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被引量:
14
1
作者
林昌虎
涂成龙
+1 位作者
陆晓辉
林邵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7,88,共5页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弃荒地
全氮
无机氮
有机氮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柳小康
张志明
+3 位作者
孙振华
欧晓昆
张燕妮
冒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3-990,共8页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未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不同方式或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都会导致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效果发生偏差。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的退耕弃荒地为对象,通过分析放牧、围封和保护3类不...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未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不同方式或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都会导致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效果发生偏差。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的退耕弃荒地为对象,通过分析放牧、围封和保护3类不同干扰方式下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主要恢复使用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生长的差异,探讨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围封和保护3种干扰方式下退耕弃荒地植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小均表现为围封样地>保护样地>放牧样地(P<0.05),即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退耕弃荒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云南松幼苗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的退耕弃荒地内生长优劣程度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因此,保护和围封方式均有利于退耕弃荒地的植被恢复,而自由放牧方式会阻碍植被恢复,甚至可能会导致植被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退耕弃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被引量:
14
1
作者
林昌虎
涂成龙
陆晓辉
林邵霞
机构
贵州科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7,88,共5页
基金
贵州省科学基金项目(黔科合计(2004)3058号)
贵州科学院基金资助项目
文摘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关键词
退耕弃荒地
全氮
无机氮
有机氮
变异特征
Keywords
de-farming and wasteland
total nitrogen
inorganic matter
organic matter
variation features
分类号
S158.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柳小康
张志明
孙振华
欧晓昆
张燕妮
冒艳
机构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3-99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97
31160101)
+1 种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重点项目(2009CC00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C0009)
文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分布着较大面积退耕后并未实现植被恢复的退耕弃荒地。不同方式或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都会导致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效果发生偏差。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的退耕弃荒地为对象,通过分析放牧、围封和保护3类不同干扰方式下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主要恢复使用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生长的差异,探讨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围封和保护3种干扰方式下退耕弃荒地植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小均表现为围封样地>保护样地>放牧样地(P<0.05),即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退耕弃荒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云南松幼苗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的退耕弃荒地内生长优劣程度依次为保护样地>围封样地>放牧样地(P<0.001);因此,保护和围封方式均有利于退耕弃荒地的植被恢复,而自由放牧方式会阻碍植被恢复,甚至可能会导致植被退化。
关键词
干扰
退耕弃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演替
Keywords
disturbance
abandoned farmland
species diversity
biomass
succession
分类号
Q14 [生物学—生态学]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林昌虎
涂成龙
陆晓辉
林邵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柳小康
张志明
孙振华
欧晓昆
张燕妮
冒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