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石明鑫 常恒瑞 +1 位作者 宋成杰 孟宪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CC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50±7.52min、手术出血量为379.32±65.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7±1.51d,LP组分别为129.06±10.58min、240.00±53.69ml、7.83±1.34d,LP组均明显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9)%,LP组为(61±1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CF组术前颈椎曲度9.77°±1.23°,末次随访时11.05°±1.25°;LP组术前10.33°±1.33°,末次随访时11.44°±1.46°,术前、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CCF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8.18°±2.26°,末次随访时29.05°±2.17°;LP组术前38.17°±2.09°,末次随访时32.44°±2.15°,术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较LP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降低(P<0.05)。L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CCF组为54.5%,LP组明显低于ACCF组(P<0.05),其中LP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2例,左侧C5神经根麻痹1例,轻度后凸畸形1例;ACCF组钛网下沉3例,食管牵拉伤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脊膜漏2例,邻近节段退变3例。结论: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ACCF治疗孤立型颈椎OPLL,短期内在改善颈脊髓神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的维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ACCF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孤立型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前路体次全切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被引量:7
2
作者 祁敏 陈华江 +4 位作者 刘洋 曹鹏 田野 沈晓龙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融合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症 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侧骨槽位置对C5神经根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洪伟军 金海明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2,共1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宽度约12 mm。门轴侧开槽位点分为3种,分别为:(1)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内侧;(2)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3)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外侧。测量术后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及侧隐窝宽度,并分析术前与3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模型中脊髓与C5神经根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结果当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后,在开门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与门轴侧侧隐窝宽度均有所增大。在3种术后模型中,脊髓均获得较为充分的解压,其最大von Mises应力无显著差异;而两侧C5神经根的应力均随着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而减小,其中,门轴侧神经根的应力较开门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将门轴侧开槽位置外移,增大侧隐窝可能有利于预防C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根 后路开门椎管成形术 侧隐窝 开门角度 骨槽 节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健军 赵庆豪 +4 位作者 邓尚希 朱炜嘉 张儒森 马润洵 黎庆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解剖学机制 韧带 神经根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梁斌 李健 +7 位作者 张亮 吕玉明 张志 曾勉东 张平 潘永谦 梁海翔 余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通过扩大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又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椎管狭窄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 开门椎管成形术 后路 结论 目的 参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K线对两种颈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新伟 陈宇 廖心远 于凤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K线 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两种后路再减压手术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陈宇 王新伟 廖心远 杨海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融合术 后路开门 减压手术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切除减压术 疗效 手术效果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