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射电镜在气溶胶单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书申 邵龙义 +1 位作者 李金娟 张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1,共4页
透射电镜(T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放大率,可以同时提供形貌、成分、结构信息,非常适宜于对气溶胶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等的研究。简述了国内外用TEM对大气气溶胶单颗粒分析的研究及其现状,主要围绕TEM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海洋气溶胶、燃烧烟... 透射电镜(T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放大率,可以同时提供形貌、成分、结构信息,非常适宜于对气溶胶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等的研究。简述了国内外用TEM对大气气溶胶单颗粒分析的研究及其现状,主要围绕TEM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海洋气溶胶、燃烧烟尘和机动车废气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作者利用TEM对北京市大气气溶胶的初步研究,提出了今后开展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TEM研究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镜(tem) 气溶胶 单颗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林 沈银忠 +4 位作者 雷霖 周本江 宋精玲 刘爱武 韩丹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的超微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壁和囊内蚴虫。结果囊蚴壁内壁是由电子密度较低而均匀的物质构成,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厚度为13.1μm,囊壁和囊内蚴虫之间有一定空隙;囊内... 目的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的超微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壁和囊内蚴虫。结果囊蚴壁内壁是由电子密度较低而均匀的物质构成,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厚度为13.1μm,囊壁和囊内蚴虫之间有一定空隙;囊内蚴虫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外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皮层基质内有皮棘,其根部位于基质膜,顶端被外质膜覆盖。结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壁和囊内蚴虫的体被结构与其它几种并殖吸虫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并殖吸虫 囊蚴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尺寸芯片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段淑卿 虞勤琴 +4 位作者 陈柳 赵燕丽 李明 张启华 简维廷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5-950,共6页
针对先进半导体器件在失效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介绍了两种优化的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两种方法均使用了聚焦离子束(FIB)设备完成。详细描述了两种制备方法的改善步骤以及改善后的效果。一种方法是通过增加碳的覆盖层来避免... 针对先进半导体器件在失效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介绍了两种优化的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两种方法均使用了聚焦离子束(FIB)设备完成。详细描述了两种制备方法的改善步骤以及改善后的效果。一种方法是通过增加碳的覆盖层来避免TEM图像重影问题;另外一个方法是利用FIB的不同角度切割能力,来制备定点的平面TEM样品。实践证明,通过FIB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和改善,解决了45 nm工艺及以下制程的半导体器件失效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TEM样品质量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镜(tem) 样品制备 聚焦离子束(FIB) 失效分析 平面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束丝SiC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界面TEM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盛良 卓钺 +1 位作者 万红 杨德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9-43,共5页
利用透射电镜 (TEM )对由几种不同方法制备的束丝SiC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 (包括超声液相浸渗法制备的复合丝、由复合丝热压得到的板材以及由真空液相压渗法制备的板材等 )的界面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制造态及 5 5 0℃× 1... 利用透射电镜 (TEM )对由几种不同方法制备的束丝SiC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 (包括超声液相浸渗法制备的复合丝、由复合丝热压得到的板材以及由真空液相压渗法制备的板材等 )的界面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制造态及 5 5 0℃× 1h热暴露条件下复合材料没有发生界面反应 ,在 6 5 0℃× 1h热暴露条件下有厚度 10 0~2 0 0nm的界面反应区。该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微观结构 热暴露 界面反应 束丝碳化硅 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 透射电镜tem 化学相容性 SiC 陶瓷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子形态及壁层结构电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彦君 于晶 曹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对8种耳叶苔属(Frullania)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其中,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7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子形态及纹饰,所观察的孢子都为近球形或近多角形,无萌发孔,属于中型孢子(25~45μm),表面纹饰为密集型疣状... 