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磁性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酶的比色适配体传感器一步法检测鱼肉中组胺
1
作者 裘奕星 刘鑫 +2 位作者 宋羽梵 丁玉庭 徐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8-327,共10页
本研究以Fe3O4为核材,采用原位生长铁基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制备磁性MOF颗粒,然后将Pt纳米颗粒掺杂在其表面制备磁性纳米酶,并将组胺适配体H1修饰到纳米酶表面得到比色探针。利用该探针与不同浓度组胺结合后,适... 本研究以Fe3O4为核材,采用原位生长铁基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制备磁性MOF颗粒,然后将Pt纳米颗粒掺杂在其表面制备磁性纳米酶,并将组胺适配体H1修饰到纳米酶表面得到比色探针。利用该探针与不同浓度组胺结合后,适配体构象变化所导致的纳米酶催化H_(2)O_(2)介导3,3,5,5-四甲基联苯胺氧化的显色反应差异,实现鱼肉中组胺的一步法比色传感检测。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组胺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70 μmol/L,检测限为0.943 μmol/L,鲭鱼样本的加标回收率为90.7%~100.5%。该方法线性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鱼肉等复杂食品样品中组胺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金属有机框架 纳米酶 组胺 适配体传感器 比色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抗式无标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氯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2
作者 付呈祥 段晓鸽 +6 位作者 史鑫锐 赵志 贺兆源 裘杰珂 罗雅祥 蒙淑玲 陈海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0-1425,共6页
通过Au-S键将无标记巯基修饰的氯霉素(CAP)特异性适配体(Apt)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开发了一种可快速、高效、灵敏和特异检测CAP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所制备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以牛奶为基质... 通过Au-S键将无标记巯基修饰的氯霉素(CAP)特异性适配体(Apt)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开发了一种可快速、高效、灵敏和特异检测CAP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所制备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以牛奶为基质进行加标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CAP的EIS响应在1~1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95 ng/mL;其对氟苯尼考(FFC)、磺胺嘧啶(SDZ)和庆大霉素(GEN)的响应值显著低于CAP,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此外,该传感器在14 d后对CAP的EIS响应值仍为初始信号的90.06%;同条件下制备5根电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表现出良好的再现性和稳定性。牛奶基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5.8%~111%,RSD不大于5.6%。该方法适用于氯霉素的灵敏检测,可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 氯霉素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交流阻抗法 牛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Ps/MoS_(2)-COOH-MWCNTs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A
3
作者 周智凌 李朋朋 李爱学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类重要的真菌毒素,对其进行灵敏、高效的检测非常重要。制备了OTA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并通过金纳米粒子(AuNPs)以及二硫化钼(MoS_(2))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MoS_(2)-COOH-MWCNT)修饰电极,增强电极的检...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类重要的真菌毒素,对其进行灵敏、高效的检测非常重要。制备了OTA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并通过金纳米粒子(AuNPs)以及二硫化钼(MoS_(2))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MoS_(2)-COOH-MWCNT)修饰电极,增强电极的检测性能。在最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检测OTA的线性范围为1~300 nmol/L,检出限为13.3 pmol/L。利用该传感器检测玉米种子样品中的OTA含量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0.04%~106.36%。该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有望在检测OTA的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适配体传感器 赭曲霉毒素A 二硫化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花的双信号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红酒中真菌毒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祁兴普 董骐玮 +4 位作者 朱麟菲 邹婷婷 郑义 张婧怡 李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4,共7页
