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性动脉造影76例X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复华 李恭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2年第1期37-38,共2页
本文收集我院1984~1990年经动脉造影证实为单纯巨大海绵状血管瘤76例,现将造影的X线表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男27例,女49例。1岁以内12例,1~4岁45例,7岁以上19例。病变发生在上肢者31例,下肢28例,头面部17例。76例均经组织学证实。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x线分析 选择性动脉造影 动脉插管造影 动静脉痰 静脉造影 造影 动静脉瘩 成血管细胞 动脉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00例临床X线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行德 曾建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1年第5期399-401,共3页
本文报道10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X线分析。临床初诊为冠心病60例,胸痛待查40例。冠心病有9种造影征象,我们将其概括为器质性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正常。本组各型冠心病中,陈旧性心肌梗塞的造影变化最重而梗塞前大多有心绞痛病... 本文报道10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X线分析。临床初诊为冠心病60例,胸痛待查40例。冠心病有9种造影征象,我们将其概括为器质性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正常。本组各型冠心病中,陈旧性心肌梗塞的造影变化最重而梗塞前大多有心绞痛病史。电子谐影和减影有助予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侯阳 杨萍珠 +6 位作者 郭启勇 岳勇 范光明 张伟 柳兢 孙英贤 张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蛐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轴位X线造影的解剖学研究
4
作者 李文生 宋志坚 +4 位作者 赵淑民 王灏 罗宝国 陈祖望 左焕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2,T003,T004,共4页
目的 :研究右冠状动脉在轴位X线造影上的正常形态、行径、和分布规律。方法 :9例新鲜心脏标本的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铸型剂后 ,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投照 ,并与相应方位铸型标本对比分析。结果 :正位时 ,右冠状动脉分支清楚 ;左前斜位时 ... 目的 :研究右冠状动脉在轴位X线造影上的正常形态、行径、和分布规律。方法 :9例新鲜心脏标本的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铸型剂后 ,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投照 ,并与相应方位铸型标本对比分析。结果 :正位时 ,右冠状动脉分支清楚 ;左前斜位时 ,随着角度增大 ,右冠状动脉主干逐渐伸展 ;右前斜位 40°以内时 ,分支显示清楚 ,但随着角度增大 ,右冠状动脉主干重叠明显 ;当影像增强器由头倾位向足倾位旋转时 ,右冠状动脉主干逐渐伸展。结论 :左前斜位 40°~ 6 0°、正位 +头倾 2 0°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近段 ;左侧位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中段 ;右前斜位 2 0°~ 40°、正位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 ;左前斜位 30° +足倾 2 0°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全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轴位 x线造影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附7例报告
5
作者 秦保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3-163,共1页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部位、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有关小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尚少报道,我们从1985年对7例患儿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现总结如下。 方法与结果 一、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部位、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有关小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尚少报道,我们从1985年对7例患儿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现总结如下。 方法与结果 一、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5~13岁;川崎病冠状动脉瘤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儿童 冠状动脉疾病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69例X线平片分析——附23例冠状动脉造影对照
6
作者 蔚学增 杜嘉会 杜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667-668,共2页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69例X线平片分析——附23例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蔚学增①杜嘉会②杜靖本文就1995年1月至1997年10月265例急性心肌梗塞中69例(26.0%)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患者的X线平片(其中23例曾行冠状动脉...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69例X线平片分析——附23例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蔚学增①杜嘉会②杜靖本文就1995年1月至1997年10月265例急性心肌梗塞中69例(26.0%)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患者的X线平片(其中23例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综合征 x线平片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7
作者 唐瑞遥 张树桐 +4 位作者 黄增发 刘妮 丁义 杜昕雨 王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物及远端自体血管狭窄程度的效能;比较组间计算未受保护冠状动脉区域(UCT)的一致性,以及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结果 AI组判断移植物数量与人工组的一致性一般[组内相关系数(ICC)=0.743,P<0.05],其判断移植物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优(Kappa为0.310~1.000,P均<0.05),判断移植物远端自体血管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良好(Kappa为0.292~0.795,P均<0.05)。AI组计算UCT结果与人工组具有中等一致性(ICC=0.469,P<0.05)。AI组诊断UCT的曲线下面积为0.811。AI组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较人工组为短(P<0.05)。结论 AI用于自动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量化移植物狭窄程度效率较高,且与人工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可,可作为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重点讨论冠心病X诊断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志兰 江海寿 +5 位作者 郜发宝 孙立军 王锡海 郑笑莲 贾国良 李兰荪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3年第3期138-140,171,共3页
本文报道我院1982年~1992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600例的X线征象。右、左冠脉优势型及均衡型分别为332例(73.7%)、77例(17%)及44例(9.7%)。冠心病547例冠脉受累共963支,其中LM、LAD、D_1、LCX及RCA分别为50支(5.2%)、369支(38.3%)、80支(... 本文报道我院1982年~1992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600例的X线征象。右、左冠脉优势型及均衡型分别为332例(73.7%)、77例(17%)及44例(9.7%)。冠心病547例冠脉受累共963支,其中LM、LAD、D_1、LCX及RCA分别为50支(5.2%)、369支(38.3%)、80支(8.3%)、210支(21.8%)及254支(26.4%)。冠脉狭窄程度和支数与年龄有密切相关性。左室造影显示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与冠脉狭窄程度及是否合并室壁瘤有明显关系。狭窄严重合并室壁瘤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与无室壁瘤相比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低剂量技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患者X线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小为 王庆华 吴清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91-994,共4页
目的观察DSA低剂量技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X线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 目的观察DSA低剂量技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X线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以低剂量DSA模式采集血管图像,对照组以常规剂量DSA模式采集血管图像。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及X线辐射累积剂量值、剂量面积乘积值。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09±0.83)分、(20.39±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5,P=0.066)。研究组累积剂量值、剂量面积乘积值分别为(211.9±40.7)mGy、(1902.3±312.5)cGy/cm^(2),低于对照组的(374.2±68.9)mGy、(2941.5±438.6)cGy/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低剂量DSA技术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行,可获取满意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x线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蒋学祥 邱建星 +4 位作者 刘剑 王继琛 高莉 孙晓伟 秦乃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72-1476,共5页
