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超峰 陈菲 +4 位作者 高文娜 马成霞 赵晓华 张玲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0±10.1)岁;梯形切口组29例(34眼),男21眼,女13眼,年龄46~87(66.0±11.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梯形切口组为改进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度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3个月梯形切口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前房塌陷的眼数以及需要水密切口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切口水肿、切口哆开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因前房变浅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18眼,水密切口前房形成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水密时2眼发生虹膜脱出切口嵌顿、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或囊口嵌顿。术中梯形切口组患者术毕3眼发生前房变浅,使用水密切口形成前房;无人工晶状体前囊口嵌顿、移位或虹膜脱出等情况。结论改良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在保证白内障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防止因术中前房塌陷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移位,也能减少冲洗针头水密切口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前房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骞 郑广英 +1 位作者 周尚昆 陈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13-214,21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方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81眼。随机分为3组:A组实施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22例(28眼),B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方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81眼。随机分为3组:A组实施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22例(28眼),B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22例26眼,C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21例27眼。3组切口均长3.2mm,由同一医师实行常规的超声乳化手术。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裂隙灯、检影验光检查,对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d、1周A组与B、C组间视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A、B、C3组视力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A组的散光均小于B、C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C2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角膜颞侧切口操作方便,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最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角膜隧道切口和斜行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别,但斜行切口操作更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角膜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0,345,共4页
目的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分别经2.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24 h的切口形态,探讨切口的稳定性。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 目的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分别经2.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24 h的切口形态,探讨切口的稳定性。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核硬度<Ⅳ级82例(82眼),≥Ⅳ级38例(38眼),随机选择2.2 mm、3.0 mm透明角膜手术切口。术后24 h应用眼前段OCT对切口处角膜进行观察,用非接触眼压仪测量眼压。结果术前晶状体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5.21±1.38)mmHg(1 kPa=7.5 mmHg),术后24 h眼压为(15.45±1.43)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6.00±2.01)mmHg,术后24 h眼压为(16.21±1.75)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眼前段OCT观察显示,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及3.0 mm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组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3.0 mm组(均为P<0.05)。结论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白内障患者,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24 h切口的愈合程度高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透明角膜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 mm与2.2 mm透明角膜切口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峥 胡颖峰 +3 位作者 王艳 张嵘 关照 叶向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8-451,456,共5页
目的比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差异。方法收集本科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7例97眼患者资料,53眼为2.8mm透明角膜切... 目的比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差异。方法收集本科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7例97眼患者资料,53眼为2.8mm透明角膜切口(2.8 mm手术组),44眼为2.2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手术组)。根据术前、术后4周的角膜曲率采用平均数法及质心法(centroid)计算SIA的大小及方向。比较两组手术切口引起的SIA大小差别及切口的稳定性。结果术后4周,2.8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234±0.423)D@105°,均数SIA为(0.552±0.349)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74±0.464)D@104°,均数SIA为(0.582±0.392)D;左眼centroid SIA为(0.272±0.382)D@106°,均数SIA为(0.545±0.300)D。术后4周,2.2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108±0.417)D@98°,均数SIA为(0.506±0.362)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45±0.404)D@81°,均数SIA为(0.518±0.332)D;左眼centroid SIA为(0.127±0.418)D@120°,均数SIA为(0.516±0.418)D。