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为峰 李英雪 +1 位作者 程田飞 崔雪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通过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为该模型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鱼类生境评价 环境因子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及最大熵模型的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周鑫 张丽源 +5 位作者 何晨翔 胡成业 王晶 李艺 李雪丽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7,共9页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对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SI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个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上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采用MaxEnt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HSI模型较MaxEnt模型更适宜用于弧边招潮蟹适生区的调查分析,温度、底质、地质和潮汐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盐度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这些因子对弧边招潮蟹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边招潮蟹 适宜性指数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动力学的黄渤海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3
作者 杨浩 刘海飞 +2 位作者 王子昕 吴雪榕 王洪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 刺参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野生刺参面临资源危机,刺参种群恢复及人工养殖都需要对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生态动力学原理,在调查刺参生理特性及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选取与海参生长相关的关键生境因子,通过建立黄渤海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及海参生长生态模型,搭建了一种刺参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加入了新的海参生境流速因子,通过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使得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使用该模型对渤海及黄海北部刺参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估,指示了在关键生境因子随季节更替下,刺参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情况,为栖息地修复以及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生境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生态动力学模型 黄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
4
作者 张慧慧 汪金涛 +1 位作者 雷林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 【目的】构建高性能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以提高对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预测准确性,为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20年1―12月份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内的生产数据,利用多水层海洋环境数据(0、50、100、150、200、250和300 m),构建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并确定筛选后各环境因子权重,建立基于该权重组合的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RF based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RF),与传统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从37个环境变量中优选出8个显著的环境因子,按权重降序排序为:海表面高度(SSH)、表层溶解氧质量浓度、水深50 m的温度、混合层深度、水深5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表层水温、水深250 m的温度、水深200 m的溶解氧质量浓度。经100次的交叉验证显示,RF模型的R2值为0.95,更接近1,中位数赤池信息准则(AIC)最低(AMM、GMM和HSIRF的AIC分别为−8300、−552和−8896),斜率和截距值也最接近理想值,证明其精度显著优于传统的HSI模型。从栖息地适宜性分布来看,适宜性较高的海域主要分布在15°S以南靠近秘鲁和智利的沿岸海域,且1―6月适宜栖息地范围逐渐下降,7―12月适宜生境的海域呈现增加且北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环境因子选择 权重优化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杰 龙婷 +3 位作者 杨蓝 王寅 徐超 李景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生境适宜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物种个体多度作为生境适宜性指示因子,使用模糊数学构建单因子评价函数,通过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并绘制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图。【结果】气候评价因子按熵信息重要性排序为最小月降水量>年平均温>夏季平均温>平均温度日较差;地形评价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模型评价检验结果准确率为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模型预测显示东北红豆杉分布区面积狭小且破碎化严重,生境斑块面积多在1.39~2.78 km^2;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约为41 300 km^2;低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面积约为62 800 km^2。【结论】利用模糊数学结合HSI模型研究环境变量与东北红豆杉多度间关系,可用于评价生境适宜性。模型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物种高、低生境适宜区的空间格局,可为制定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生境适宜 模糊数学 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