对8种耳叶苔属(Frullania)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其中,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7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子形态及纹饰,所观察的孢子都为近球形或近多角形,无萌发孔,属于中型孢子(25~45μm),表面纹饰为密集型疣状(颗粒状),其中4种具有明显的莲座状结构。运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4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壁结构,结果显示,4种孢子的壁层超微结构相似:周壁为颗粒状物质,覆盖在外壁表面。外壁有多个数量不等的玫瑰状结构,周壁颗粒物质填充在内。内壁与外壁分层不明显,由外向内电子层密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耳叶苔属 孢子 形态 纹饰 壁层 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纳米尺度研究——反应机理和表面积变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陈天虎 徐惠芳 +2 位作者 彭书传 汪家权 徐晓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8-105,共8页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HRTEM)和BET 比表面积分析 (BET SSA)技术调查了沉积型凹凸棒石与酸作用过程中形态和比表面积变化 ,并探讨了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理。对不同条件下凹凸棒石与酸反应产物纳米尺度观察表明 ,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HRTEM)和BET 比表面积分析 (BET SSA)技术调查了沉积型凹凸棒石与酸作用过程中形态和比表面积变化 ,并探讨了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理。对不同条件下凹凸棒石与酸反应产物纳米尺度观察表明 ,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既表现出棒状晶体端部四面体和八面体一致溶解 ,也表现出柱面位置四面体和八面体不一致溶解。纳米尺度观察揭示出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制是质子从外表面扩散渗透 ,而不是质子从晶体孔道的渗透 ,反应速率主要受穿过酸溶产物硅酸层扩散速率控制。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过程中 ,酸处理凹凸棒石的纳米孔结构现象与柱面位置四面体硅局部溶蚀有关。酸处理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增加归因于凹凸棒石中八面体不均匀、不连续溶解和局部四面体硅的溶蚀导致凹凸棒石孔道开放和直径扩大 ,从而使N2 分子更多的进入凹凸棒石的孔道。部分八面体残留对四面体片起支撑作用 ,当凹凸棒石中八面体阳离子近于完全溶解时 ,四面体片失去支撑 ,结构塌陷 ,内孔孔道消失 ,比表面积再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透射电镜(tem)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S) 纳米矿物学 纳米棒状SiO2 BET比表面积(BET-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用于细菌灭活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马跃 张冠军 +2 位作者 石兴民 许桂敏 杨芸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367,共5页
为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机理,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来进行了细菌灭活实验。试验选取了两种典型细菌: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将载有细菌悬浊液的盖玻片放置在下平板电极的中央,通过调整电源... 为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机理,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来进行了细菌灭活实验。试验选取了两种典型细菌: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将载有细菌悬浊液的盖玻片放置在下平板电极的中央,通过调整电源电压、气隙间距和处理时间来考察电场和等离子体对两种不同细菌的作用;利用电子透射电镜(TEM)观察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细菌细胞,以确定细胞的完整性;测量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两种细菌悬浊液中蛋白质,核酸和K+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10s时间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率接近100%;<7s内,大肠杆菌死亡率接近100%,取得了良好的灭菌效果。分析认为电场作用不是细菌灭活的主要因素,而等离子体中的氧自由基可以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以及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从而起到杀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灭活 介质阻挡放电(DBD) 低温等离子体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电子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川黄土纳米尺度观察:纳米棒状方解石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天虎 陈骏 +2 位作者 季峻峰 徐惠芳 盛雪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3-718,i0005-i0006,共8页
本文对洛川黄土剖面典型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黄土中存在纳米棒状方解石.此类方解石直径30~50 nm,长度几百纳米至几微米.纳米棒状晶体有圆滑地粗细变化和弯曲现象,偶见晶体连接成树枝状或晶体直角连接形成框架状形态.X-射线能... 本文对洛川黄土剖面典型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黄土中存在纳米棒状方解石.此类方解石直径30~50 nm,长度几百纳米至几微米.纳米棒状晶体有圆滑地粗细变化和弯曲现象,偶见晶体连接成树枝状或晶体直角连接形成框架状形态.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方解石有少量的镁、磷和硫,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在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根据纳米尺度研究结果推测,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形成与生物衍生物诱导的定向结晶有关.纳米棒状方解石是一种重要的黄土堆积时期干旱环境指示矿物,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代表黄土堆积时气候参数.纳米棒状方解石的发现,对环境中纳米矿物研究、黄土中碳酸盐碳成因及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纳米矿物学 纳米棒状方解石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的油水分离和机理探讨及应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秦娟 辛寅昌 马德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97-1802,共6页