目的通过与CAG的比较,研究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6年4月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及对支架及桥血管诊... 目的通过与CAG的比较,研究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6年4月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及对支架及桥血管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70%、<50%狭窄性病变敏感性分别为96.3%、89.3%、67.3%,特异性分别为94.2%、95.6%、86.2%。64层螺旋CT判断支架内≥50%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判断桥血管及吻合口通畅的敏感性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造影对诊断冠脉不同类型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邢艳 赵圆 +4 位作者 刘文亚 潘存雪 古丽娜.阿扎提 王海涛 苏克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诊断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与限度。方法:连续80例完成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30-77岁,平均58岁)纳入...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诊断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与限度。方法:连续80例完成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30-77岁,平均58岁)纳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分为钙化性、非钙化性和混合性。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以ICA结果为金标准,运用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检查技术诊断三种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最终诊断明显冠脉狭窄(狭窄程度≥50%)49例108个节段;两种技术诊断钙化斑块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一致性差(r=0.720,P〈0.01),非钙化和混合斑块性明显狭窄一致性良好(r=0.895,r=0.900,P〈0.01)。结论:CCTA诊断非钙化性和混合性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较好,钙化斑块性狭窄的诊断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粥样斑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鹏 刘禄明 +4 位作者 田英军 都基权 傅振强 杜海峰 刘东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赵艳 魏嘉平 +3 位作者 华琦 汪家瑞 何冀芳 李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 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 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依节段计算MS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MS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8.6%、90.3%和93.6%.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尤其针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比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兆玉 韩家兴 +3 位作者 畅智慧 王传卓 马羽佳 单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术(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患者的256层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所有患者CTA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 32例...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术(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患者的256层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所有患者CTA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 32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mm的419个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为393个节段(93.79%)。393个节段中,256层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50%)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7%、80.70%、98.21%、88.46%、96.77%;显示重度狭窄(≥75%)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9%、75.00%、98.88%、87.10%、97.51%。对于中度以上以及重度狭窄的诊断,256层CTA与CC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下,256层CTA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初步筛选和诊断方面,与CCA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关则劲 谭世奇 +1 位作者 周永生 黄向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4-625,共2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结果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结果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6
作者 侯阳 郭启勇 +3 位作者 陈培青 岳勇 王凯 王国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 ,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 ,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4%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可以进一步评价。MSCTCA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 75 % ( 6/ 8) ,特异度为 94.9% ( 13 1/ 13 8)。对于支架节段 ,MSCTCA可准确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情况 ,可排除支架闭塞及高度狭窄。结论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 ,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 ,有潜力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佩玲 徐克 +2 位作者 李延亮 谢秀丽 黎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5-699,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144/182)、84.73%(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97.01%(1006/1037)和98.92%(1097/1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96.80%(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在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一站式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玉 朱洪章 +5 位作者 温志华 李向民 彭振鹏 杨旭峰 林润 严超贵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模式扫描,除实验组(G1)采用管电压8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3 m/s及对比剂容量0.65 mL/kg扫描方案,常规组(G2)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4 m/s及对比剂容量1.2 mL/kg扫描方案扫描外,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相同。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对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记录对比剂使用剂量、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等指标。【结果】G1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3.33%(25/30),正常率16.67%(5/30);冠状动脉异常率43.33%(13/30),正常率56.67%(17/30)。G2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6.67%(26/30),正常率13.33%(4/30);冠状动脉异常率53.33%(16/30),正常率46.67%(14/30)。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SNR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前降支、回旋支CNR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的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G1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使用剂量明显低于G2组(P<0.05)。两组的血管三维后处理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扫描中,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及低流速、低对比剂剂量技术,能够在无明显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x线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辉 黄美萍 +2 位作者 梁长虹 郑君慧 巫梓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评估64层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6年12月共3011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64-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结果MDCT共检出心肌桥174例,检出率为5.8%。其中168例(96.6%)... 目的评估64层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6年12月共3011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64-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结果MDCT共检出心肌桥174例,检出率为5.8%。其中168例(96.6%)为单发心肌桥,6例(3.4%)为多发心肌桥。前降支最多见,为167例(96.0%)。心肌桥长5~120mm,平均长度30.5mm。壁冠状动脉深度为1.3~2.8mm,平均厚度2.3mm。单存表现为心肌桥79例(45.4%),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95例(54.6%)。结论MDCT是一种诊断心肌桥的可靠、无创性方法,可直接测量心肌桥长度、壁冠状动脉深度,同时能检出合并其他的冠脉和心脏病变,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1 位作者 柳澄 李振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6例患者行MSCTA ,其中 2 5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 5 6例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 ,5 4例MS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其中 2 8例患者、78支冠状动... 目的 探讨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6例患者行MSCTA ,其中 2 5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 5 6例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 ,5 4例MS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其中 2 8例患者、78支冠状动脉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狭窄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均可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分支 ,18例可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 ,但 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征。结论 MSCTA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