构建基于金纳米花(gold nanoflower,AuFL)和适配体的双信号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以AuFL为载体,将含OTA和ZEN适配体的单链DNA共价交联在AuFL表面,进一步将其与... 构建基于金纳米花(gold nanoflower,AuFL)和适配体的双信号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以AuFL为载体,将含OTA和ZEN适配体的单链DNA共价交联在AuFL表面,进一步将其与两种荧光染料(FAM和Cy3)标记的互补DNA杂交,制备DNA功能化纳米探针。荧光染料和AuFL之间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导致纳米探针自身无荧光。加入OTA和ZEN后,FAM和Cy3从探针表面脱落会扰乱FRET过程,导致两者荧光的恢复。优化条件下,该双信号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对OT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5~500 ng/mL,检出限为0.017 ng/mL。对ZEN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500ng/mL,检出限为0.033ng/mL。该双信号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并能够成功应用于红酒实际样中OTA和ZEN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信号 适配体传感器 荧光检测 赭曲霉毒素A 玉米赤霉烯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配体传感器在抗生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倩 常洋洋 +1 位作者 张强 刘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8-2615,共18页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污染以及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全球性严重问题,对其进行快速、灵敏、即时检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不能满足上述检测要求.近年来,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污染以及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全球性严重问题,对其进行快速、灵敏、即时检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不能满足上述检测要求.近年来,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检测.其中,以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生物传感方法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强、信号传导多样化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现有抗生素适配体体外筛选的最新进展,并综述了基于比色、光学、电化学等信号转换模式的适配体传感器,最后对其未来在小分子污染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检测 配体 体外筛选 适配体传感器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对石房蛤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6
作者 奚潇雨 刘英 +1 位作者 连志兰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荧光染料噻唑橙和核酸适配体45e-1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石房蛤毒素(STX)。方法将50 nmol/L 45e-1溶解在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2.5 mmol/L MgCl_(2)、5 mmol/L KCl,pH=7.5)中,... 目的建立基于荧光染料噻唑橙和核酸适配体45e-1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石房蛤毒素(STX)。方法将50 nmol/L 45e-1溶解在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2.5 mmol/L MgCl_(2)、5 mmol/L KCl,pH=7.5)中,在95℃水浴中加热10 min,冰水浴中冷却5 min。随后加入STX标准溶液,充分混匀,室温孵育10 min后。再加入噻唑橙溶液,添加缓冲液使反应体系体积为100μL,充分混合后室温孵育2 min。最后在496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当噻唑橙与45e-1的摩尔浓度比为5∶1、噻唑橙与45e-1的孵育时间为2 min、STX与45e-1的孵育时间为10 min、Mg^(2+)的浓度为2.5 mmol/L、K^(+)的浓度为5 mmol/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与STX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Y=3639.8X+2341.5[R^(2)=0.9725,X为STX浓度(nmol/L)的常用对数],检测限为0.67 nmol/L,对其他常见海洋毒素的交叉反应可以忽略。在海水中,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0.7%~108.7%,RSD为7.1%~10.9%。结论所建立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定量检测STX,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标记型 噻唑橙 石房蛤毒素 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纳米金复合纳米材料的阻抗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啶虫脒 被引量:2
7
作者 罗丽红 蒋翠文 +8 位作者 劳水兵 覃国新 闫飞燕 梁钟丹 韦宇宁 李慧玲 殷玮琰 周玉玲 牙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42-250,共9页
基于纳米金(Aunanoparticles,Au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复合材料制备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啶虫脒(acetamiprid,ACE)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6-巯基-1-己醇(6-mercapto-1-hexanol,MCH)/... 基于纳米金(Aunanoparticles,Au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复合材料制备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啶虫脒(acetamiprid,ACE)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6-巯基-1-己醇(6-mercapto-1-hexanol,MCH)/Apt/AuNPs/rGO-PANi)。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等多种技术对所合成的纳米材料及电极的修饰界面进行了表征,确证了形貌及结构。使用电化学技术研究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AuNPs/rGO-PANi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优异的电子传输能力,可为适配体的固定及电化学检测ACE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在最优条件下,MCH/Apt/AuNPs/rGO-PANi对ACE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0000.0 ng/L,检出限为0.15 ng/L(信噪比=3)。100倍的常见共存农药分子不会对ACE的检测产生明显干扰,将该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青瓜和红薯叶样品检测,回收率为94.5%~98.5%,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液相色谱-质谱法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传感器 啶虫脒 电化学阻抗法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外泌体的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
