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2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cRNA SFTA1P通过调控miR-182-5p/FN1通路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与迁移
1
作者 向威 吕磊 +1 位作者 郑福鑫 袁敬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表面活性剂相关1假基因(SFTA1P)通过调控微小RNA-182-5p(miR-182-5p)/纤连蛋白1(FN1)通路促进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GEPIA2软件探究TCGA数据库中SFTA1P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实时...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表面活性剂相关1假基因(SFTA1P)通过调控微小RNA-182-5p(miR-182-5p)/纤连蛋白1(FN1)通路促进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GEPIA2软件探究TCGA数据库中SFTA1P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SFTA1P在ccRCC组织、正常肾脏组织及ccRCC细胞系中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探究SFTA1P在ccRCC细胞系人肾细胞腺癌细胞(ACHN)中的定位;将ACHN细胞分为si-Con组、si-SFTA1P#2组、mimic NC组、miR-182-5p mimic组、anti-miR-Con组、anti-miR-182-5p组、anti-miR-182-5p+si-FN1组、si-Con+anti-miR-Con组、si-SFTA1P#2+anti-miR-Con组及si-SFTA1P#2+anti-miR-182-5p组;CCK-8与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qPCR、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FTA1P、miR-182-5p和FN1的调控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SFTA1P在ccRCC组织中高表达(P<0.05);与正常肾脏组织比较,SFTA1P在ccRCC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ccRCC细胞系786-O、SN12-PM6、ACHN及A498中SFTA1P表达明显高于人肾近曲小管细胞HK-2(均P<0.01);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SFTA1P主要分布于ACHN细胞的细胞质中;与si-Con组比较,si-SFTA1P#2组ACHN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降低,FN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mimic NC组比较,miR-182-5p mimic组ACHN细胞FN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anti-miR-Con组比较,anti-miR-182-5p组ACHN细胞FN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强(P<0.05);与anti-miR-182-5p组相比,anti-miR-182-5p+si-FN1组ACHN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降低(P<0.05);与si-SFTA1P#2+anti-miR-Con组比较,si-SFTA1P#2+anti-miR-182-5p组ACHN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强,FN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SFTA1P在ccRCC中高表达,其通过调控miR-182-5p/FN1通路促进ccRC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SFTA1P miR-182-5p FN1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2
作者 郭博达 陆敏 +6 位作者 王国良 张洪宪 刘磊 侯小飞 赵磊 田晓军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49,共6页
目的:比较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透明细胞癌... 目的:比较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透明细胞癌组和非透明细胞癌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术中和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37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男性317例,女性120例,透明细胞癌组366例,非透明细胞癌组71例。非透明细胞癌组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38例(53.5%)、嫌色细胞肾细胞癌2例(2.8%)、未分类肾细胞癌11例(15.5%)、分子定义的肾细胞癌19例(26.8%)和肾集合管癌1例(1.4%)。相较于肾透明细胞癌组,非透明细胞癌组患者发病年龄较早(59岁vs.55岁,P=0.010),肿瘤直径更大(8.4 cm vs.9.5 cm,P=0.025)、淋巴结转移比例较高(56.8%vs.70.6%,P=0.034)、癌栓分级(P<0.001)和病理分级较晚(P=0.010)、手术时间较长(272 min vs.289 min,P=0.023)、总生存期较短(80个月vs.35个月,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与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为病理类型、远处转移、癌栓分级、肉瘤样或横纹肌样分化。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肿瘤侧别、远处转移、肉瘤样或横纹肌样分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手术方式选择、转为开放手术比例、失血量、输注红细胞、输注血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肾透明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非透明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发病年龄早、疾病侵袭性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静脉 回顾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侵犯肾被膜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晨阳 贺俊红 +2 位作者 王鹏飞 张聪 任金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1,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瘤内及瘤周ROI的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术前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侵犯肾被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5例cc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被膜受侵组(n=70)与未受侵组(n=35),同时按8∶2比例划分训练集(n=84,含... 目的观察基于瘤内及瘤周ROI的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术前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侵犯肾被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5例cc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被膜受侵组(n=70)与未受侵组(n=35),同时按8∶2比例划分训练集(n=84,含受侵组56例、未受侵组28例)与测试集(n=21,含受侵组14例、未受侵组7例)。基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建立临床-影像学模型。