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双侧合谷穴及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在相同的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予电刺激。所有患儿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的HR、MAP。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15 min的Wong-Baker面部疼痛表情(FPS-R)评分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PAED)评分,并计算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MAP明显升高(P<0.05);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术后FPS-R评分、PAE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可有效预防行SPR的脑瘫患儿EA发生,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加快麻醉复苏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首先刺激舌咽神经,分别在软腭和环甲肌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a和Ab,其次,刺激最下方的迷走神经,即最远离舌咽神经的迷走神经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各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m和An。再次,刺激最邻近舌咽神经下方的混合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分别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x和Ar若A,/An〈50%,则予以切断,若A,/A.〉50%,则予以保留。结果:A.平均为(54±8.3)uV(40~80uV),A.平均为(138±18.9)uV(120~160uV),Am平均为(192±8.1)肛V(180~200uV),Ab平均为(12±9.5)肛V(10~30uV),Ay平均为(22±5.5)肛V(20~30弘V),An平均为(36±7.2)弘V(30~50uV)。8例患者经3月~3年的随访,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0%。7例(87.5%)疼痛完全缓解(优),其中6例术后即刻缓解;1例术后1月完全缓解。1例(12.5%)中度缓解,卡马西平600mg/d可控制(良)。7例疗效为”优”的患者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1例疗效为”良”的患者却有呛咳症状,术后2月缓解。结论:术中刺激舌咽、迷走神经及其交通支,在软腭及环甲肌记录的监测方法可获得一个量化标准,提高SRGN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双侧合谷穴及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在相同的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予电刺激。所有患儿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的HR、MAP。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15 min的Wong-Baker面部疼痛表情(FPS-R)评分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PAED)评分,并计算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MAP明显升高(P<0.05);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术后FPS-R评分、PAE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可有效预防行SPR的脑瘫患儿EA发生,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加快麻醉复苏时间。
文摘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首先刺激舌咽神经,分别在软腭和环甲肌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a和Ab,其次,刺激最下方的迷走神经,即最远离舌咽神经的迷走神经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各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m和An。再次,刺激最邻近舌咽神经下方的混合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分别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x和Ar若A,/An〈50%,则予以切断,若A,/A.〉50%,则予以保留。结果:A.平均为(54±8.3)uV(40~80uV),A.平均为(138±18.9)uV(120~160uV),Am平均为(192±8.1)肛V(180~200uV),Ab平均为(12±9.5)肛V(10~30uV),Ay平均为(22±5.5)肛V(20~30弘V),An平均为(36±7.2)弘V(30~50uV)。8例患者经3月~3年的随访,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0%。7例(87.5%)疼痛完全缓解(优),其中6例术后即刻缓解;1例术后1月完全缓解。1例(12.5%)中度缓解,卡马西平600mg/d可控制(良)。7例疗效为”优”的患者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1例疗效为”良”的患者却有呛咳症状,术后2月缓解。结论:术中刺激舌咽、迷走神经及其交通支,在软腭及环甲肌记录的监测方法可获得一个量化标准,提高SRGN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