两组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及两组间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IA大于0.5 D者合计47例(占48.5%),2.8 mm手术组有28例(占52.8%),其中右眼12例(占22.6%)、左眼16例(占20.5%);2.2 mm手术组有19例(占43.2%),其中右眼10例(占22.7%)、左眼9例(占20.5%);两组之间SIA大于0.5 D的比例及左右眼之间SIA大于0.5 D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2 mm与2.8 mm透明角膜切口造成的SIA无明显区别,SIA轴位与切口位置关系密切,多为切口垂直方向,但2.2 mm切口较2.8 mm切口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源性散光 透明角膜切口 质心AIA 均数S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及眼前节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丽君 杨熹婷 +3 位作者 张怡 廖丁莹 赵琳 王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92-1497,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角膜缘不同距离的透明角膜切口(CCI)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疗效及眼前节参数变化的影响,探究CCI距离角膜缘的安全距离范围。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18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 目的通过比较角膜缘不同距离的透明角膜切口(CCI)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疗效及眼前节参数变化的影响,探究CCI距离角膜缘的安全距离范围。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18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44例(44眼),根据术后CCI距离角膜缘的距离分为两组,A组(距离为1~1.5 mm),B组(距离为0.5~1 mm),每组各22例。评估分析两组术后视力、术源性散光(SIA)、角膜相差及眼前节参数。结果A、B两组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的前房深度(ACD)较术前加深(P<0.05),前房角度(ACA)较术前增加(P<0.05)。A、B两组间的术后UCVA、BCVA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间SIA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间的术后角膜总相差RMS值、总低阶像差RMS值、总高阶像差RMS值、球差(Z_4~0)、水平三叶草(Z_3~3)、垂直三叶草(Z_3^(-3))、水平慧差(Z_3~1)及垂直慧差(Z_3^(-1))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间的术后ACD、ACA、前房容积(ACV)及中心角膜厚度(CC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CI位置在距离角膜缘内0.5~1 mm与距离角膜缘内1~1.5 mm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具有较好的手术疗效,两种CCI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视觉质量相当。结果提示角膜缘内0.5~1.5 mm是CCI的安全距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透明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术 视觉质量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7例
6
作者 许美玲 孙凤海 贾健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7期484-484,共1页
关键词 表面麻醉 透明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注入式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7
作者 钱勇 段文静 张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0-430,共1页
关键词 透明角膜切口 联合 注入式晶状体植入术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角膜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红 袁佳琴 +3 位作者 孙慧敏 李霞 熊世红 林松 《眼科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经3.5mm小切口完成41例45眼。分别观察视力、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术后d1,裸眼视力≥0.5占82.35%,≥1.0占50%;术后1个月时≥0.... 目的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经3.5mm小切口完成41例45眼。分别观察视力、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术后d1,裸眼视力≥0.5占82.35%,≥1.0占50%;术后1个月时≥0.5占100%,≥1.0占75.32%。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切口附近较为平坦,但术后1月时可恢复至术前状态。角膜内皮丢失率术后1周为9.37%±4.12。结论透明角膜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反应轻,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角膜切口 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 散光 手术后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角膜切口缺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盼盼 管怀进 宋愈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2-666,共5页
透明角膜切口(CCI)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的白内障手术切口。CCI表面没有结膜覆盖,其自身的密闭性是保证手术安全,防止眼内感染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CCI在手术后很快就会密闭,但是在手术结束移除开睑器或术后用力挤压眼睑时,CCI... 透明角膜切口(CCI)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的白内障手术切口。CCI表面没有结膜覆盖,其自身的密闭性是保证手术安全,防止眼内感染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CCI在手术后很快就会密闭,但是在手术结束移除开睑器或术后用力挤压眼睑时,CCI的密闭性可能会受到破坏。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因其具有非接触性、分辨率高等特点,是目前观察角膜切口最理想的方法。CCI自身的大小、构型,手术过程中机械性损伤、热损伤,CCI闭合的方式,术后眼压等因素均会影响CCI的愈合。本文就白内障术后角膜切口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透明角膜切口 切口缺陷 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文龙 贾烨 +2 位作者 邓勇 令狐燕 刘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两组... 目的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选择透明角膜切口,B组选择改良巩膜隧道切口。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d、1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BCVA,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d、1个月、3个月两组CCT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dB组CC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d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4±0.25)D、(0.36±0.14)D,术后1个月分别为(0.51±0.26)D、(0.28±0.12)D,术后3个月分别为(0.48±0.18)D、(0.27±0.08)D;B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术源性散光均明显小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B组术后3个月BCVA及术后3d、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改良巩膜隧道切口较透明角膜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能减少术源性散光,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高度近视 白内障 透明角膜切口 巩膜隧道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