分别于平扫(UP)、皮髓质期(CMP)及实质期(NP)增强CT瘤内及瘤周1~6 mm ROI提取并遴选与被膜受侵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基于CMP瘤内ROI特征于6种机器学习算法中获取最优算法,建立单一瘤内或瘤周模型、同期相瘤内结合瘤周组合模型、同范围不同期相两两组合模型等影像组学模型并遴选最优者,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效能,并以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合并高血压、出现临床症状及CMP高强化均为ccRCC侵犯肾被膜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支持向量机(SVM)为最优算法,以之构建的单一或组合影像组学模型中,CMP瘤周3 mm模型、CMP瘤内模型、NP瘤周4 mm模型、NP瘤内+瘤周4 mm模型及CMP瘤周3 mm+NP瘤周3 mm模型效能相对较高,其间两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P瘤周3 mm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最高,达0.898,为最优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为0.979,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及最优影像组学模型(P均<0.05),而在测试集的效能(0.918)与后二者相当(P均>0.05)。结论CT瘤周影像组学模型与瘤内模型均可于术前有效预测ccRCC侵及肾被膜;联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或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和CT影像组学构建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级中的价值
4
作者 朱宏庆 张涛 +4 位作者 顾康琛 王弦 管松 严彦 姚文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7-1133,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14例经病理证实且术前行增强CT扫描的ccRCC患者。根据WHO/ISUP分级将其划分为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按...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14例经病理证实且术前行增强CT扫描的ccRCC患者。根据WHO/ISUP分级将其划分为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按照4∶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中分割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与降维,KNN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临床及影像语义学特征,KNN算法构建临床模型;结合临床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最终筛选出8个临床特征和11个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87和0.800,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联合模型与真实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列线图可以获得良好的净收益。结论 联合影像组学和临床标签构建的列线图可以为术前预测ccRCC分级提供证据,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线图 影像组学 透明细胞 WHO/ISUP分级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带电多泡体蛋白2B基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增殖
5
作者 陈晓睿 魏青政 +2 位作者 张宗亮 原江水 宋卫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目的肾透明细胞癌中带电多泡体蛋白2B(CHMP2B)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究CHMP2B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肾透明细胞癌的RNAseq数据并提取FPKM格式的数据,比较肿瘤样本与癌... 目的肾透明细胞癌中带电多泡体蛋白2B(CHMP2B)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究CHMP2B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肾透明细胞癌的RNAseq数据并提取FPKM格式的数据,比较肿瘤样本与癌旁样本CHMP2B的表达差异,根据其表达中位值分为高、低表达组,分析CHMP2B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模型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用于临床预后因素分析;使用ESTIMATE算法分析CHMP2B与免疫和基质细胞浸润及肿瘤纯度的关系;使用Limma包对CHMP2B筛选共表达基因,并进一步行GSVA富集分析。使用ESTIMATE算法和Timer数据库分析CHMP2B表达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使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CHMP2B的基因突变对肾透明细胞癌免疫治疗的影响;从HPA数据库获取CHMP2B蛋白质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通过收集健康与肾癌患者外周血标本评价CHMP2B作为临床标志物的可能。通过细胞实验验证CHMP2B对肾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较,CHMP2B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使其过表达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0.01),其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分期等具有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HMP2B低表达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更差(P<0.05),富集差异分析及共表达基因富集发现CHMP2B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主要涉及病毒出芽、坏死性凋亡、内吞作用等,并涉及免疫调节过程。结论CHMP2B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可有效影响肿瘤进展和肿瘤免疫过程,是一种有前途的预后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带电多泡体蛋白2B 内体分选复合物 预后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刘鸿翔 刘锡海 +1 位作者 陈敏坚 钟惟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50,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MSRA)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ccRCC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策略。【方法】利用转染实验构建MSRA过表达细胞株;... 【目的】本研究旨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MSRA)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ccRCC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策略。【方法】利用转染实验构建MSRA过表达细胞株;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凋亡实验、划痕实验、侵袭实验评估MSRA对ccRCC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ROS检测,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随后,利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动物水平上验证MSRA对ccRCC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OS-RC-2和786-O细胞株MSRA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较低(RT-qPCR:0.57±0.09,0.56±0.04;WB:0.26±0.13,0.24±0.09);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提示成功构建了OS-RC-2-pLVSO2-MSRA(RT-qPCR:108.04±1.80;WB:117.01±20.19)和786-O-pLVSO2-MSRA(973.45±51.37,WB:190.34±30.13)过表达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殖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72 