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蕊 曹静娟 +2 位作者 郭瑞英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草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草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草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草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草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草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的恢复和改善作用,但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因此,为了改善和恢复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并保证退耕还林草地具有较长的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北坡 退耕还林草地 天然草地 燕麦 土壤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51
2
作者 许明祥 王征 +1 位作者 张金 刘国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405-5415,共11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以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目标,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增汇潜力可达8.3 t/hm2。2)以10a为界,退耕还林草的近期土壤碳增汇效应不明显,而10a后土壤碳增汇效应逐渐明显,退耕还林、还灌、撂荒和坡耕地的固碳效应差异显著。3)在评估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注重长期固碳效应。4)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主要受还林草方式及年限的影响,二者分别可解释55.6%和24.1%的有机碳变异性;地形因子可解释8.5%的有机碳变异性。在评估该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充分考虑退耕年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5)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柠条林地以及撂荒地深层土壤(100—200 cm)有机碳密度占2 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35%—40%,而且随着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6)在估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该考虑深层碳累积。如果按1 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会严重低估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应 退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汤国安 杨玮莹 +1 位作者 秦鸿儒 余松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50,共5页
坡耕地退耕还林 (草 )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何快速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是实施这一工程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统计法和图上量算法均无法满足科学高效的要求。结合黄土丘... 坡耕地退耕还林 (草 )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何快速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是实施这一工程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统计法和图上量算法均无法满足科学高效的要求。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特点 ,研究并探讨了应用 GIS技术实现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快速清查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 ,以期为在全区实现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 黄土高原 退还林草工程 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后的土壤碳氮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懂懂 李奇 +5 位作者 邹小艳 赵新全 徐世晓 蔡海 邹婧汝 赵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4,共6页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及N_(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草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草地;退耕还林草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草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草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草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农场 退还林草 土壤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以宁夏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宋乃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216,共5页
在对宁夏原州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资料和数据总结了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5个问题:退耕和禁牧弱化了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带动后续产业,新培育的后续产业难以带动广大的农户,农民文化水平... 在对宁夏原州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资料和数据总结了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5个问题:退耕和禁牧弱化了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带动后续产业,新培育的后续产业难以带动广大的农户,农民文化水平低阻碍了劳动力转化。结合原州区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地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坚持不懈地厉行计划生育政策等5条基本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续产业 退还林草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20年来榆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逸滨 刘宝元 +2 位作者 成城 张加琼 陆绍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7-208,218,共13页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1)。建设期(2001—2010年)榆林市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S=0.013,p<0.01),而巩固期(2011—2020年)增加趋势不显著(S=0.005,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还林草工程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 年际变化 空间分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18年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实施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孙亚荣 白应飞 +4 位作者 王亚娟 景雪东 赵敏 万星星 陈云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9-215,共7页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分别为68.7%,68.3%和66.7%;(3)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物面积分别为46.81万hm^(2),25.01万hm^(2),0.01万hm^(2),乔灌比在黄龙县(87∶1)、延川县(39∶1)、黄陵县(38∶1)和宝塔区(16∶1)较大,而草本植物仅在甘泉县涉及,面积为0.01万hm^(2);(4)生态林主要以刺槐和沙棘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4.43%和20.70%,生态经济林为苹果和山杏,占总退耕还林草面积的2.96%和4.42%;(5)生态经济林面积占比在子长县、安塞区、洛川县和志丹县较高,比例分别为51∶1,27∶1,24∶1,18∶1。综合来看,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改善植被覆盖度、乔灌草和生态经济林比例,并加强对退耕还林草的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还林草 延安市 实施效果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蔺少刚 马贵仁 +2 位作者 张伟正 翟红霞 杨正德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4期389-389,397,共2页
介绍了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9年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还林草工程 后续产业 成效 问题 对策 宁夏彭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西吉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2
9
作者 石亚娟 张鼎学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3期53-55,共3页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现状的分析研究,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种苗不足、科技资金投入少、宣传方式欠佳、后续产业培育不足等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关键词 退还林草 工程建设 问题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退耕还林草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传霞 左剑鸣 +1 位作者 刘银花 李健 《防护林科技》 2008年第2期81-82,共2页