8
作者 苏欣 朱彤 +3 位作者 许晓寒思 黄江建 苏会岚 李娜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外泌体的适配体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无创或微创、液体活组织检查和经济高效的分析等诸多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综述了目前适配体在检测外泌体、外泌体靶向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外泌体、适配体和... 基于外泌体的适配体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无创或微创、液体活组织检查和经济高效的分析等诸多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综述了目前适配体在检测外泌体、外泌体靶向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外泌体、适配体和适配体传感器,以及近年常用的适配体筛选技术;其次,阐述基于外泌体的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原理、适配体在外泌体领域的应用;最后,针对目前适配体在外泌体应用领域提出了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配体 配体指数级进化富集 适配体传感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9
作者 王晓颖 黄键 +3 位作者 王晓惠 孙雪婷 高雪梅 施锦辉 《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102-108,共7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早期的筛查技术已不能满足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检测要求。核酸适配体因其小尺寸、易修饰、亲和性高和热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运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开发了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众多...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早期的筛查技术已不能满足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检测要求。核酸适配体因其小尺寸、易修饰、亲和性高和热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运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开发了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众多检测方法,用于快速筛查食源性致病菌。基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常用检测方法,总结归纳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程序,列举了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应对样品的快速高效检测要求时的发展趋势,以求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改进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核酸配体 配体筛选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纳米材料的阻抗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飞 闫文杰 +2 位作者 戴瑞彤 刘毅 李兴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84-291,共8页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修饰在电极表面,并将氧化石墨烯电化学还原。随后将纳米金沉积在电极表面,最后将巯基修饰的铜绿假...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修饰在电极表面,并将氧化石墨烯电化学还原。随后将纳米金沉积在电极表面,最后将巯基修饰的铜绿假单胞菌适配体通过金硫共价键结合在纳米金表面,制成工作电极。用扫描电镜观察合成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材料的形貌。用循环伏安法对组装电极的每一步进行电化学表征。当铜绿假单胞菌在适配体修饰的电极表面孵育后,适配体会将目标菌捕获在电极表面,阻碍电极表面电子传输,导致阻值上升,根据电阻变化值可实现对目标菌的定量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6) CFU/mL,检出限可达4 CFU/mL,本实验方法是已知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灵敏度最高的电化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阻抗 适配体传感器 铜绿假单胞菌 还原氧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 纳米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腺苷的检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绍明 李瑞琴 +2 位作者 李红 陈延胜 丁素游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400,共6页