h:1.246±0.003)和786-O-pLVSO2-MSRA(72 h:1.468±0.001)增殖活力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板克隆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0.090±0.002)和786-O-pLVSO2-MSRA(0.080±0.002)克隆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凋亡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2.013±0.116)和786-O-pLVSO2-MSRA(4.767±0.199)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划痕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0.643±0.028)和786-O-pLVSO2-MSRA(0.603±0.034)迁移距离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16.80±2.28)和786-O-pLVSO2-MSRA(21.40±4.78)穿透细胞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荧光实验显示OS-RC-2-pLVSO2-MSRA(50.59±6.24)和786-O-pLVSO2-MSRA(62.87±5.35)活性氧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OS-RC-2-pLVSO2-MSRA和786-O-pLVSO2-MSRA中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下降,而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OSRC-2-pLVSO2-MSRA和786-O-pLVSO2-MSRA中p-ERK1/2和p-SMAD3的表达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物实验提示OS-RC-2-pLVSO2-MSRA肿瘤体积降低(155.00±5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物组织Western blot实验提示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下降,而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OS-RC-2-pLVSO2-MSRA中IHC实验提示Ki-67、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下降,而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表达MSRA抑制ccRCCROS的表达,抑制EMT过程,进而抑制ccRC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 活性氧 上皮-间充质转化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特征模型预测非转移性2~3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研究
7
作者 马传贤 陈晨 +2 位作者 杨雅雯 柴顺 马占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8-664,共7页
目的: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模型预测非转移性2~3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 目的: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模型预测非转移性2~3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分级为2~3级的315例非转移性ccRCC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临床病理资料以及随访信息,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并使用Python提取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以及Cox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影像组学评分,分别构建临床病理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皮髓质期、实质期、皮髓质期+实质期)以及影像组学与临床病理特征联合模型预测患者DFS。结果:在预测非转移性2~3级ccRCC患者DFS时,皮髓质期+实质期组学模型预测效能(C⁃index:训练组0.848,验证组0.754)高于单一时期影像组学模型(皮髓质期C⁃index:训练组0.832,验证组0.701;实质期C⁃index:训练组0.842,验证组0.720),而组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拥有最高的预测效能(C⁃index:训练组0.857,验证组0.832)。结论:基于术前增强CT皮髓质期+实质期图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构建的模型有助于预测非转移性2~3级ccRCC患者术后D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影像组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无病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金子二萜醇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
8
作者 宋圣佑 周磊 +3 位作者 邰伦伟 潘世杰 蒋俊玲 赵俊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1585,1592,共6页
目的:探究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RCCN)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构建RCCN移植瘤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顺铂组,千金子二萜醇组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 目的:探究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RCCN)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构建RCCN移植瘤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顺铂组,千金子二萜醇组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NaCl溶液灌胃,顺铂组腹腔注射4 mg/kg顺铂溶液,记录小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2和Smad4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因子IL-7和IL-10表达;IHC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药物干预14 d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和千金子二萜醇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增殖被抑制(P<0.05),TGF-β1、Smad2、Smad4蛋白及VEGF表达降低(P<0.05),血清中IL-7表达增加、IL-10水平降低(P<0.05)。结论:千金子二萜醇能够抑制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进而降低RCCN小鼠IL-7、IL-10及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子二萜醇 透明细胞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 IL-7 IL-10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参数具有相关性
9
作者 赵华轩 张桂潮 +4 位作者 刘家荣 莫富添 李韬恩 类成勇 吕世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0-1288,共9页