文章论述了呼伦贝尔退耕还林草工程目标及范围,总结了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对策。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退还林草 产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 山河披绿装
11
《绿色中国》 2020年第14期3-3,共1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发布《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显示,20年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影响严重。19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发布《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显示,20年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影响严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试点,正式拉开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特大洪涝灾害 嫩江流域 退还林草 灾害影响 白皮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彭阳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12
作者 赵登宏 胡长青 +1 位作者 贺应军 张秀梅 《宁夏农林科技》 2006年第6期101-101,共1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践表明:彭阳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退还林草工程 农村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6-273,共8页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环境工程 退生态 黄土丘陵区 退还林草政策 能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户调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路径选择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乃平 刘艳华 +2 位作者 杨洋 陶燕格 王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7,56,共5页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结果表明,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路径上尚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尊重农民意愿不够;(2)对工程完成后农民的生计考虑不够;(3)工程操作中的乔灌草搭配与自然地理环境不相符;(4)退耕还林工程没有科学规划,操作上的随意性较大。为此提出3条基本建议:(1)加强对退耕还林科学问题的研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2)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3)创造公正的政策环境,让农民做出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还林草 路径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时空变化研究——以延河流域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卫建军 李新平 +1 位作者 杨勤科 梁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0%,耕地减少了38%,并且有1.03%的耕地变为林地,57.49%的耕地变为草地。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为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CBERS 土地利用变化 退还林草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退耕还林(草)地鼠害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丰钰 冯俊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19,共3页
在退耕还林草地设置鼠害防治试验示范小区 ,运用铗日法和化学药剂克鼠星对地上鼠进行防治试验 ,运用灭鼠雷、人工地箭及窒息灭鼠弹对地下鼠进行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 :鼠药最佳投放时间应为每年的 3— 4月 ,灭鼠雷和人工地箭灭鼠率分别是 ... 在退耕还林草地设置鼠害防治试验示范小区 ,运用铗日法和化学药剂克鼠星对地上鼠进行防治试验 ,运用灭鼠雷、人工地箭及窒息灭鼠弹对地下鼠进行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 :鼠药最佳投放时间应为每年的 3— 4月 ,灭鼠雷和人工地箭灭鼠率分别是 70 8%和 75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地 鼠害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吴起县适宜退耕还林面积的预测
17
作者 吴坚 毕华兴 +1 位作者 刘广亮 陈攀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吴起县是我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推行重点县,退耕比例高达38.3%。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1999—2005年吴起县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当地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关系影响,... 吴起县是我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推行重点县,退耕比例高达38.3%。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1999—2005年吴起县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当地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关系影响,认为可以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工程。假定未来几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用灰色理论的GM(1,1)预测模型,建立了粮食总产、人口、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消费的预测模型。利用这些预测模型预测了2008—2012年的各年适宜的退耕还林面积,旨在为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县 退还林草 灰色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吉县退耕还林有实效
18
作者 穆炜国 胡芝芳 《国土绿化》 2002年第11期24-25,共2页
2000年,宁夏自治区西吉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之一,在项目实施的两年当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两年来,他们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改善环境为目的,以流域治理为单元。
关键词 退还林草工程 西吉县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 宁夏自治区 建设与发展 流域治理 生物措施 退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19
作者 吴润祺 赵莹 +3 位作者 任宗萍 王训诗 张春娜 徐向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和不同坡度坡面上植被的恢复趋势。结果显示:1)淤地坝建设密度大的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各区(县)淤地坝建设密度与2003—2018年NDVI回归方程斜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2)=0.84,P<0.001),米脂、绥德和佳县的淤地坝建设密度分别为0.976、1.393和1.217座/km^(2),对应的NDVI回归直线斜率分别为0.018 9、0.018 3和0.020 5;2)东南部区(县)NDVI极显著改善区域主要出现在坡地。2008—2013年佳县、米脂和绥德NDVI涨幅分别比2003—2008年高出0.068、0.087和0.028,佳县、米脂和绥德>15°坡NDVI极显著改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50%、41%和38%;3)淤地坝建设促进了周边区域坡耕地退耕。2006年起榆林市规划了60万亩以上新增坝地以应对粮食减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坡耕地持续退耕。坡地NDVI的极显著改善是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建设通过促进坡耕地退耕加快了其植被恢复进程,保障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恢复 淤地坝 退还林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2000~2010年耕地动态变化遥感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一凡 杨广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7-11,65,共6页
贵州省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迄今10余年,对贵州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研究和监测耕地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ARCGIS平台为基础,利用2000年... 贵州省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迄今10余年,对贵州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研究和监测耕地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ARCGIS平台为基础,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获取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对贵州省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制图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贵州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0年间下降了6 141.70km2,退耕还林工程是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耕地变化总面积的56.49%转化为林地,又有35.00%转化为草地,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卓著;2005年以来,建筑用地占用耕地成为了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变化 退还林草 遥感 GIS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