通过金硫键将腺苷适配体互补链(S1)和末端带羧基的DNA链(S2)修饰在金纳米粒子(GNPs)表面,以及甲苯胺蓝(TB)与S2的酰胺反应将TB标记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甲苯胺蓝标记的DNA探针分子TB-S2-GNPs-S1,然后在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 通过金硫键将腺苷适配体互补链(S1)和末端带羧基的DNA链(S2)修饰在金纳米粒子(GNPs)表面,以及甲苯胺蓝(TB)与S2的酰胺反应将TB标记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甲苯胺蓝标记的DNA探针分子TB-S2-GNPs-S1,然后在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金纳米粒子,以其为载体将末端带有巯基的腺苷适配体(Apt)固定在电极表面,以牛血清蛋白为封闭剂消除非特异性吸附,再通过TB-S2-GNPs-S1中的S1与Apt杂交将TB-S2-GNPs-S1负载到电极表面,成功建立了一种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检测腺苷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金纳米粒子和TB-S2-GNPs-S1复合物进行表征。对电极的组装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EIS)进行表征,对传感器的性能采用差分脉冲法(DPV)和电化学阻抗进行研究。该传感器在1.0×10^-4-100.0 ng/m L范围内对腺苷具有良好的信号响应,相关系数(r)为0.994,检出限(S/N=3)为64.7 f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甲苯胺蓝 金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氰化铜的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腺苷的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绍明 李红 +4 位作者 孙清 李瑞琴 尚培玲 郑龙珍 陈爱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96-1301,共6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铁氰化铜(CuHCF)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通过CN^-(CuHCF)和金纳米粒子(GNPs)之间形成Au-CN键的强相互作用力,将GNPs组装到电极表面后,再通过Au-S键将巯基化的腺苷适配体组装到电极表面,构建了高灵敏检...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铁氰化铜(CuHCF)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通过CN^-(CuHCF)和金纳米粒子(GNPs)之间形成Au-CN键的强相互作用力,将GNPs组装到电极表面后,再通过Au-S键将巯基化的腺苷适配体组装到电极表面,构建了高灵敏检测腺苷的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利用电化学阻抗对传感器的组装构建过程进行监测。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法考察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支持电解质和扫速对传感器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腺苷在100 fg/mL^5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45.0 f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氰化铜 纳米金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粒子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17β-雌二醇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庆益 林轩然 +2 位作者 张佩瑶 孙大文 蒲洪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68-376,共9页
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以及适配体对靶标的特异性亲和能力构建一种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在优化条件下(AuNPs粒径39 nm、AuNPs添加量... 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以及适配体对靶标的特异性亲和能力构建一种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在优化条件下(AuNPs粒径39 nm、AuNPs添加量200μL、猝灭时间20 min、荧光恢复时间60 min),该传感器的荧光恢复程度与E2浓度(2×10^(-5)~2×10^(-9)mol/L)的对数值符合线性关系y=58.50x+558.95,决定系数R^(2)为0.992,得到E2检出限为3.4×10^(-10)mol/L。最后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牛奶和环境水样中E2的加标检测,得到良好的回收率89.67%~113.36%,展现出实际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金纳米粒子 17Β-雌二醇 适配体传感器 牛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的新型无淬灭剂荧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洁 刘诺亚 +2 位作者 宋玉竹 张金阳 韩芹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2,共8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食品中常见致癌性生物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基于新型的荧光硫和氮掺杂的碳点(S-N-CDs),并用特异性识别OTA的适配体修饰,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的无淬灭剂的适配体传感器。S-N-CDs通...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食品中常见致癌性生物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基于新型的荧光硫和氮掺杂的碳点(S-N-CDs),并用特异性识别OTA的适配体修饰,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的无淬灭剂的适配体传感器。S-N-CDs通过L-半胱氨酸的水热处理合成。当OTA存在于传感系统中时,CDs对OTA有敏化作用,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共轭系统,导致荧光增强。通过计算传感器的荧光值变化,可得到传感系统中OTA的浓度。这种高灵敏度的基于荧光的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为4 ng/mL,线性反应范围为4~1000 ng/mL,在特异性分析中P<0.0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红酒样品的检测,回收率在80%~96%之间。这项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适配体传感器,为快速检测OTA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检测各种生物分析物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基于适配体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配体 赭曲霉毒素A 荧光 快速检测 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rO_(2)/AuNPs膜修饰电极的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研究
15