目的 考察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与疾病分期及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和临床病理信息,通过免疫... 目的 考察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与疾病分期及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和临床病理信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肿瘤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类型,并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其中2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构建了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片段(PDTF)模型,利用PD-1单抗处理,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细胞活化情况,评估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结果 我国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CD8^(+)T细胞、CD4^(+)T细胞和CD3^(+)T细胞浸润最丰富。病例相关分析表明,CD3^(+)T细胞(P=0.004)、PD-1^(+)T细胞(P=0.020)、CD68^(+)T细胞(P=0.049)、CD79^(+)T细胞(P=0.049)以及Tryptase^(+)细胞(P=0.049)的浸润与更大的肿瘤体积(≥5 cm)呈正相关;CD4^(+)T细胞浸润程与肿瘤分期成负相关(P=0.026)。高ISUP分级患者CD3^(+)T细胞(P=0.023)、CD8^(+)T细胞(P=0.045)、PD-1^(+)T细胞(P=0.014)、CD20^(+)B细胞(P=0.020)、CD79^(+)B细胞(P=0.004)浸润浸润水平较高,但具有较低的Traptase^(+)细胞浸润(P=0.001)。具有丰富免疫细胞浸润的患者也倾向更好的免疫治疗应答。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发现不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存在显著异质性,证实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肿瘤免疫细胞浸润 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片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M24蛋白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耿海营 于焱 +2 位作者 代春美 温有锋 李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6-492,共7页
目的:探讨三重基序蛋白24(TRIM2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阐明TRIM24蛋白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的90例ccR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 目的:探讨三重基序蛋白24(TRIM2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阐明TRIM24蛋白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的90例ccR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cRCC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cR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计算TRIM24蛋白表达评分及其平均值,并根据平均值将ccRCC患者分为TRIM24蛋白低表达组和TRIM24蛋白高表达组;分析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分析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TRIM24蛋白在ccRCC患者癌组织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癌组织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组织细胞核中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有关联(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TRIM24蛋白在ccRCC组织细胞质中高表达、年龄大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总生存期短于TRIM24蛋白低表达、年龄小和病理分级低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TRIM24蛋白低表达和病理分级低的患者比较,ccRCC组织细胞质中TRIM24蛋白高表达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结论:ccRCC癌组织的细胞质中TRIM24高表达和病理分级高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三重基序蛋白24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调控TP53基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和迁移
11
作者 高俊杰 叶开 吴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1,共9页
目的筛选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数据库中筛选槲皮素的治疗靶点,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4907种血浆蛋白中筛选与ccRCC显著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关键靶点... 目的筛选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数据库中筛选槲皮素的治疗靶点,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4907种血浆蛋白中筛选与ccRCC显著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关键靶点,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评估这些靶点的作用,培养ccRCC细胞并用不用浓度槲皮素处理,行CCK-8实验、创伤愈合实验、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筛选靶点进行验证。结果网络药理学和孟德尔随机化综合分析筛选出了TP53(OR=3.325,95%CI:1.805-6.124,P=0.0001)、ARF4(OR=0.173,95%CI:0.065-0.456,P=0.0003)和DPP4(OR=0.463,95%CI:0.302-0.711,P=0.0004)3个槲皮素治疗ccRCC的核心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P5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增高(P<0.001);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TP53的肾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1);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TP53的结合能为-5.83 kcal/mol;CCK-8实验和创伤愈合实验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786-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T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TP53可能是槲皮素治疗ccRCC的关键靶点,为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透明细胞 网络药理学 孟德尔随机化 TP53基因 分子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D2-AS1通过EZH2调控LATS1表达影响肾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12
