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阻抗测量的多逆变器系统稳定性校验方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杨 帅智康 +1 位作者 方俊彬 吴向阳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5-101,共7页
随着接入电网的电力电子逆变器的增多,逆变器与电网交互导致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逆变器在接入电网之前有必要进行稳定性校验,以确保逆变器接入电网之后系统能安全稳定运行。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阻抗测量的多逆变器系统稳定性校... 随着接入电网的电力电子逆变器的增多,逆变器与电网交互导致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逆变器在接入电网之前有必要进行稳定性校验,以确保逆变器接入电网之后系统能安全稳定运行。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阻抗测量的多逆变器系统稳定性校验方法,用于多个逆变器接入电网前的稳定性校验。同时,还提出利用主动式阻抗灵敏度分析方法识别造成系统失稳的主导逆变器,为确定并网方案提供依据。应用案例研究表明所提方法适用于多逆变器系统稳定性校验分析,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逆变 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校验 逆变器系统 阻抗测量 阻抗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分布式多逆变器系统的混合孤岛检测法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振奥 杨子龙 +1 位作者 王一波 许洪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590-3597,3378,共8页
针对多台分布式逆变器系统进入孤岛运行状态时,逆变器难以完成孤岛检测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孤岛检测的三类现有方法的应用特性,分别指出三类现有方法在分布式逆变器群进入孤岛情况下应用的局限性;然后提出更适合分布式逆变器群应用的新型... 针对多台分布式逆变器系统进入孤岛运行状态时,逆变器难以完成孤岛检测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孤岛检测的三类现有方法的应用特性,分别指出三类现有方法在分布式逆变器群进入孤岛情况下应用的局限性;然后提出更适合分布式逆变器群应用的新型混合孤岛检测方法,综合了主动法和远程法的优点,减小了检测盲区,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了单台逆变器和多台逆变器孤岛检测的不同,并且展示了新型混合孤岛检测方法在缩短检测时间和提高电能质量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系统 孤岛检测 检测时间 电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及其暂态电流注入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继磊 张兴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0-400,I0045,I0046,共13页
在电网故障期间,逆变器之间以及逆变器与电网之间的交互作用易引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暂态稳定性问题。此外,以往的逆变器暂态稳定性分析结果与改进策略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单逆变器并网系统,可能并不适用于多逆变器并联系统。针对这一问题,... 在电网故障期间,逆变器之间以及逆变器与电网之间的交互作用易引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暂态稳定性问题。此外,以往的逆变器暂态稳定性分析结果与改进策略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单逆变器并网系统,可能并不适用于多逆变器并联系统。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了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暂态同步模型,指出多机交互作用会改变系统平衡点存在性和暂态特征参数。然后,在不同电网故障初始状态和逆变器输出特性下,采用等面积准则和相平面图分析了多机交互作用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实现电网故障前后平衡点近似恒定的暂态电流注入策略,以确保各逆变器暂态稳定运行,为电网故障期间暂态电流的设置提供参考。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和实验平台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暂态同步模型能够准确反映系统暂态响应特性,所提策略能够最大化系统暂态稳定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暂态稳定性 多机交互作用 暂态电流注入策略 电网故障 平衡点存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协同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电压幅值补偿策略
4
作者 孙纪伟 刘淇 +3 位作者 张犁 张勇 卢盈 邢岩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8,共9页
受下垂方程及等效阻抗影响,采用传统下垂控制作为逆变器并联策略将导致输出电压幅值出现稳态误差,无法适用于对电压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故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协同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电压幅值补偿策略。采用鲁棒下垂控... 受下垂方程及等效阻抗影响,采用传统下垂控制作为逆变器并联策略将导致输出电压幅值出现稳态误差,无法适用于对电压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故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协同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电压幅值补偿策略。采用鲁棒下垂控制替代传统阻性下垂作为一次控制,将幅值误差限制在5%内,保证系统在应对不同工况时均具备一定的电压调节能力。在定量分析一次控制误差的基础上,借助低带宽通信进行电压二次调节,将电压幅值微调至基准值附近,提高补偿精度。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下垂控制 电压偏差 分层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ADRC的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谐振抑制策略
5
