择的。本文将指出 ,麦金太尔的情境主义合理性概念及其学... 麦金太尔认为 ,不同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存在的 ,但它们不是在一种中立的合理性概念指导下进行的 ,相反 ,传统间的学习完全是以传统自我为中心的 ,即传统间的相互学习是传统自我选择的。本文将指出 ,麦金太尔的情境主义合理性概念及其学习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它既不能驳倒自由主义的合理性概念 ,也不能真正走出相对主义自我否定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合理性 情境化 文化传统 麦金太尔 自我 学习理论 透视主义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观与文学史观
14
作者 张冰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43-51,共9页
“重写文学史”的话题,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不断提起。本文笔者着眼于韦勒克的“作品与文学史”的观点出发,从“作品”、“读者”、“整体论”、“透视主义”、“文化”视角对西方20世纪几种理论进行简略回顾与评述:各种理论都有各... “重写文学史”的话题,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不断提起。本文笔者着眼于韦勒克的“作品与文学史”的观点出发,从“作品”、“读者”、“整体论”、“透视主义”、“文化”视角对西方20世纪几种理论进行简略回顾与评述:各种理论都有各自不同关于文学作品观及文学史研究的理解与“说法”。它们存在的合理性给予我们中国文学史研究某种启示。笔者对几种理论梳理之后,力图从某些方面展望世纪之交的文学史研究的简貌。这些也许能够给“文学史重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视角 读者视角 透视主义视角 文化整体研究 文学作品观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视觉制度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丁.杰 刘晓伟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3期13-19,共7页
本文在大量典型视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性的三种视觉模式。第一种是在现代时期占有霸权地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笛卡尔透视主义(线性透视),是唯理论的;其契合了科学世界观,认为眼睛便是观念以及视觉是一种普遍的、超然的属性... 本文在大量典型视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性的三种视觉模式。第一种是在现代时期占有霸权地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笛卡尔透视主义(线性透视),是唯理论的;其契合了科学世界观,认为眼睛便是观念以及视觉是一种普遍的、超然的属性;此种视觉模式的影响是绘画的去色情化、去文本化和成为便携的商品。第二种是17世纪荷兰艺术,它是培根式经验论的,被称为"描绘的艺术",其热衷于描绘以及预示了摄影术的出现。第三种是巴洛克艺术,它是一种疯狂的视觉,表现了扭曲的图像。后两种视觉模式是对笛卡尔透视主义"自然的"观看方式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现代性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笛卡尔透视主义 17世纪荷兰艺术 巴洛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受走向超越接受 被引量:1
16
作者 耿涛 《东南学术》 200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透视主义"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发展具有各种可能性
17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0-250,共1页
尚菲菲、高霞撰文《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解读》指出,文学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给文学分类不能走极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相互联系,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强调文学性。雷纳·韦勒克提出的透视主义要求文学史家不仅要具备丰厚的... 尚菲菲、高霞撰文《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解读》指出,文学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给文学分类不能走极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相互联系,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强调文学性。雷纳·韦勒克提出的透视主义要求文学史家不仅要具备丰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文学批评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菲菲 高霞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解读》 书评 书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