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地块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1 位作者 胡道功 刘琦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80,T005,共8页
拉萨地块北部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NLT),由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和底部滑脱构造带所构成。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总体呈WNW向展布,由20多条向北倾斜的逆掩断层、宽阔的韧性剪切带、4条蛇绿岩片带与大量不同类型的... 拉萨地块北部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NLT),由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和底部滑脱构造带所构成。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总体呈WNW向展布,由20多条向北倾斜的逆掩断层、宽阔的韧性剪切带、4条蛇绿岩片带与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所组成。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位于班公—怒江缝合带中段,由3条WNW向一近EW向逆冲断裂带、宽阔的蛇绿混杂岩岩片与已发生褶皱的古近纪盆地所组成。底部为中上地壳滑脱带,对应于15~30km深处的高导层,主要由蛇绿岩和构造岩组成。NLT推覆距离达120~150km,主要形成时代为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掩断层 蛇绿混杂岩 深部滑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2
作者 曹代勇 徐浩 +3 位作者 刘亢 魏迎春 占文锋 王信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0-427,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及区域构造控制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煤田勘查资料,恢复了本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沉降抬升史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印支期:研究区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燕山期: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喜马拉雅山期:北部受北西西-南东东向拉张应力,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构造的演化的关系,强调北段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的向东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田构造 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被引量:168
3
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11 位作者 李政 王召林 杨志明 杨竹森 刘英超 田世洪 何龙清 陈开旭 王富春 赵呈祥 薛万文 鲁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44,共22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u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是成矿流体垂向运移和向上排泄的主要途径,浅部各类样式的逆冲构造是流体汇聚的主要场所。成矿物质以盆地沉积岩贡献为主,部分可能来自幔源岩石。矿床金属组合可能与成矿流体迁移一汇聚过程中流经岩石的性质有关:矿区发育灰岩建造时,出现zn_Pb(rZn多于Pb)矿化;若发育碎屑岩建造,尤其是红层,则出现Cu-Ag(-Pb)矿化。因此,笔者将这种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新类型矿床称之为造山型Pb-Zn-Ag-Cu矿床,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伴随着印度一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生代构造岩片向盆地中央推覆并置,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流体从造山带沿拆离滑脱带长距离向前陆盆地方向运移,运移过程中淋滤围岩的金属物质,通过主逆冲断裂垂向沟通,进入浅部各式逆冲构造部位从而形成不同样式的矿床。经综合分析,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贱金属矿床的勘查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Pb-Zn-Ag-Cu矿床 成矿特征 构造控矿模型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0
4
作者 庞崇友 张亚东 +1 位作者 王静 武铁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区域性滑脱层为界,将该区划分为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下部的原地系统。前者断裂、褶皱发育,由6个逆冲席组成,横向分带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后者构造变形较弱,总体为西倾单斜,局部地区发育完整背斜圈闭。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勘探目的层众多,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勘探前景较好;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目的层已裸露,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较差,勘探潜力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模式 滑脱层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原地系统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志超 胡瑞忠 毕献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61-562,共2页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蕴藏有丰富的铜、银、铅、锌、锶、钴等矿产资源,尤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闻名于国内外。近几年,在该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前景可观的银铜钴矿床,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就是其中之一,初步估算其银储量为4599吨。
关键词 白秧坪 矿集区 银多金属 兰坪盆地 铜钴矿床 中新生代盆地 硫同位素组成 超大型铅锌矿床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金顶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故事
6
作者 陈宣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甘肃榆木山前的油气显示。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右行走滑断裂及走滑双重构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浅层构造解释,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存在,榆木山构成孤立飞来峰。构造... 甘肃榆木山前的油气显示。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右行走滑断裂及走滑双重构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浅层构造解释,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存在,榆木山构成孤立飞来峰。构造关系分析认为与飞来峰形成有关的主期逆冲推覆的时限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了在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存在一期强烈的晚中生代构造挤压事件。榆木山飞来峰之下发现早白垩世盆地油气显示,扩展了该地区油气前景。这项由陈宣华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度优秀科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早白垩世早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 封面 野外地质调查 走滑双重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 油气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