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尊水平与评价性信息的选择性记忆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娟 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1期36-40,共5页
245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IAT测验和记忆测验。实验结果发现,1)外显自尊有效地预测消极信息的回忆量,低外显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显著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而两类被试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证实了... 245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IAT测验和记忆测验。实验结果发现,1)外显自尊有效地预测消极信息的回忆量,低外显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显著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而两类被试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证实了相关模型的假设。2)无论是积极信息的回忆率还是消极信息的回忆率,不同内隐自尊水平的个体的回忆量差异不显著,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与其关系也不紧密,试图通过外显手段区分内隐层面上有差异的两类个体,似乎是行不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尊异质性 选择性记忆 相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唤醒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选择性增强后续记忆编码
2
作者 张昕怡 汤文芯 +3 位作者 黄亦彤 张梦雪 温碧璇 刘威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5年第4期464-471,共8页
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探讨复杂社会情绪(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对后续记忆编码的选择性增强作用。实验1采用被试间设计,随机分配被试至民族危机感、民族自豪感及中性情绪唤醒组,随后评估记忆编码能力。结果表明,民族情绪唤醒显著增强了思政... 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探讨复杂社会情绪(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对后续记忆编码的选择性增强作用。实验1采用被试间设计,随机分配被试至民族危机感、民族自豪感及中性情绪唤醒组,随后评估记忆编码能力。结果表明,民族情绪唤醒显著增强了思政相关的记忆编码,而对插图记忆无显著影响。实验2沿用实验1设计,但以数理统计材料为记忆内容,发现民族情绪唤醒不影响数理统计记忆编码。本研究不仅增进了复杂社会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作用的理解,还为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唤醒 记忆编码 选择性记忆增强 民族危机感 民族自豪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视角下的集体记忆——格尔达·勒纳女性主义历史记忆理论探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金利杰 周巩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格尔达·勒纳是20世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女性历史研究的发起者,美国现代女性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勒纳对女性历史的贡献,不仅在于她通过微观实证发掘了曾经被忽略的女性的历史,而且在于她对女性历史研究的多重理论思考。本... 格尔达·勒纳是20世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女性历史研究的发起者,美国现代女性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勒纳对女性历史的贡献,不仅在于她通过微观实证发掘了曾经被忽略的女性的历史,而且在于她对女性历史研究的多重理论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对勒纳的女性主义历史记忆理论的梳理与研究,阐述女性集体记忆缺失,为何缺失,以及集体记忆的意义,并试图从"普遍史"的角度思考女性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达·勒纳 集体记忆 选择性记忆 普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间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
4
作者 姜英杰 于洋 严燕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9-754,共6页
采用选择性任务范式,用2个实验考察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长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不同价值-项目间隔(无,1s,2s)时被试的选择性记忆指标SI和记忆成绩。结果发现,随价值-项目间隔增加,被试的记忆选择性逐渐下降,间隔1s... 采用选择性任务范式,用2个实验考察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长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不同价值-项目间隔(无,1s,2s)时被试的选择性记忆指标SI和记忆成绩。结果发现,随价值-项目间隔增加,被试的记忆选择性逐渐下降,间隔1s时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仍存在,但间隔2s时消失;实验2选取实验1的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无,1s)条件,延长其项目呈现时间至4.5s,考察项目呈现时间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条件下记忆选择性水平(SI)均显著降低,但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加工优势并没消失。结论:价值导向元记忆受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导向元记忆 选择性记忆 记忆决策 记忆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二战”记忆的影像建构——以日本“二战”题材电影为中心
5
作者 姜小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9-33,共5页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艺术形式和视听媒介,电影在建构和形塑集体记忆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政治意志以及历史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二战"题材电影对战争记忆的建构呈现选择性记忆、选...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艺术形式和视听媒介,电影在建构和形塑集体记忆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政治意志以及历史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二战"题材电影对战争记忆的建构呈现选择性记忆、选择性遗忘和扭曲性记忆等特征。全球化语境下,日本"二战"电影应该思考如何从民族文化、政治桎梏和意识形态中自我救赎,建构符合史实的战争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电影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遗忘 扭曲性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微探——从微观层面切实改善中国形象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力丹 潘怡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6期24-26,共3页
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刺激信息在重复呈现的情况下,经过传播媒介的放大和强化作用,被外国受众打上"中国特征"的标签,会被有选择地记忆在头脑中,逐渐固化为"中国形象"的符号,进而拼接出中国形象的"图式"... 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刺激信息在重复呈现的情况下,经过传播媒介的放大和强化作用,被外国受众打上"中国特征"的标签,会被有选择地记忆在头脑中,逐渐固化为"中国形象"的符号,进而拼接出中国形象的"图式"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记忆 中日关系 企业形象塑造 微观领域 社会责任报告 正面效果 好莱坞电影 傅满洲 批评报道 《卧虎藏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祁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科学史证明,一门科学生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由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渊源流长和纷繁复杂.因此,传播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科学史证明,一门科学生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由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渊源流长和纷繁复杂.因此,传播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超越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在伽达默尔的新解释学和哈贝马斯的交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美学家们日益意识到“读者之维”在审美过程中重要地位的产物。时至本世纪下半叶,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理论上获得了长足进展。此时,信息时代悄然逼进,大众文化勃然兴起。一方面,传播学的触角延伸至各种学科领域,政治传播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传播学 “期待视野” 大众传媒 审美距离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记忆 研究对象 文艺理论 受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 被引量:4
8
作者 祁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6期10-13,共4页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祁林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文艺理论家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举耀而出的。M·H·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叶维廉的“文艺理论的六个不同导向”、以及刘若愚的“循环艺术过程”,都将...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祁林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文艺理论家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举耀而出的。M·H·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叶维廉的“文艺理论的六个不同导向”、以及刘若愚的“循环艺术过程”,都将文艺审美过程确定为“宇宙、作者、读者”等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 大众传媒 审美距离 选择性注意 文艺理论 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 选择性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治西北战争的一个侧面:战争波及人群的心理创伤及长远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路伟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7,共7页
同治西北战争研究表明:战时西北小民普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战后的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遗忘是小民在内心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的心理创伤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结构,并固化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之中,在今后... 同治西北战争研究表明:战时西北小民普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战后的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遗忘是小民在内心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的心理创伤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结构,并固化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之中,在今后长期的个体和群体社会行为方式中顽强地表现出来,并对下一代甚至更多代的人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治 西北战争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0
作者 付一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5年第3期37-39,共2页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即地理名称,是表示一定方位与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它在地图上表现为点、线、面,分别与城市、交通线或河流,以及国家和地区相对应。地名是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任何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没有地...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即地理名称,是表示一定方位与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它在地图上表现为点、线、面,分别与城市、交通线或河流,以及国家和地区相对应。地名是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任何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没有地名就无法表述和区分各种地理事物的个性,也就难以弄清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以揭示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更难以进行地理教学。因此,地名在地理知识体系和教学中均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地名教学讲授世界地理课,关键要使难以记忆的外国地名变得易于掌握。外国地名大多为音译名,很难象中国地名那样顾名思义,如果不加以引导解释,外国地名的记忆就变为纯粹的机械记忆。地名教学主要利用人的注意及记忆的选择性,增加某些地名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世界地理课中的地名量很大,首先要依据《大纲》要求,分清主次、难易。在教学中,可将地名大致归纳为五个类型,加以简单的讲解,增加这些地名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理课 地名教学 外国地名 地理事物 地理知识 记忆选择性 地理教学 地理实体 澳大利亚 教学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