作者 冯艾 何志满 +3 位作者 张聪誉 龙运筹 韦清 江天炎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针对由电网阻抗间的耦合作用而引发的多逆变器谐振现象,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自抗扰和比例积分控制相结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多逆变器拓扑,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谐振产生的机理;其次,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 针对由电网阻抗间的耦合作用而引发的多逆变器谐振现象,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自抗扰和比例积分控制相结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多逆变器拓扑,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谐振产生的机理;其次,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对3阶系统做分阶处理,2阶系统采用2阶自抗扰,1阶系统采用比例积分控制,从而形成双闭环控制策略;再次,建立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函数,对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给予了证明;最后,搭建并联逆变器系统的数字仿真模型,同时进行PI、3阶自抗扰、改进线性自抗扰的仿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不仅具有优异的谐振抑制能力,而且可以使系统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谐振现象 线性自抗扰 比例积分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域下基于轮换计算的跟/构网逆变器混联系统暂态稳定性求解算法
6
作者 李锐博 颜湘武 +2 位作者 蔡光 裴建楠 贾焦心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80-2794,共15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逐步提高,逆变器并网系统呈现出大容量汇集、远距离集中外送的特性。跟/构网逆变器混联并网可以充分利用二者各自优势,确保新能源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及高效消纳。混联系统的有效暂态稳定评估对其运行具有重要的...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逐步提高,逆变器并网系统呈现出大容量汇集、远距离集中外送的特性。跟/构网逆变器混联并网可以充分利用二者各自优势,确保新能源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及高效消纳。混联系统的有效暂态稳定评估对其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混联系统阶数高、非线性强,难以使用已有解析方法进行暂态同步稳定评估。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建立了包含锁相环及虚拟同步机的跟/构网混联系统四阶非线性模型;然后,提出一种基于轮换计算的跟/构网逆变器混联系统暂态稳定性求解方法,其在功角域中进行能量计算及角速度求解,并映射回时间域,在各时刻下建立跟网控制和构网控制功角的对应关系,将大扰动下混联系统复杂交互运动形态分离,形成跟/构网系统的并行对称运动形态,实现了混联系统跟/构网系统相关变量的同步计算求解,其兼具能量法的动力学机理明晰、离散迭代法高计算精度的优势;最后,在仿真及实验中构建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构网逆变混联系统 暂态同步稳定性 四阶非线性系统 功角域 时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长距离输电缆特性的逆变器并网系统谐波不稳定分析及抑制 被引量:4
7
作者 解润生 张国荣 解宝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长距离输电缆(LTC)与并网逆变器交互作用易引发系统谐波不稳定的风险,且忽略线路频变特性可能会导致稳定性误判。文中计及输电线路的分布参数特性和频变特性,研究如何评估这类逆变器并网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基于矢量匹配法对含LTC的交... 长距离输电缆(LTC)与并网逆变器交互作用易引发系统谐波不稳定的风险,且忽略线路频变特性可能会导致稳定性误判。文中计及输电线路的分布参数特性和频变特性,研究如何评估这类逆变器并网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基于矢量匹配法对含LTC的交流系统进行等值,同时考虑逆变器的内外环控制、锁相环、控制延时等环节,建立dq旋转坐标系下逆变器并网系统高频状态空间模型;其次,采用参与因子分析方法辨识出导致谐波不稳定的关键影响环节,并基于根轨迹方法分析了LTC频变特性、延迟时间、控制器参数、电缆长度和电网阻抗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再次,提出了基于参数灵敏度分析和矩阵相似变换的系统稳定性改善方法,并对改进后系统的谐波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RT-LAB构建硬件在环实验平台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网系统 长距离输电缆 谐波不稳定 状态空间模型 根轨迹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构逆变器并联系统改进Gershgorin圆稳定性判据及其多维谐振特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林鸿彬 葛平娟 +2 位作者 徐海亮 吴瀚 张伟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65-2280,共16页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逐步呈现出异构逆变器并联系统特征,即以跟网型与构网型两类逆变器共存的形式呈现。为了全面准确地分析异构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充分计及逆变器间、逆变器与电网间的交互影响,该文建立多逆变器...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逐步呈现出异构逆变器并联系统特征,即以跟网型与构网型两类逆变器共存的形式呈现。为了全面准确地分析异构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充分计及逆变器间、逆变器与电网间的交互影响,该文建立多逆变器的交互导纳矩阵模型。同时,提出一种基于Gershgorin圆定理的多机稳定性判据,通过引入距离向量函数简化分析过程。