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煤气脱硫及其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夏迎迎 付炜 +2 位作者 王亦飞 于广锁 王辅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61,共6页
采用天然石灰石作脱硫剂,在固定床上进行高温煤气脱硫,研究脱硫剂粒径、用量、温度和入口H2S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及脱硫反应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并得到CaO的转化率曲线。结果表明:粒径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很大,其中以0.38~0.9mm的... 采用天然石灰石作脱硫剂,在固定床上进行高温煤气脱硫,研究脱硫剂粒径、用量、温度和入口H2S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及脱硫反应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并得到CaO的转化率曲线。结果表明:粒径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很大,其中以0.38~0.9mm的石灰石脱硫效果最佳;脱硫剂用量增加,气固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脱硫反应进行得更完全;温度对脱硫过程的影响比较复杂,最佳的脱硫温度为脱硫剂完全煅烧的温度;在一定的空速下,随着入口H2S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减慢;脱硫剂明显加快逆水煤气变换的反应速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是产生的CaS堵塞了脱硫剂的微孔,催化活性减弱,使逆水煤气变换反应速率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脱硫 高温脱硫剂 石灰石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晓月 张伟敏 +2 位作者 姚正阳 郭晓宏 李聪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3-1594,共12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将二氧化碳(CO_(2))加氢转化为甲醇、低碳烯烃、芳烃以及汽油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关键步骤,对于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WGS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RWGS反应热力学分析、催化机...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将二氧化碳(CO_(2))加氢转化为甲醇、低碳烯烃、芳烃以及汽油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关键步骤,对于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WGS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RWGS反应热力学分析、催化机理、可选择的催化剂种类以及提升催化剂性能策略等方面。文章从热力学角度分析,RWGS反应在高温下有利,而低温下存在甲烷化竞争反应。RWGS反应机理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机理以及缔合机理,其中缔合机理包括甲酸盐路径和羧酸盐路径等。相比于其他催化体系,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展现出较优异的RWGS反应性能。另外,通过添加碱金属助剂、形成双金属合金以及选择合适载体和减小金属颗粒尺寸以优化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等手段可实现低温高效稳定的RWGS反应催化剂的设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热力学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Co/SiO_(2)催化剂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忠 刘宁 +2 位作者 崔莎 刘辉 王路辉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9,共6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二氧化碳(CO_(2))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高温反应条件下RWGS催化剂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添加助剂(CeO_(2)、La_(2)O_(3)、Y_(2)O_(3)或ZrO_(2))的Co/SiO_(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二氧化碳(CO_(2))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高温反应条件下RWGS催化剂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添加助剂(CeO_(2)、La_(2)O_(3)、Y_(2)O_(3)或ZrO_(2))的Co/SiO_(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通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及其RWGS反应性能的影响。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助剂对催化剂中Co3O4粒径没有明显影响;CeO_(2)、La_(2)O_(3)、Y_(2)O_(3)和ZrO_(2)助剂与钴组分存在相互作用。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600°C下反应12 h后,Co/SiO_(2)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由28.3%下降到9.0%;而添加助剂的催化剂稳定性均有提高,其中Co-ZrO_(2)/SiO_(2)催化剂的稳定性最佳,反应12 h后CO_(2)转化率仍高达21.9%。这是由于加入助剂后,助剂与钴组分存在相互作用,提高了活性组分钴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助剂 Co/SiO_(2) 等体积浸渍法 CO_(2)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oX催化剂的RWGS反应催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戴卉 蒋洋洋 周昌健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7,共7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不仅能够实现CO_(2)转化,也是该转化过程生产CO的关键步骤,开发高效的RWGS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MoO_(3)具有一定的RWGS催化活性,但存在CO_(2)转化率低、活化反应温度偏高等问题。Cu具有良好的CO_(2)催化加氢活性...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不仅能够实现CO_(2)转化,也是该转化过程生产CO的关键步骤,开发高效的RWGS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MoO_(3)具有一定的RWGS催化活性,但存在CO_(2)转化率低、活化反应温度偏高等问题。Cu具有良好的CO_(2)催化加氢活性,常作为CO_(2)加氢催化剂的活性相,在RWGS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MoCe、Cu/MoTi和Cu/MoGa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和活性测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0℃、n(H_(2)):n(CO_(2))为4:1和空速为30000 mL/(g·h)时,Cu/MoCe催化剂活性相对最高,CO收率为47.9%。Cu/MoCe催化剂中更小的固溶体相CuMoO4晶粒尺寸、载体中形成的Ce-O-Mo不对称氧空位、Ce^(3+)/Ce^(4+)离子对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以及氧空位与活性相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RWGS反应,使Cu/MoCe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为RWGS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Cu基催化剂 氧空位 CO_(2)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Al_2O_3整体催化剂上选择性氧化脱除甲醇重整氢源中CO——副反应对CO脱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帅林 袁中山 王树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7-640,共4页
