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
32
1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1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二)——基于人工地震的检验
被引量:
22
2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09-4027,共19页
人工地震的激发时间和震源位置是已知的,因此,用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检验地震定位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检验逆时成像技术的实用性,我们收集了10次人工地震的观测资料,5次气枪和5次化学爆破.气枪记录台网的孔径20km左右,而化学爆...
人工地震的激发时间和震源位置是已知的,因此,用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检验地震定位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检验逆时成像技术的实用性,我们收集了10次人工地震的观测资料,5次气枪和5次化学爆破.气枪记录台网的孔径20km左右,而化学爆破记录台网的孔径200km左右.首先,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从已有速度模型中筛选出两种较好的模型,然后,利用筛选出的两种模型分别对10次事件定位,并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以及测定值的不确定性分析挑选出最佳模型,与此同时确定出最佳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现有最佳速度模型情况下,气枪与化学爆炸的震中偏差均在500m左右;气枪震源深度的偏差在100m左右,而化学爆破震源深度的偏差在200m左右;化学爆破的激发时间的偏差在0.06s左右,而气枪的激发时间的偏差较大,约在0.4s左右,这可能是由于局部水域的较低波速所致.由此可见,利用逆时成像技术能够在合理的准度和精度水平上确定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甚至包括震源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时成像技术
人工地震
定位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
32
1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严川
李春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业务费(DQJB11C12和DQJB12C01)资助
文摘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Keywords
Earthquake location, Earthquake hypocentroid, Time-reversal imaging technique,Beam-forming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二)——基于人工地震的检验
被引量:
22
2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李春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09-4027,共19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业务费(DQJB12C01和DQJB11C12)资助
文摘
人工地震的激发时间和震源位置是已知的,因此,用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检验地震定位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检验逆时成像技术的实用性,我们收集了10次人工地震的观测资料,5次气枪和5次化学爆破.气枪记录台网的孔径20km左右,而化学爆破记录台网的孔径200km左右.首先,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从已有速度模型中筛选出两种较好的模型,然后,利用筛选出的两种模型分别对10次事件定位,并通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以及测定值的不确定性分析挑选出最佳模型,与此同时确定出最佳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现有最佳速度模型情况下,气枪与化学爆炸的震中偏差均在500m左右;气枪震源深度的偏差在100m左右,而化学爆破震源深度的偏差在200m左右;化学爆破的激发时间的偏差在0.06s左右,而气枪的激发时间的偏差较大,约在0.4s左右,这可能是由于局部水域的较低波速所致.由此可见,利用逆时成像技术能够在合理的准度和精度水平上确定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甚至包括震源深度.
关键词
逆时成像技术
人工地震
定位检验
Keywords
Time-reversal imaging technique,People made earthquakes, Location examina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许力生
杜海林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二)——基于人工地震的检验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