用特种表面活性剂使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变成热力学不稳定的乳状液,并发现该种特种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复配后能使微乳液油水分离。通过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含有不溶性有机物的透明脱墨造纸废水的分散颗粒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呈现微... 用特种表面活性剂使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变成热力学不稳定的乳状液,并发现该种特种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复配后能使微乳液油水分离。通过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含有不溶性有机物的透明脱墨造纸废水的分散颗粒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呈现微乳液状态,以该种透明废水作为实验对象,用特种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LYPW-301复配后分离该种微乳液状废水,通过化学需氧量(COD)测定表明:这种分离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该种微乳液状废水的COD值。通过TEM分析微乳液和乳状液显微状态的变化探讨了微乳液的油水分离机理。这种分离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其他各种造纸透明废水和油田透明废水的分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 乳状液 油水分离 透射电镜(tem) 化学需氧量(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硫氰酸苄酯对产气荚膜梭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群 许晓曦 +1 位作者 卓志国 滕国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5-128,共4页
研究了异硫氰酸苄酯(BITC)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BITC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400μL/L;在不同pH(4~8)条件下,随pH的降低,MIC值变小,抑菌作用增强;在不同糖、盐浓度(1%~5%)条件下,随... 研究了异硫氰酸苄酯(BITC)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BITC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400μL/L;在不同pH(4~8)条件下,随pH的降低,MIC值变小,抑菌作用增强;在不同糖、盐浓度(1%~5%)条件下,随糖、盐浓度的升高,MIC值变小,抑菌作用增强;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BITC破坏了菌体的荚膜和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苄酯(BITC) 抑菌作用 MIC值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景德镇低温黄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乃章 吴军明 +1 位作者 吴隽 孙加林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50-456,共7页
采用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组合等仪器对不同年代景德镇低温黄釉瓷片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民国样品外,历代黄釉的化学组成无很大变化,且均是以铁着色,不同的是在成化、弘治、正德和民国时期的样品中发现... 采用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组合等仪器对不同年代景德镇低温黄釉瓷片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民国样品外,历代黄釉的化学组成无很大变化,且均是以铁着色,不同的是在成化、弘治、正德和民国时期的样品中发现存在底釉,在民国样品表面黄釉中则发现有锑、锡元素存在;首次发现民国低温黄釉表面有Pb2Fe0.5Sb1.5O6.5晶体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 透射电镜(tem) 景德镇 低温黄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M_5/Mg复合薄膜的显微结构与储氢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柳章 叶素云 朱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6-360,共5页
本文用X-ray衍射(XRD)方法研究了磁控溅射制备的MmNi3.5(CoAlMn)1.5/Mg(简写为Mg/MmM5)复合薄膜吸放氢前后的结构变化与储氢性能间的关系。XRD表明Mg/MmM5多层膜中Mg层的储氢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吸/放氢温度分别为473 K和523 K。用透... 本文用X-ray衍射(XRD)方法研究了磁控溅射制备的MmNi3.5(CoAlMn)1.5/Mg(简写为Mg/MmM5)复合薄膜吸放氢前后的结构变化与储氢性能间的关系。XRD表明Mg/MmM5多层膜中Mg层的储氢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吸/放氢温度分别为473 K和523 K。用透射电镜(TEM)分析方法研究了Mg/MmM5多层薄膜的微观结构,Mg/MmM5多层膜中Mg层和MmM5层的结构与衬底的性质有密切关系。Mg层由纳米晶和沿垂直于衬底表面的[001]方向生长的柱状晶组成;MmM5层则由纳米晶和非晶组成。Mg/MmM5多层膜在吸氢过程中表现为(103)面平行于衬底生长的柱状晶先吸氢,然后是(001)面生长的柱状晶再吸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薄膜 磁控溅射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网状突变体E-210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磊 杨仲南 +1 位作者 吴世福 崔永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7-442,共6页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一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网状突变体E-210。该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叶脉呈绿色,叶肉呈黄色。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植株和突变植株在叶绿体结构上差异不...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一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网状突变体E-210。