然后,基于改进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一种参数灵敏度计算方法,并量化分析了系统关键作用因子对异构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时域仿真算例与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判据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逆变 跟网型逆变 异构逆变并联系统 Gershgorin圆定理 参数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孤岛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卓 程红 +3 位作者 曹笃峰 杨子龙 王一波 韩超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针对孤岛检测方法应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可能失效的问题,文章对孤岛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讨了滑模频率漂移法和无功扰动法相互影响的机理,指出了被动法、双向无功扰动法、阻抗测量法应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 针对孤岛检测方法应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可能失效的问题,文章对孤岛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讨了滑模频率漂移法和无功扰动法相互影响的机理,指出了被动法、双向无功扰动法、阻抗测量法应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提出了Sandia频移法、滑模频率漂移法的有关参数设计方法,最后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选孤岛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系统 孤岛检测 影响机理 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变器并联系统开关环流的建模和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皓 林钊 +1 位作者 张宁 董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823-5831,共9页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往往会存在环流,包括直流环流、工频环流以及开关频率环流。目前提出的环流分析和环流抑制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针对直流、工频及其谐波环流的。而对于开关频率环流,并没有定量地分析开关环流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往往会存在环流,包括直流环流、工频环流以及开关频率环流。目前提出的环流分析和环流抑制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针对直流、工频及其谐波环流的。而对于开关频率环流,并没有定量地分析开关环流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开关器件的开通和关断过程,该文提出了一种由于器件开关状态不同步而产生的开关频率环流的数学模型。另外,该文还详细研究和分析了开关环流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能够较好地抑制开关环流的电路参数设计原则。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所提出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电路参数设计原则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频率环流 三相逆变并联系统 电路参数 设计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灵敏度理论的逆变器并网系统谐振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武健 刘子栋 +3 位作者 王超 赵家琦 尤燕飞 徐殿国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29,共12页
针对逆变器并网系统的串、并联谐振分析,采用灵敏度分析理论,得到特定次谐波谐振的元件参与度、谐振回路构成情况等信息。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求解网络矩阵特征值对系统元件的偏导值,分别给出了系统各元件在谐振频率下的串、并谐振... 针对逆变器并网系统的串、并联谐振分析,采用灵敏度分析理论,得到特定次谐波谐振的元件参与度、谐振回路构成情况等信息。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求解网络矩阵特征值对系统元件的偏导值,分别给出了系统各元件在谐振频率下的串、并谐振归一化灵敏度求解公式,得到系统元件对特定次频率谐振的参与度。建立了四节点并网测试系统,对各元件进行灵敏度分析,得了到各元件谐振参与度。同时灵敏度分析结果说明,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在同一谐振频率下参与元件不完全相同。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灵敏度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网系统 灵敏度分析 谐振特性 元件参与度 谐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皓 林钊 林燎源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6-227,共12页
传统方法实现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分配比例系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不能很好地实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智能化。因此从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的性能要求出发,将多智能体技术引入到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首先,基于dq0坐标系下三相逆变... 传统方法实现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分配比例系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不能很好地实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智能化。因此从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的性能要求出发,将多智能体技术引入到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首先,基于dq0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输出阻抗的分析,对系统功率加权平均的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接着,根据多智能体系统的主要特征,分析将多智能体技术应用于分布式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原因和优势。然后,对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验表明多智能体技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分配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 三相逆变并联系统 dq0坐标系 功率灵活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网逆变器并联系统的鲁棒控制与环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方红伟 陶月 +1 位作者 肖朝霞 贺叶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48-258,共11页