作者 向威 吕磊 +1 位作者 郑福鑫 袁敬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索lncRNA FOXD2-AS1通过EZH2调控LATS1表达影响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GEPIA 2软件在线分析TCGA数据库中FOXD2-AS1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估其与患者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用qPCR法检测肾... 目的:探索lncRNA FOXD2-AS1通过EZH2调控LATS1表达影响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GEPIA 2软件在线分析TCGA数据库中FOXD2-AS1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估其与患者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用qPCR法检测肾癌细胞及临床收集的26例ccRCC组织中FOXD2-AS1表达水平,用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敲减FOXD2-AS1表达对肾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用qPCR与WB法检测敲减FOXD2-AS1表达对肾癌细胞LATS1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用RNA免疫沉淀(R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法分析FOXD2-AS1与EZH2及LATS1之间的作用。结果:GEPIA 2软件分析结果显示,FOXD2-AS1在ccRCC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P<0.01),FOXD2-AS1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P<0.05)。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相较癌旁组织,FOXD2-AS1在26例ccRCC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P<0.01)。相较永生化肾小管上皮细胞HK-2,FOXD2-AS1在肾癌786-O、ACHN及SN12-PM6细胞中均显著高表达(均P<0.01)。敲减FOXD2-AS1表达,均可显著降低肾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均P<0.05),并明显上调LATS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P<0.01)。RIP与ChIP实验证实,FOXD2-AS1可结合并招募EZH2至LATS1启动子区域而发挥作用。挽救实验显示,敲减LATS1或过表达EZH2可部分逆转敲减FOXD2-AS1对肾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FOXD2-AS1在ccRCC中高表达,其通过募集EZH2至LATS1基因启动子区域而负性调控LATS1的表达,进而促进肾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 FOXD2-AS1 EZH2 LAT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细胞DU 145的影响
13
作者 朱文雄 袁轶峰 +3 位作者 刘慧 龙柳芽 张熙 陈其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究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脑转移细胞DU 145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制备空白血清和益肾通癃汤含药血清,将DU 145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阳性药物组(25μmol/L ICG-001),益肾通癃汤低、中、高剂量组(5%、10%、15%含药血... 目的探究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脑转移细胞DU 145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制备空白血清和益肾通癃汤含药血清,将DU 145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阳性药物组(25μmol/L ICG-001),益肾通癃汤低、中、高剂量组(5%、10%、15%含药血清),联合用药组(25μmol/L ICG-001+15%含药血清)。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RT-qPCR法检测细胞Wnt1、Wnt3a、β-catenin、GSK-3β、AP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Wnt1、Wnt3a、β-catenin、GSK-3β、p-GSK-3β、APC蛋白表达。结果益肾通癃汤可有效抑制DU 145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降低Wnt1、Wnt3a、β-catenin、APC mRNA和蛋白表达(P<0.01),升高GSK-3βmRNA及蛋白表达(P<0.01),降低p-GSK-3β蛋白表达(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且与ICG联用时效果最佳。结论益肾通癃汤可能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发挥对前列腺癌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癃汤 前列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DU 145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相增强CT的肾细胞癌病理分级深度学习算法
14
作者 陈皓中 刘军 +3 位作者 邓凯 梅习龙 彭德红 肖恩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1-663,共13页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肾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术前病理分级的准确判断对确定RCC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RCC病理分级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方法主要基于单期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om...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肾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术前病理分级的准确判断对确定RCC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RCC病理分级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方法主要基于单期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进行分析与预测,仍存在微小病灶的漏诊、评估片面性和局部聚焦等方面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一种联合多期相增强CT影像和临床变量数据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算法,以期为预测RCC病理分级提供依据。方法:首先,该算法以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4个期相增强CT影像与临床变量为输入模块;然后,使用嵌入编码模块提取临床变量中的异构信息,采用三维ResNet50模型捕捉多期相增强CT影像数据的空间信息;最后,使用Fusion模块将临床变量的特征信息与各期相CT影像的特征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利用交叉自注意力机制实现多期相特征融合,从而更全面捕捉患者数据中的深层次语义信息,充分利用多模态、多期相数据的信息互补优势。纳入1229例RCC患者的资料以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该算法在准确率(83.87%)、召回率(95.04%)和F1分数(82.23%)等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的影像组学方法和其他深度学习算法。结论: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显著提升了RCC病理分级的预测能力,为RCC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分级 深度学习 跨模态融合 细胞 三维Res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T3a期肾细胞癌肾部分切除与根治性肾切除的回顾性匹配研究
15
作者 周泽臻 葛力源 +7 位作者 张帆 邓绍晖 颜野 张洪宪 王国良 刘磊 黄毅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10,共7页