作者 文艳清 龙倩 +1 位作者 张友玉 李海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无标记、可再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适配体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亚甲基蓝(MB)做电化学指示剂,氧化锆(ZrO_(2))-金纳米粒子(AuNPs)涂层修饰玻碳电极(GCE)。利用金-硫键及杂交化学反应,捕获探针和适配体依次修饰到电... 提出了一种简单、无标记、可再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适配体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亚甲基蓝(MB)做电化学指示剂,氧化锆(ZrO_(2))-金纳米粒子(AuNPs)涂层修饰玻碳电极(GCE)。利用金-硫键及杂交化学反应,捕获探针和适配体依次修饰到电极表面,亚甲基蓝插入到DNA上,形成适配体传感器。电极表面的DNA双链在凝血酶的存在下发生解旋,MB在DNA上的吸附量随之减少,峰电流也显著降低,达到检测凝血酶的目的。实验显示,凝血酶在20 pmol/L~15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峰电流的减小量随凝血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检出限为20.6 fmol/L。该方法简单、灵敏、选择性好,并成功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金纳米粒子 配体 凝血酶 亚甲基蓝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介孔SiO_(2)免电极修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啶虫脒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东晓 衣姜乐 +2 位作者 夏方诠 田栋 周长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18-323,共6页
基于氨基化磁性介孔SiO_(2)负载啶虫脒适配体、二茂铁-DNA互补链为探针,制备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金-适配体-核酸互补链-二茂铁(NH_(2)-MMS@Au NPs-Apt-cDNA-Fc)磁性复合物,构建了免电极修饰的高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 基于氨基化磁性介孔SiO_(2)负载啶虫脒适配体、二茂铁-DNA互补链为探针,制备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金-适配体-核酸互补链-二茂铁(NH_(2)-MMS@Au NPs-Apt-cDNA-Fc)磁性复合物,构建了免电极修饰的高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啶虫脒。在0.1 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 7.4)中,以裸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最佳孵育时间下,以方波伏安法检测啶虫脒的线性范围为0.055 pmol/L~5.5 nmol/L,检出限为3.2 fmol/L(R_(SN)=3)。用于蔬菜中啶虫脒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极修饰和探针固定过程引起的系统误差,易于操作并且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为高灵敏检测食品中的农残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的传感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介孔SiO_(2) 免电极修饰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快速检测 啶虫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S纳米颗粒和HRP-AuNPs-apt的卡那霉素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海燕 康天放 +1 位作者 鲁理平 程水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0-636,共7页
为了建立高灵敏度检测卡那霉素(Kana)的方法,本论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优良电化学发光(ECL)性能的花瓣状硫化镉纳米颗粒,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修饰硫化镉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AuNPs)。以辣根过氧化物-金纳米粒子-适配体复合物(HRP-A... 为了建立高灵敏度检测卡那霉素(Kana)的方法,本论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优良电化学发光(ECL)性能的花瓣状硫化镉纳米颗粒,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修饰硫化镉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AuNPs)。以辣根过氧化物-金纳米粒子-适配体复合物(HRP-AuNPs-apt)作为信号探针分子放大电化学发光信号。卡那霉素适配体的互补链(cDNA)通过金硫键连接到修饰在电极表面的AuNPs上,通过cDNA与复合物中Kana适配体的杂交反应制备ECL适配体传感器HRP-AuNPs-apt/cDNA/AuNPs/CdS/CS/GCE。过氧化氢作为ECL共反应剂,在HRP的催化作用下而被消耗,致使ECL信号减小。采用直接竞争模式,反应完成后,空白溶液中的ECL强度I_0与Kana溶液ECL强度I_p的差值ΔI(=I_p-I_0)作为ECL信号,ΔI随着Kan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ΔI与游离的Kana浓度的对数在0.001到100μg·L^(-1)Kana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5 ng·L^(-1)。该ECL适配体传感器对Kana的检测具有较高灵敏性和选择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纳米颗粒 电化学发光 ECL适配体传感器 辣根过氧化物 卡那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的纳米界面上DNA的生长策略及用于恩诺沙星的适配体传感器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玉梅 周洋洋 +1 位作者 卞晓军 颜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4-791,共8页