对应用于并网逆变器并联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在分析并联系统的电路结构和环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简单的单桥臂控制方法。采用基于H∞控制的结构奇异值μ综合方法,抑制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并网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得... 对应用于并网逆变器并联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在分析并联系统的电路结构和环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简单的单桥臂控制方法。采用基于H∞控制的结构奇异值μ综合方法,抑制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并网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得到提高,实现并网电流的准确控制和环流的抑制。同时,给出系统稳定运行的不确定性范围,所设计的控制器在给定范围内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并网 鲁棒控制 Μ综合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瞬时值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晓东 李武华 +1 位作者 吴建德 何湘宁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3-158,共6页
对采用最大电流控制法、平均电流控制法、3C电流控制法和加权电流控制法等电流瞬时值均流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进行统一建模,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小信号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很方便地分析系统在电路参数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的均流环稳定性问... 对采用最大电流控制法、平均电流控制法、3C电流控制法和加权电流控制法等电流瞬时值均流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进行统一建模,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小信号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很方便地分析系统在电路参数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的均流环稳定性问题.对多台并联系统的阻抗匹配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讨论了均流环控制参数和并联逆变器台数对并联系统均流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两台220 V输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为1 kW的逆变器并联系统进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电流瞬时值均流控制 小信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监测及孤岛保护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家祥 赖炜敏 +1 位作者 郑照红 易春阳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4,共6页
针对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在监测时出现的信道冲突和传统孤岛检测法产生稀释效应、并网谐波率高的问题,该文利用电力载波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监测及混合式孤岛检测法。该方法设计逆变器节点、集中器的硬件结构和通信协议... 针对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在监测时出现的信道冲突和传统孤岛检测法产生稀释效应、并网谐波率高的问题,该文利用电力载波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监测及混合式孤岛检测法。该方法设计逆变器节点、集中器的硬件结构和通信协议,并综合远程法和自适应Sandia频率偏移(SFS)法的优点提出混合式孤岛检测。实验和仿真证明:该方法能解决多逆变器并网系统使用电力载波通信时信道冲突和数据包丢失的问题,而且能消除稀释效应的影响,缩短孤岛检测时间、降低并网谐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载波 逆变并网系统 混合式孤岛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逆变器触发系统逻辑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建业 傅占稳 李志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51-57,共7页
从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出发,分别分析了异步电动机在正转和反转过程中磁链开关状态值与逆变器开关状态值间的逻辑关系及对应关系,并找到了正、反转切换时上述二方面存在的区别和联系。通过P/N控制器和转矩调节器实现对逆变器触发系统... 从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出发,分别分析了异步电动机在正转和反转过程中磁链开关状态值与逆变器开关状态值间的逻辑关系及对应关系,并找到了正、反转切换时上述二方面存在的区别和联系。通过P/N控制器和转矩调节器实现对逆变器触发系统的正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频调速 调节 触发电路 直接转矩控制 逆变触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下基于高带宽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系统鲁棒性提升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天治 张惠丽 +3 位作者 沈姝衡 章益凡 刘昊 吴皓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583-5595,共13页
