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川近地层夜间气温逆温特征及空气扰动防霜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曹雪梅 雷延鹏 +1 位作者 王鹏 孙智辉 《农学学报》 2016年第5期82-86,共5页
为了更加有效地在洛川开展苹果花期霜冻预防技术试验与推广,笔者利用洛川县苹果园梯度观测塔观测的温度、风速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洛川近地层夜间气温逆温特征。结果表明:洛川春季辐射降温时,逆温持续时间长、温差大、风速小... 为了更加有效地在洛川开展苹果花期霜冻预防技术试验与推广,笔者利用洛川县苹果园梯度观测塔观测的温度、风速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洛川近地层夜间气温逆温特征。结果表明:洛川春季辐射降温时,逆温持续时间长、温差大、风速小,具备开展空气扰动防霜的基本条件。洛川逆温出现时间与日出日落时间密切相关,日落后逆温形成,日出后逆温消失。逆温的平均强度为0.7~0.8℃,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午夜,春季(4—5月)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春季出现辐射霜冻时,近地层平均逆温强度在2℃以上,最大值可达4℃。逆温的出现受天气影响,当夜间为阴天或有降水时,逆温不会形成。风速对逆温的形成及强度影响极大,当春季夜间风速大于2.5 m/s时,逆温基本上也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近地层 逆温特征 空气扰动防霜 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逆温特征及与PM_(2.5)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波 张文娟 +2 位作者 孙凤娟 付华轩 吕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3-28,共6页
基于逐时温度廓线仪数据、PM2.5质量浓度数据,文章探讨2011-2017年济南市逆温层参数特征以及逆温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2013年1月10-17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济南市近地逆温发生总频率为40.6%。从逆... 基于逐时温度廓线仪数据、PM2.5质量浓度数据,文章探讨2011-2017年济南市逆温层参数特征以及逆温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2013年1月10-17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济南市近地逆温发生总频率为40.6%。从逆温出现频率的日变化情况来看,凌晨01时至早上08时,逆温频率普遍较高且变化幅度不大,小时逆温频率均在50.0%以上,峰值出现在早上06时,小时逆温频率是62.9%;下午时段逆温出现频率较低,小时逆温频率均在25%以下。不同月份的近地逆温(1000 m以下)特征相差较大。尽管冬季逐时逆温发生频率较少,但冬季(12、1、2月)逆温层顶高偏低、逆温层厚度偏厚、逆温强度最大,逆温层层结稳定,空气污染严重。逆温对污染物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PM2.5质量浓度与逆温层底高呈负相关,与逆温厚度和逆温强度均呈正相关,且均通过了α=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廓线仪 逆温特征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2次PM_(2.5)重污染过程逆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邓敏君 张卫红 +2 位作者 田林锋 顾驭程 左正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6,共12页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层逆温及风、相对湿度、混合层高度、垂直风切变、垂直速度等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特点。结果显示,2次过程最大逆温强度分别达3.6℃/hm和2.6℃/hm,逆温厚度达525 m和368 m,且存在多层逆温。地面至近地层小风、高湿、低混合层高度、偏南转偏西的垂直风切变,上升-下沉的垂直速度分布及不利于扩散的高低空环流场配置,是造成逆温维持加强进而导致银川市冬季PM_(2.5)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市 PM_(2.5)重污染过程 逆温特征 气象因子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万超悦 徐婷婷 +2 位作者 王艳 刘甚蓝 杨复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449,共16页
大气逆温在气象研究和空气质量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2011-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分析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地区的低空大气逆温特征。从日变化来看,逆温频率、逆温强度多在07:00(北京时,下同)达到... 大气逆温在气象研究和空气质量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2011-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分析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地区的低空大气逆温特征。从日变化来看,逆温频率、逆温强度多在07:00(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最高分别可达70%和2℃左右,逆温厚度多在11:00-18:00达到最大值。从月变化上看,站点逆温特征均在1-2月和12月达到最大值,6-8月达到最小值,部分站点1月逆温频率最高可到90%,逆温强度可达3℃以上,逆温厚度整体多集中在200~400 m。从年变化上看,多数站点逆温特征变化较小,逆温频率、逆温强度、逆温厚度年份波动分别约在10%、0.4℃、60 m之间,东北各站点逆温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华东、华南各站点逆温特征总体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逆温特征在时间上的差异多与地面辐射冷却和天气气候相关。从空间分布来看,东北、华东和华南临海地区,受海洋上空环流所带来的暖空气影响,逆温更易于形成,逆温频率区域均值(分别为44.5%、48.7%、48.65%)总体高于西北(23.4%)、西南(13.4%)和华北地区(21.84%)。西北、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逆温强度最大,厚度最厚,逆温强度和厚度整体在1.5℃和300 m以上,西南地区环境潮湿多云不利于形成逆温层,逆温强度和厚度最小。本研究可为后续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累积和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 强度 厚度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冬季逆温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晓明 云天 +2 位作者 张智勇 刘海峰 王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7,共7页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较少,强逆温的发生频率恰好与之相反;逆温底高平原多发生在近地面附近,山区多在400m以下,盆地多在200m以下;发生在近地面的强逆温层厚度一般多发生在1000m以下;逆温属性,平原和山区以辐射或下沉逆温为主,盆地则以辐射或下沉和平流逆温为主,同时指出了不同属性逆温的地面形势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地理环境 逆温特征 天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52
6
作者 李景林 郑玉萍 刘增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9-525,共7页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采暖期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越大,相对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以贴地逆温多;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随着逆温层底高度降低,逆温层平均顶高、厚度、逆温层顶底温差的增大,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降低,污染级别呈增加趋势;在采暖期同一时段内,要达到同样的污染级别,悬浮逆温日污染物容纳量比贴地逆温大,贴地逆温更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悬浮逆温层的底高和厚度及持续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逆温特征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强冻雨天气形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马中元 刘熙明 +4 位作者 吴琼 李德俊 王华军 郑劲光 金米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4,共9页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准静止锋)、温度锋区、700 hPa急流与湿舌等是强冻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2)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强冻雨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候(旬)增温特征。当前期平均温度极大值和平均温度值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极易出现持续性冻雨天气过程,72%以上的强冻雨天气过程与此相关;(3)18次强冻雨天气过程都存在逆温层特征,逆温层高度在850~700 hPa间,平均逆温差为1~5℃,最大10℃,同时地面温度在0℃以下或接近0℃;(4)700~850 hPa平均温差图上有3个温差中心,表明700 hPa高度上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存在,89%的冻雨天气过程与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天气系统配置 前期候(旬)增 层结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