在纳米金(Au nanoparticles,AuNPs)表面通过组装巯基DNA制得AuNPs-DNA生物探针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ase)催化探针DNA的3′-OH 端,实现DNA的生长,并得到生长产物长单链DNA(Single-strand... 在纳米金(Au nanoparticles,AuNPs)表面通过组装巯基DNA制得AuNPs-DNA生物探针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ase)催化探针DNA的3′-OH 端,实现DNA的生长,并得到生长产物长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对探针及ssDN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dTase能够实现纳米界面上DNA的高效生长,卷曲状态下链长可达850 nm。进一步将这种DNA的生长策略与适配体(Aptamer)技术相结合。首先在纳米金表面组装适配体片段1,在醛基化的磁珠颗粒表面组装适配体片段2,以此构建针对恩诺沙星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Aptasensor)。该传感器对ENR在10 ~1.0×10 5 ng/mL具备良好的响应性能,检出限为1.0 ng/mL,能明显区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对照组信号。研究表明,基于TdTase的适配体传感器操作便捷,具备良好的靶分子响应性能和特异性,可为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探针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ase) DNA生长 适配体传感器 恩诺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3+)掺杂CdS量子点的卡那霉素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会莲 康天放 +1 位作者 鲁理平 程水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5-532,共8页
本文合成了La^(3+)掺杂的CdS量子点(CdS:La QDs),以其作为发光材料。将量子点吸附于玻碳电极(GCE)表面。采用卡那霉素(Kana)的适配体(apt)及其互补链(cDNA)制备传感器,使apt与cDNA在电极表面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然后用氯化血红素(he... 本文合成了La^(3+)掺杂的CdS量子点(CdS:La QDs),以其作为发光材料。将量子点吸附于玻碳电极(GCE)表面。采用卡那霉素(Kana)的适配体(apt)及其互补链(cDNA)制备传感器,使apt与cDNA在电极表面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然后用氯化血红素(hemin)溶液孵育该修饰电极,使hemin嵌入至dsDNA中,制得Kana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记作hemin-dsDNA/CdS:La/GCE。建立了简便、灵敏的检测Kana的电化学发光(ECL)方法,当不存在Kana时,电极表面的hemin作为模拟过氧化物酶会催化溶液中的H_(2)O_(2)还原为OH^(-),使作为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共反应剂的H_(2)O_(2)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减小,从而减弱电极表面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当存在Kana时,其会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部分dsDNA发生解旋,该复合物以及部分因dsDNA解旋而释放出的hemin分子从电极表面脱落,从而使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增加,基于此原理可以实现对Kana的特异性检测。以传感器在Kana溶液中的ECL强度(I)与传感器在空白溶液中的ECL强度(I_(0))的差值ΔI(=I-I_(0))作为响应信号,ΔI与Kana浓度的对数值在1.0×10^(-11)~1.0×10^(-7)mol·L^(-1)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10^(-12)mol·L^(-1)。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可用于实际样品中卡那霉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量子点 La^(3+)离子 电化学发光 适配体传感器 卡那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M_(1)的检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惠媛媛 王毕妮 +4 位作者 张富新 彭海帅 刘玉芳 贾蓉 任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49-256,共8页
本实验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构建了一种用于黄曲霉毒素M_(1)(AFM_(1))检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红枣汁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RGO,RGO通过滴涂法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金修饰在RGO/GCE上,AFM_(1)的适配体... 本实验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构建了一种用于黄曲霉毒素M_(1)(AFM_(1))检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红枣汁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RGO,RGO通过滴涂法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金修饰在RGO/GCE上,AFM_(1)的适配体(Apt)通过Au-S键固定在Au NPs/RGO/GCE电极表面用于靶标AFM_(1)的捕获。当AFM_(1)存在时,AFM_(1)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形成AFM_(1)-Apt复合物,该复合物阻碍了电子的传递,导致电化学信号减弱。对RGO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差示脉冲伏安法(DPV)监测电极表面的电化学信号,并对不同类型的毒素(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赭曲霉毒素A和伏马毒素B_(1))、不同浓度的AFM_(1)(1×10^(-7)~5×10^(-4) ng/mL)以及羊乳样品进行检测以确定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GO:红枣汁=2:1(V:V),pH=11时所制备的RGO的导电能力最强。传感器的电信号与AFM_(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1×10^(-7)~5×10^(-4) ng/m L,检测限为3.3×10^(-5) pg/mL,同时所建立的方法仅对AFM_(1)的检测有响应,而对干扰毒素无响应,说明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特异性良好。使用建立的AFM_(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羊奶中的AFM_(1)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所构建的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有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真菌毒素的快速、准确检测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M_(1)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还原氧化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