该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叶脉呈绿色,叶肉呈黄色。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植株和突变植株在叶绿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猜测该突变体E-210基因与叶绿体的发育可能没有直接关系,而很可能同叶绿素或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有关。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的MRB17和MBG8-5的分子标记之间,精确到87.130kb。对MRB17和MBG8-5的分子标记之间的22个基因进行了分析,预测突变体E-210基因可能是At5g54770,编码THI1,即噻唑合成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图位克隆 精细定位 透射电镜技术(tem) 基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3.8Ag0.7Cu和Sn37Pb焊点界面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平 姚琲 +2 位作者 顾小龙 赵新兵 刘晓刚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7,共6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Sn3.8Ag0.7Cu(Sn37Pb)/Cu焊点在时效过程中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形貌和成份。结果表明:150℃高温时效50、100、200、500h后,Sn3.8Ag0.7Cu(Sn37Pb)/Cu焊点界面IMC尺寸和厚度增加明...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Sn3.8Ag0.7Cu(Sn37Pb)/Cu焊点在时效过程中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形貌和成份。结果表明:150℃高温时效50、100、200、500h后,Sn3.8Ag0.7Cu(Sn37Pb)/Cu焊点界面IMC尺寸和厚度增加明显,IMC颗粒间的沟槽越来越小。50h时效后界面出现双层IMC结构,靠近焊料的上层为Cu6Sn5,邻近基板的下层为Cu3Sn。之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Sn37Pb/Ni和Sn3.8Ag0.7Cu/Ni样品焊点界面,结果显示,焊点界面清晰,IMC晶粒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3.8Ag0.7Cu Sn37Pb 金属间化合物 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流量对PECVD制备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席彩萍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57-459,共3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C2H2、H2和N2为反应气体,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源气体流量对碳纳米管薄膜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获得分布均匀、密度适中、杂质缺陷少的碳...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C2H2、H2和N2为反应气体,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源气体流量对碳纳米管薄膜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获得分布均匀、密度适中、杂质缺陷少的碳纳米管的最佳碳源流量为30 sc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乙炔流量 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流量对碳纳米管厚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章轶 孙卓 +1 位作者 郭平生 陈奕卫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0,共6页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在镍片上制备了厚度在400-1000μm范围的碳纳米管(CNTs)薄膜,研究了碳源(乙炔)流量对碳纳米管薄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随乙炔流量的增加,碳纳米管薄膜厚度和产量增大.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在镍片上制备了厚度在400-1000μm范围的碳纳米管(CNTs)薄膜,研究了碳源(乙炔)流量对碳纳米管薄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随乙炔流量的增加,碳纳米管薄膜厚度和产量增大.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乙炔流量为 10sccm下制备的碳纳米管直径分布范围最小(10—100nm),石墨化程度最高,缺陷密度最小, 晶形最完整.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大(30-90sccm),碳纳米管的直径分布范围增大(10-300nm), 石墨化程度降低,缺陷密度增大,非晶化程度增加.因此,通过碳源流量可以控制碳纳米管薄膜的形貌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CNTs) 化学气相沉积(CVD) 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射频磁控溅射氧化锌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和平 张树人 +2 位作者 杨成韬 张洪伟 杨艳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89,共3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O2/Si上淀积高C轴取向的ZnO薄膜,在氧气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不同温度(400~900℃)下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薄膜结构、形貌...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O2/Si上淀积高C轴取向的ZnO薄膜,在氧气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不同温度(400~900℃)下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薄膜结构、形貌与界面状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ZnO薄膜的晶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衍射峰强度增强,峰位随之偏移;SEM分析显示薄膜呈柱状生长,表现出较好的C轴取向性;TEM分析表明ZnO与下电极Pt是呈共格生长,晶格匹配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热退火 ZNO薄膜 C轴取向 透射电镜(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