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检测Hg^(2+)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云霞 马莉萍 +1 位作者 马生龙 聂莹莹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5,共5页
针对汞离子(Hg^(2+))作为一种毒性强且污染较为普遍的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设计了Hg^(2+)特异识别探针T_(28)-FAM,T_(28)-FAM可与Hg^(2+)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T-Hg^(2+)-T配位结构,以T_(28)-FAM为荧光信号源,氧化石墨烯(... 针对汞离子(Hg^(2+))作为一种毒性强且污染较为普遍的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设计了Hg^(2+)特异识别探针T_(28)-FAM,T_(28)-FAM可与Hg^(2+)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T-Hg^(2+)-T配位结构,以T_(28)-FAM为荧光信号源,氧化石墨烯(GO)为猝灭剂,构建基于T_(28)-FAM/GO的适配体荧光传感器,实现对Hg^(2+)浓度的高灵敏定量检测。该传感器检测Hg^(2+)的线性范围为100~600 nmol/L,相关系数R^(2)为0.996 12,检出限为0.458 nmol/L。9种干扰离子(Co^(2+),Cu^(2+),Cl^(-),Mg^(2+),Ca^(2+),Ag^(+),Fe^(2+),Pb^(2+),NO_(3)^(-))的存在不影响该方法检测Hg^(2+),表明该方法对Hg^(2+)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在自来水样Hg^(2+)加标检测实验中,平均回收率为95.77%,有望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汞离子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D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葡萄糖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艳 王悦 +4 位作者 张帅 赵宁 辛嘉英 孙立瑞 关桦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9-186,共8页
以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为主体,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为配体构建FAD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利用AuNPs颗粒较强的吸附能力,将Mb包裹于纳米颗粒上,形成稳定的Mb-... 以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为主体,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为配体构建FAD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利用AuNPs颗粒较强的吸附能力,将Mb包裹于纳米颗粒上,形成稳定的Mb-AuNPs结构体。采用滴涂法将Mb-AuNPs结构体修饰于裸金电极表面,借助Mb结构中的—COOH与FAD牢固结合,将FAD引入Mb-AuNPs结构体上,提高对葡萄糖的识别能力,从而构建具备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新型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及时间-电流曲线法探讨其应用于葡萄糖检测的可行性。在温度25℃、pH 7.2时,葡萄糖浓度为10~200μmol/L,与该生物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791,检出限为4.22×10^(-8) mol/L(R_(SN)=3)。该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价格低廉、易于操作、可快速检测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氧化酶模拟酶 甲烷氧化菌素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葡萄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适配体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信号增强检测腺苷(英文)
3
作者 林凡波 邓建辉 +2 位作者 范晓玉 张友玉 姚守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60,共6页
研制了一种简单的磁性适配体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信号增强检测腺苷.同另一条荧光标记的DNA(FAM-sDNA)部分互补的腺苷适配体首先被固定在金包磁纳米颗粒上,当加入腺苷时,由于腺苷与其适配体的亲和力大于双链互补力,FAM-sDNA从传感器... 研制了一种简单的磁性适配体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信号增强检测腺苷.同另一条荧光标记的DNA(FAM-sDNA)部分互补的腺苷适配体首先被固定在金包磁纳米颗粒上,当加入腺苷时,由于腺苷与其适配体的亲和力大于双链互补力,FAM-sDNA从传感器上解离,磁性分离之后,再将增敏剂乙醇加入溶液中,当腺苷浓度在8.7×10-5~3.4×10-3 mol·L-1范围内,荧光信号与腺苷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7.0×10-6 mol·L-1.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小分子检测和疾病诊断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荧光信号放大 磁性配体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谭红霞 马良 +3 位作者 郭婷 陈露 刘微 谢盛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具有流产和雌激素作用、致畸、致癌性以及神经毒性等,其污染严重影响动物源和植物源性食品及原料的安全。高灵敏、强特异性的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具有流产和雌激素作用、致畸、致癌性以及神经毒性等,其污染严重影响动物源和植物源性食品及原料的安全。高灵敏、强特异性的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有效检测手段。结合近4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各种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特性,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荧光生物传感器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细胞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