目的:评估临床T1(clinical T1,cT1)期术后升级为病理T3a(pathological T3a,pT3a)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应用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的远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2月至2022... 目的:评估临床T1(clinical T1,cT1)期术后升级为病理T3a(pathological T3a,pT3a)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应用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的远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2月至2022年12月427例术后评估为pT3aN0M0期的RCC患者,其中33例cT1术后升级为pT3a的RCC患者均接受了PN(PN组),而394例术后未升级的pT3a RCC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RN组),根据基线特征以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Kalan-Meier曲线评估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并使用对数秩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匹配前,PN组(n=33)与RN组(n=394)相比,肾周脂肪浸润(perirenal fat invasion,PFI;45.5%vs.15.2%)和肾段静脉受累(42.4%vs.20.8%)的比例更高,而肾盂肾窦侵犯(renal sinus invasion,RSI;21.2%vs.73.6%)及合并肾静脉癌栓(0%vs.15.2%)的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PN组(n=33)和RN组(n=33)的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PN和RN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阳性切缘率、中转开放手术的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N组术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更高[76.9(55.4,87.3)mL/(min·1.73 m^(2))vs.61.7(56.8,73.5)mL/(min·1.73 m^(2)),P<0.05],表明其对肾功能的保留效果更好。两组在OS、CSS和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肾静脉侵犯(renal vein invasion,RVI)、较高的肿瘤Fuhrman分级(Ⅲ~Ⅳ)以及伴有肉瘤样分化特征是pT3a RCC患者的DF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cT1升级为pT3a的RCC患者,PN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肾功能,并且肿瘤学结局可能与RN的效果相当。RVI、较高的肿瘤Fuhrmann分级以及伴有肉瘤样分化特征是pT3N0M0期R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部分切除术 根治性切除术 病理T3a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E3重排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16
作者 张展奕 陆敏 +8 位作者 孙悦皓 董靖晗 侯小飞 肖春雷 王国良 田晓军 马潞林 张洪宪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0-661,共12页
目的:回顾TFE3重排肾细胞癌(TFE3-rearranged renal cell carcinoma,TFE3-RCC)合并静脉癌栓(venous tumor thrombus,VT)(TFE3-V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其治疗策略及预后特点,为TFE3-V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 目的:回顾TFE3重排肾细胞癌(TFE3-rearranged renal cell carcinoma,TFE3-RCC)合并静脉癌栓(venous tumor thrombus,VT)(TFE3-V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其治疗策略及预后特点,为TFE3-V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TFE3-VT的患者、诊断为TFE3-RCC但不合并VT(TFE3-non-VT)的患者,以及诊断为非TFE3突变的肾细胞癌且合并VT(non-TFE3-VT)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结局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对TFE3-VT与TFE3-non-VT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P_(25),P_(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以样本数及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2)对13例TFE3-VT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手术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3)对TFE3-VT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描述13例TFE3-VT患者的随访情况,并与TFE3-non-VT及non-TFE3-VT进行生存情况比较。在与TFE3-non-VT患者进行比较时,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临床分期Ⅰ~Ⅳ期TFE3-RCC患者、TFE3-VT与TFE3-non-VT患者,以及临床分期Ⅲ期TFE3-VT与TFE3-non-VT亚组患者的PFS及OS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在与non-TFE3-VT患者进行比较时,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患者进行配对,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配对后两组患者的PFS及OS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R语言(v 4.2.3)进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45例TFE3-RCC患者,其中TFE3-VT患者13例,TFE3-non-VT患者32例,同时纳入non-TFE3-VT患者523例。13例TFE3-VT患者中女性9例(69.2%),男性4例(30.8%),平均年龄(37.9±14.4)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2±3.5)kg/m^(2),中位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为1.0(0.0,1.0)分,术前平均肌酐为(75.3±15.9)μmol/L;7例(53.8%)患者肿瘤位于左肾,6例(46.2%)位于右肾;6例(46.2%)患者在术前存在远处转移(M1期),7例(53.8%)术前未发现远处转移;合并Mayo 0级VT的患者共7例(53.8%),合并MayoⅠ级及MayoⅣ级VT的患者各1例(7.7%),合并MayoⅡ级及MayoⅢ级VT的患者各2例(15.4%);2例(15.4%)行开放手术,6例(46.1%)行腹腔镜手术,5例(38.5%)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长(273±79)min,平均出血量(722±570)mL;13例患者肿瘤大体标本的平均最大直径为(10.8±2.4)cm。13例患者均进行了TF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其中7例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并证实为TFE3-RCC。13例患者在随访中有11例(84.6%)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9例患者(69.2%)死亡,中位PFS为4个月,1年PFS率为31%;中位OS为13个月,1年OS率为54%。在45例TFE3-RCC患者中,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PFS及OS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FE3-VT患者与TFE3-non-VT患者的PFS及OS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临床Ⅲ期患者的亚组分析中,TFE3-VT患者与TFE3-non-VT患者的PFS及OS曲线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TFE3-VT患者与non-TFE3-VT患者的PFS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曲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TFE3-VT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术前远处转移发生率高;IHC染色TFE3蛋白呈强阳性、FISH检测见红-绿分离信号可明确诊断;TFE3-VT患者与TFE3-non-VT患者相比生存预后较差;TFE3-VT患者较non-TFE3-VT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TFE3基因 静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瘤性肾切除术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郭彩访 范宏 +3 位作者 栾婷 詹辉 王海峰 王剑松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52-1957,共6页
