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腋路单点法选择性臂丛阻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
作者 车薛华 徐建光 +1 位作者 梁伟民 刘志刚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6-558,共3页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14)、尺神经组(n=16)和桡神经组(n=9),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 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4.9%,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 单点法 选择性臂丛阻滞 外周神经刺激器 手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映梅 杨小林 +2 位作者 吴宏伟 丁颖 周桂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A组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在前臂中段选择性阻滞尺神经和(或)正中神经和(或)桡神经,每根神经注射0.4%罗哌卡因5 ml。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4%罗哌卡因30 ml。两组均于神经阻滞操作前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持续10 min后,改为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术毕送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返回病房。记录术后2、4、8、12、24、48 h阻滞区域肌力和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术中止血带耐受评级。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追加镇痛药例数、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记录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2、4、8、12 h阻滞区域肌力评级明显升高(P<0.05),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均能耐受止血带的使用,与B组比较,A组术中止血带耐受1级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臂和前臂运动功能影响小,术后肌力恢复快,更适合手腕部短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选择性神经阻滞 腕部 短小手术 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