数字控制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固有控制延时会影响原有谐振阻尼方案的控制特性,从而降低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下的鲁棒性。该文首先基于不同参数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在弱电网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矩阵,并推出确保系统进网电流稳定性以及各模块... 数字控制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固有控制延时会影响原有谐振阻尼方案的控制特性,从而降低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下的鲁棒性。该文首先基于不同参数建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在弱电网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矩阵,并推出确保系统进网电流稳定性以及各模块交互电流稳定性的3条判据。进一步地,基于频域阻抗法分析数字控制延时在模块采用不同开关频率的情况下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进而发现在系统中引入高带宽逆变器对于抑制低频谐振的有效性。分析高带宽逆变器模块与低频模块之间的交互稳定性,据此选取高带宽并网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最后,搭建一台基于新型宽禁带器件GaN的高带宽并网逆变器原理样机,并将其并入低频模块并网系统中去,通过实验验证所提高带宽并网逆变器有助于提高弱电网下系统的鲁棒性,为提高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并网逆变并联系统 鲁棒性 高带宽 G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S320F28335的逆变器重复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生龙 何顺华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39,共6页
针对工业中重复控制在逆变器系统应用困难的问题,本文详细研究了逆变器重复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和重复控制器的软件实现。根据逆变器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要求,设计了补偿环节的陷波器、低通滤波器和超前补偿,设计了基于TMS320F28335的逆变... 针对工业中重复控制在逆变器系统应用困难的问题,本文详细研究了逆变器重复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和重复控制器的软件实现。根据逆变器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要求,设计了补偿环节的陷波器、低通滤波器和超前补偿,设计了基于TMS320F28335的逆变器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并详细地阐述了重复控制器各个环节的软件实现。所搭建的逆变器实物平台验证了本系统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320F28335 重复控制 逆变控制 超前补偿 低通滤波 逆变器系统 陷波 稳态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降阶混合控制算法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谐振抑制策略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峰 林祥群 +3 位作者 邓长虹 郑传良 杨威 曾麟钧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针对LCL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3类谐振问题,提出了一种降阶新型混合控制算法的谐振抑制策略。该谐振抑制策略基于逆变器分层控制结构,将电流预测模型控制与二自由度控制原理相融合。其中,电流内环控制层采用电流预测模型控制消除其PI控... 针对LCL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3类谐振问题,提出了一种降阶新型混合控制算法的谐振抑制策略。该谐振抑制策略基于逆变器分层控制结构,将电流预测模型控制与二自由度控制原理相融合。其中,电流内环控制层采用电流预测模型控制消除其PI控制器及PWM调节器,实现电流内环传递函数单位化;电压外环控制层利用二自由度控制原理,构建被控对象逆模型,实现电压外环传递函数单位化。控制层内、外环的传递函数单位化使谐振传递函数分子、分母间最高阶差降低,从而使得谐振传递函数的伯德图中无谐振尖峰。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面对不同的谐波源,所提策略均能够保证并网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小于4%,可有效抑制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谐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并联系统 谐振 电流预测模型控制 降阶 二自由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带宽数字控制LCL型并网逆变器及其提高并网系统鲁棒性的谐振抑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沈姝衡 方天治 章益凡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548-5561,共14页
数字控制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固有控制延时会影响原有谐振阻尼方案的控制特性,从而降低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下的鲁棒性。该文首先基于不同参数建立多机并联系统在弱电网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矩阵,并推出了确保系统进网电流稳定性以及各模块交... 数字控制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固有控制延时会影响原有谐振阻尼方案的控制特性,从而降低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下的鲁棒性。该文首先基于不同参数建立多机并联系统在弱电网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矩阵,并推出了确保系统进网电流稳定性以及各模块交互电流稳定性的三条判据。进一步地,基于频域阻抗法分析数字控制延时在模块采用不同开关频率的情况下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进而发现在系统中引入高带宽逆变器对于抑制低频谐振的有效性。然后,分析了高频模块与低频模块之间的交互稳定性,据此选取高带宽并网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一台基于新型宽禁带器件GaN的高带宽并网逆变器原理样机,并将其并入低频模块并网系统中,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高带宽并网逆变器有助于提高弱电网下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为提高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并网逆变并联系统 鲁棒性 高带宽 G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