随着靶向疗法和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格局在过去20年中迅速发展。其中,减瘤性肾切除术(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CN)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与系统治疗(systemic th... 随着靶向疗法和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格局在过去20年中迅速发展。其中,减瘤性肾切除术(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CN)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与系统治疗(systemic therapy,ST)相比,其生存效益值得怀疑。CN在mRCC系统治疗中的作用和时机尚未明确。此外,CN患者选择上同样缺乏明确的共识。因此,本文简要综述mRCC中CN的现有证据,结合当前最新的肾癌诊疗指南,重点探讨CN在mRCC中的手术时机、获益人群及转移瘤切除术的价值。此外,本文讨论CN在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作用,并展望CN在mRCC未来的应用前景和不断变化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细胞 减瘤性切除术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转移瘤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透明细胞型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18
作者 刘斌 陈枫 +2 位作者 张岩岩 朱海峰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影像组学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42例透明细胞型肝癌和109例普通型肝细胞癌患者以2:1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训练集建立模型,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诊...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评估影像组学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42例透明细胞型肝癌和109例普通型肝细胞癌患者以2:1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训练集建立模型,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797、0.808、0.662和0.700,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分别为0.878、1.000、0.703和0.780,组合模型分别为0.940、1.000、0.757和0.820;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647、0.625、0.600和0.608,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分别为0.812、0.688、0.857和0.804,组合模型分别为0.868、0.688、0.886和0.824。结论:影像组学对于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影像组学评分是诊断透明细胞型肝癌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型肝 普通型肝细胞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9
作者 陈杨 朱君明 +4 位作者 王震 吴筱辉 许宁 薛学义 郑清水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应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根据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鉴定分子亚组,采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鉴定亚组相关共表达基因。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 目的:通过构建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应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根据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鉴定分子亚组,采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鉴定亚组相关共表达基因。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后模型。最后,进行初步实验验证,以确认模型基因在肾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两个具有生存预后差异的分子亚组,并利用交集基因构建了一个新的内质网应激相关预后模型。高风险组患者在训练和验证队列中表现出显著较差的总生存率。体内实验表明,过表达PCK1能够减弱肾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概率,作为肾细胞癌患者预后预测的独立指标,以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内质网应激基因 预后模型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QGAP2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陈浩 牛云峰 +4 位作者 王琦 吕婷 李涛 曾琨鹏 樊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3-1284,共12页
目的探讨IQGAP2在肾细胞癌组织以及ACHN和786-O细胞系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其对肾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筛选肾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EPIA、TIMER2.0等数据库工具分析IQ... 目的探讨IQGAP2在肾细胞癌组织以及ACHN和786-O细胞系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其对肾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筛选肾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EPIA、TIMER2.0等数据库工具分析IQGAP2在肾细胞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后构建IQGAP2的敲低(siRNA)及过表达质粒,并将质粒转染至ACHN和786-O细胞系中,以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从而评估IQGAP2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在IQGAP2敲低及过表达后,EMT(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肾细胞癌组织中,IQGAP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ACHN和786-O细胞中转染si-IQGAP2,可以有效下调IQGA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转染过表达质粒则能够显著上调其mRNA和蛋白表达(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IQGAP2能够显著抑制ACHN和786-O细胞的增殖(P<0.05)及迁移能力(P<0.01),而敲低IQGAP2则增强ACHN和786-O细胞的增殖(P<0.05、P<0.001)及迁移能力(P<0.01)。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IQGAP2表达的降低能够促进肾癌细胞的EMT进程。结论IQGAP2在肾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呈现低水平表达,且其表达水平的降低能够促进肾癌细胞的EMT进程,进而增强肾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IQGAP2在肾细胞癌中发挥着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为肾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IQ基序GTPase激活蛋白2 786-O ACHN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