Due to coexisting of H2, CO2 and H2O with CO in hydrogen-rich gas produced from methanol reforming,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is companied with the side reactions of H2 oxidation, as well as CO or CO2 methanation and... Due to coexisting of H2, CO2 and H2O with CO in hydrogen-rich gas produced from methanol reforming,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is companied with the side reactions of H2 oxidation, as well as CO or CO2 methanation and revers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RWG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above side reactions on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over a 0.5% Pt/Al2O3 monolithic cataly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50% H2 is added into the reactants, the highest CO conversion is only 98.3% at 180℃ when the feed molar ratio of O2 to CO is 1, and the corresponding outlet CO concentration is 180×10 -6 . Adding 50% H2 into the reactants accelerate CO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 the catalyst active reaction temperature window shifts down about 40℃ . CO produced from RWGS is 80×10 -6 at 200℃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 of RWGS on selective CO oxidation becomes obvious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200℃. On the other side, CO or CO2 methanation does not take place even at 300℃ under current conditions and has little effects on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氧化 反应 H2氧化 甲烷化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Cu/β-Mo_(2)C催化剂及其RWGS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译文 戴咏川 +3 位作者 么志伟 丁巍 刘芷君 宋官龙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28,共6页
在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Cu氧化物催化剂在高温下极易发生失活,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分散和稳定Cu颗粒的作用。以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了Cu负载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3%的... 在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Cu氧化物催化剂在高温下极易发生失活,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分散和稳定Cu颗粒的作用。以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了Cu负载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3%的Cu/β-Mo_(2)C催化剂,采用XRD、H_(2)-TPR、SEM和HRT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的加入直接使β-Mo_(2)C的特征衍射峰变弱,说明金属与载体发生了强相互作用。低负载量的Cu在β-Mo_(2)C载体上以5 nm大小的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具有更多的活性中心。其中1%Cu/β-Mo_(2)C催化剂在600℃下的CO_(2)转化率和CO选择性分别为51.00%和100%;表观活化能为24.69 kJ/mol,低于3%Cu/β-Mo_(2)C,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研究证实1%Cu/β-Mo_(2)C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是RWGS潜在的高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碳化法 碳化钼 Cu纳米粒子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红外光谱的NiAu双金属催化剂合金化过程研究
7
作者 张丽 朱杰 +5 位作者 张晓奔 刘伟 刘怡 王明瑞 张光辉 郭新闻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2,共7页
理解双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反应中的结构演变对于理解催化活性相及活性中心至关重要,尤其是合金化和相分离等过程。NiAu双金属催化剂在多相催化中应用广泛,但其合金化规律目前尚不明确。合成了不同NiAu原子比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利用... 理解双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反应中的结构演变对于理解催化活性相及活性中心至关重要,尤其是合金化和相分离等过程。NiAu双金属催化剂在多相催化中应用广泛,但其合金化规律目前尚不明确。合成了不同NiAu原子比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利用原位红外光谱(IR)探究了NiAu原子比和操作条件对NiAu合金化过程的影响。结合表征结果及其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NiAu原子比在4~16时,增大NiAu原子比、提高还原温度可以促进表面NiAu合金的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产物CO可以降低合金化温度,有效促进NiAu合金化过程。提供了NiAu合金化过程的原位红外证据,讨论了其中的热力学函数变,可为设计开发高效双金属催化剂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u双金属催化剂 结构演变 NiAu合金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原位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Ir单原子和团簇的α-MoC催化剂用于高效催化CO_(2)加氢制CO 被引量:1
8
作者 卢俊文 张书南 +5 位作者 周浩志 黄超杰 夏林 刘晓放 罗虎 王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140,共10页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好的RWGS反应性能。特别是在500℃、0.1 MPa、300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0.5%Ir/M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高达48.4%,接近CO_(2)平衡转化率(49.9%),同时,CO选择性和CO时空收率分别高达94.0%和423.1μmol·g^(-1)·s^(-1),且在100 h之内反应性能几乎没有衰减,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此催化性能也超过了大多数文献报道。系列结构表征表明,Ir物种均匀地分散在α-Mo C载体上,其电子较利于转移至α-Mo C而形成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催化稳定性;同时,当Ir负载量高于0.2%(质量分数)时,Ir团簇(Irn)和Ir单原子(Ir1)同时存在,与α-MoC形成了Irn-Ir1-C-Mo协同位点。其中,0.5%Ir/Mo C催化剂拥有较小尺寸的Irn和较多的Ir1,显著地促进了CO_(2)和H2的吸附和活化,并促进了甲酸盐中间体的生成和解离,从而获得了优异的RWGS性能。这项工作为设计和制备高效稳定的CO_(2)利用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协同效应 碳化钼 铱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