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杨晓平
吴果
+2 位作者
陈立春
李传友
陈晓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28-2538,共11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MBT)和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主边界断裂和主前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依据.野外调查未发现尼泊尔M_W7.8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主要断裂上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构造特征为薄皮构造,表现为浅部陡倾断坡-深部缓倾断坪(7°左右)-深部断坡(11°左右)的构造样式.深部断坡-断坪又称为主喜马拉雅断裂(MHT),其中的深部断坡是尼泊尔地震主震(M_W7.8)和最大余震(MW7.3)的发震构造.余震大致沿北西向的高喜马拉雅山前缘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低喜马拉雅山区内.剖面上,余震大致分布在主喜马拉雅断裂的上盘推覆体内,推测尼泊尔M_W7.8地震时深部断坡发生错动,其地震位移沿深部断坡-断坪向南传播引起上盘的褶皱带缩短变形,进而触发低喜马拉雅和次喜马拉雅褶皱带内产生次级破裂从而产生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逆冲构造系统
断坡-断坪
主喜马拉雅断裂
发震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
46
2
作者
李勇
P.A.ALLEN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DENSMORE
M.A.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01-1109,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造层序,其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序为楔状构造层序,其余为板状构造层序。研究结果表明楔状构造层序为逆冲构造负载的产物,板状构造层序为走滑剥蚀卸载的产物。本次以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开展了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以晚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板状前陆盆地开展了与走滑剥蚀卸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并计算了龙门山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克拉通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在早期较快(如晚三叠世最大推进速率达15mm/a),晚期较慢(如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最大推进速率仅为6.7mm/a)。进而推测龙门山幕式逆冲作用的构造驱动力来自于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的基麦里大陆加积碰撞和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楔状构造层序是羌塘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侏罗世楔状构造层序是拉萨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白垩世—古近纪楔状构造层序是科希斯坦板块、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
构造
层序
板状
构造
层序
逆
冲构造
负载
系统
走滑剥蚀卸载
系统
弹性挠曲模拟
大陆碰撞作用
中新生代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杨晓平
吴果
陈立春
李传友
陈晓莉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活动火山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28-2538,共11页
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北山旧井地区活动断裂的形成及其地震危险性评价"(41572195)
援尼泊尔成套项目地震地质灾害评估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大地震活动背景研究专题(2012BAK15B01-02)共同资助
文摘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特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通过收集地震区的活动构造研究资料、卫星影像解释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尼泊尔M_W7.8地震区地表分布三条主要的逆冲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MBT)和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主边界断裂和主前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依据.野外调查未发现尼泊尔M_W7.8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主要断裂上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构造特征为薄皮构造,表现为浅部陡倾断坡-深部缓倾断坪(7°左右)-深部断坡(11°左右)的构造样式.深部断坡-断坪又称为主喜马拉雅断裂(MHT),其中的深部断坡是尼泊尔地震主震(M_W7.8)和最大余震(MW7.3)的发震构造.余震大致沿北西向的高喜马拉雅山前缘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低喜马拉雅山区内.剖面上,余震大致分布在主喜马拉雅断裂的上盘推覆体内,推测尼泊尔M_W7.8地震时深部断坡发生错动,其地震位移沿深部断坡-断坪向南传播引起上盘的褶皱带缩短变形,进而触发低喜马拉雅和次喜马拉雅褶皱带内产生次级破裂从而产生余震.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逆冲构造系统
断坡-断坪
主喜马拉雅断裂
发震
构造
Keywords
Mw7.8 Nepal earthquake
Thrust systeml Ramp-flat
Main Himalaya Thrust
Seismogenic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
46
2
作者
李勇
P.A.ALLEN
周荣军
A.L.DENSMORE
M.A.ELLIS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Institute of Geology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01-110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803013
40372084)
+1 种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616004)
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08)资助的成果
文摘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造层序,其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序为楔状构造层序,其余为板状构造层序。研究结果表明楔状构造层序为逆冲构造负载的产物,板状构造层序为走滑剥蚀卸载的产物。本次以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开展了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以晚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板状前陆盆地开展了与走滑剥蚀卸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并计算了龙门山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克拉通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在早期较快(如晚三叠世最大推进速率达15mm/a),晚期较慢(如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最大推进速率仅为6.7mm/a)。进而推测龙门山幕式逆冲作用的构造驱动力来自于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的基麦里大陆加积碰撞和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楔状构造层序是羌塘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侏罗世楔状构造层序是拉萨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白垩世—古近纪楔状构造层序是科希斯坦板块、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
关键词
楔状
构造
层序
板状
构造
层序
逆
冲构造
负载
系统
走滑剥蚀卸载
系统
弹性挠曲模拟
大陆碰撞作用
中新生代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Keywords
wedge-shaped tectonic sequence
tabular-shaped tectonic sequence
thrusting-tectonic loads
strike slipping-erosional unloading
flexural deflection
continents collision
Mesozoic
Cenozoic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eastern margin Tibetan Plateau
分类号
P542.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
杨晓平
吴果
陈立春
李传友
陈晓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李勇
P.A.ALLEN
周荣军
A.L.DENSMORE
M.A.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4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