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技术生存间关系。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2000~2014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入PD治疗并规律随访的348例患者,年龄(48.2±15....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技术生存间关系。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2000~2014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入PD治疗并规律随访的348例患者,年龄(48.2±15.5)岁,其中62%为男性。根据透析治疗2~6个月间首次记录的体质量及身高计算BMI,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亚洲人推荐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患者均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失随访或至2014年10月31日。主要终点是技术失败(死亡或永久转为血液透析),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事件、首次发生腹膜炎。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和心力衰竭后,低BMI组和高BMI组患者的技术失败风险比(95%可信区间,P值)分别是正常组的3.590[(1.526,8.447),P=0.003]和0.932[(0.493,1.762),P=0.829]倍。相较于正常BMI组,低BMI组的全因死亡率(HR5.462,95%可信区间1.743~17.110,P=0.004)与心脑血管死亡率[HR 9.403,95%可信区间2.409~36.700,P=0.001)亦显著升高,而高BMI组则未发现明显差异(P值均〉0.05)。BMI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事件、脑卒中事件与腹膜炎等次要终点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系(P值均〉0.05)。亚组分析提示BMI与技术生存的关系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交互作用P值均〉0.05)。结论PD患者中,低BMI与技术失败、全因死亡、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独立相关,但与冠心病、脑卒中和腹膜炎等无关联;高BMI与上述终点事件均无关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IDWG)变异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肾内科229位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患者转归资料。根据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变异度(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IDWG-CV)三分位数0.374(0.287,0.410),将患者分为IDWG高变异组、IDWG中变异组和IDWG低变异组3组。分析IDWG-CV与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229例患者平均年龄(61.79±14.47)岁,平均透析龄(58.93±21.10)月,死亡患者55例(24%),其中心血管事件死亡24例(10.5%)。IDWG-CV高变异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χ^(2)=8.724,P=0.013),全因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5.219,P=0.074)。结合IDWG是否达标的亚组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且高变异组的全因死亡分别高于其他5组(χ^(2)=22.351、2.030、11.379、0.765、11.831,P<0.001、0.154、0.001、0.382、0.001)心血管死亡较其他5组相比最高(χ^(2)=11.672、7.506、10.201、1.851、7.305,P=0.001、0.006、0.001、0.174、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2.365,95%CI:1.160~4.822,P=0.018)、少尿(HR=0.525,95%CI:0.284~0.972,P=0.040)、低蛋白血症(HR=0.291,95%CI:0.162~0.522,P<0.001)和高IDWG(HR=3.385,95%CI:1.909~6.002,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HR=0.223,95%CI:0.087~0.575,P=0.002)和高IDWG(HR=3.318,95%CI:1.387~7.940,P=0.007)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达标的患者(χ^(2)=26.570、10.423,P<0.001、0.001);IDWG高变异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变异组和中变异组的患者(χ^(2)=7.116、10.097,P=0.028、0.006)。结论MHD患者IDWG变异度较大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高,其中IDWG不达标且变异度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控制IDWG达标且低变异度可能更有益于提高MHD患者生存率。
文摘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技术生存间关系。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2000~2014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入PD治疗并规律随访的348例患者,年龄(48.2±15.5)岁,其中62%为男性。根据透析治疗2~6个月间首次记录的体质量及身高计算BMI,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亚洲人推荐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患者均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失随访或至2014年10月31日。主要终点是技术失败(死亡或永久转为血液透析),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事件、首次发生腹膜炎。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和心力衰竭后,低BMI组和高BMI组患者的技术失败风险比(95%可信区间,P值)分别是正常组的3.590[(1.526,8.447),P=0.003]和0.932[(0.493,1.762),P=0.829]倍。相较于正常BMI组,低BMI组的全因死亡率(HR5.462,95%可信区间1.743~17.110,P=0.004)与心脑血管死亡率[HR 9.403,95%可信区间2.409~36.700,P=0.001)亦显著升高,而高BMI组则未发现明显差异(P值均〉0.05)。BMI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事件、脑卒中事件与腹膜炎等次要终点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系(P值均〉0.05)。亚组分析提示BMI与技术生存的关系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交互作用P值均〉0.05)。结论PD患者中,低BMI与技术失败、全因死亡、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独立相关,但与冠心病、脑卒中和腹膜炎等无关联;高BMI与上述终点事件均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