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65~90岁,平均78.9±7.1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影像学特点行经皮内镜单侧或双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状态,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脊柱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CSVL)、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分析术后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减压14例,单侧减压4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9.72±12.66min,术中出血量39.72±10.21mL,术前、术中透视次数5.11±1.49次。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SVA、C7-CSVL、Cobb角、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为优7例(38.90%),良9例(50.00%),可2例(11.11%),整体优良率为88.89%。结论: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可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一定程度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并扩大椎管内横截面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减压 退变性脊柱侧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机器人辅助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比较
2
作者 朱宝 张彦军 +2 位作者 杨镇源 郭培尧 李家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2,共8页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机器人辅助置钉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18例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1...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机器人辅助置钉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18例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46~73岁,平均63.2±8.2岁。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36枚,根据辅助置钉方式分为两组,3D打印个体化导板组(3D打印组,11例,置入142枚椎弓根螺钉)和机器人辅助组(机器人组,7例,置入9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均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术前测量并比较顶椎旋转角、侧凸Cobb角;术后1周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所有椎弓根螺钉进行判断分类,对比两组患者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满意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D打印组年龄(63.6±9.0岁)、性别(男/女:2/9)、平均置钉数量(12.91±3.83枚)、侧凸Cobb角(40.36°±11.82°)、顶椎旋转角(30.27°±7.25°)分别与机器人组[年龄(62.6±7.3岁)、性别(男/女:1/6)、平均置钉数量(13.43±3.60枚)、侧凸Cobb角(38.14°±12.84°)、顶椎旋转角(29.86°±9.65°)]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长(354.29±53.73min vs.282.27±73.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结果统计,3D打印组共置入14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128枚,B类10枚,C类4枚;机器人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4枚,其中A类86枚,B类5枚,C类3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D、E两类;3D打印组置钉准确率(90.14%)及满意度(97.18%),分别与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91.49%)及满意度(96.8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3D打印组(36.36%)与机器人组(57.1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辅助置钉方式均可以协助脊柱外科医师进行ADS患者的精准置钉,但3D打印个体化导板置钉用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3D打印导板 机器人辅助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被引量:26
3
作者 白玉树 翟骁 +29 位作者 陈自强 魏显招 杨明园 杨操 周许辉 李危石 李利 吴继功 许建中 赵建华 王达义 钱邦平 朱泽章 胡勇 孙武权 房敏 郑召民 王征 李淳德 丁文元 夏磊 沈建雄 仉建国 孙天胜 罗卓荆 海涌 吕国华 郝定均 邱勇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外科学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骨盆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乔军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Themistocles Protopsaltis 朱泽章 徐磊磊 刘臻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随访时间超过2年;(2)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过脊柱手术;(2)同时伴有髋、膝关节病变影响正常的站立姿势。共76例DS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6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6.1岁。Cobb角32°-74°,平均42.6°±6.1°。顶椎位于L2椎体3例,L2/3椎间盘4例,L3椎体26例,L3/4椎间盘23例,L4椎体16例,L4/5椎间盘4例。随访2.1-6.4年,平均3.7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量表。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PA。采用Spearman检验分别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SVA和TPA与其他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其他脊柱-骨盆参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VAS及SRS-22总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前TPA与术前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TPA均与末次随访时的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SS、PT、PI及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术前SVA与术前LL、TP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SS、PT、PI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SVA与末次随访时TP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SS、PT、PI、LL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SS、PT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结论:TPA整合了整体和局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信息,能够反映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且与DS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对于DS重建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T1骨盆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邱浩 初同伟 +3 位作者 黄博 邹传奇 刘复洲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36例患者包括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岁。所有病例全程随访平均2.2年(1.5-3.5年)。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影像学测量参数、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相比,手术2年后的末次随访腰痛VAS(1.96±0.90vs2.48±0.77,t=2.942,P〈0.05)与ODI(20.04±8.85vs26.48±6.99,t=3.648,P〈0.05)皆得到进一步改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39.9%,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约10°,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较术后1年得到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3例,外周神经节功能异常5例,对症处理后皆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者减压后短节段融合术后1年半时脊柱侧凸加重,行延长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无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经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责任节段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相比短节段而言,长节段固定融合能较好纠正畸形的脊柱、延缓侧凸进展。虽然手术相关并发症较高,但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皆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不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内科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6 位作者 孙祥耀 关立 刘玉增 孟祥龙 王云生 韩超凡 张苡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3-599,共7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的内科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节段≥3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82例,其中男24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的内科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节段≥3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82例,其中男24例,女58例,年龄55~71(63.9±4.6)岁。根据有无内科并发症分为无内科并发症组(58例)和有内科并发症组(24例)。内科并发症包含肺炎、脓血症、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胸腔积液、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道并发症和肾功能异常等。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和矢状面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差异。术前、术后4周、52周和104周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使用单因素分析对性别、年龄、BMI、术前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以及吸烟情况、心脏病史、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量、椎板减压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检测。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内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现内科并发症的患者29.3%。高血压、糖尿病和贫血的发病率分别为30.5%、20.7%和9.8%。术后并发症中感染14例(17.1%),心肺功能异常9例(11.0%),胃肠道疾病11例(13.4%),肾功能异常1例(1.2%)。无内科并发症组脑脊液漏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内科并发症组(19.0%vs 54.2%,P=0.001),术前两组影像学参数中Cobb角、PI-LL和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影像学参数比较Cobb角、PI-LL和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确定的独立危险因子包括BMI(OR 1.127,P=0.011),吸烟(OR 3.15,P=0.032)、住院时间(OR 1.16,P=0.047)和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OR 1.33,P=0.025)。内科并发症组的患者末次随访ODI、JOA评分和VAS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内科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心脏病史、糖尿病、吸烟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内科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郑杰 杨永宏 +2 位作者 张冬生 楼肃亮 廖胜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固定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辉 马雷 +5 位作者 丁文元 申勇 张迪 王林峰 杨大龙 杨思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测量并比较三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SVA),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判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轻度侧凸组、重度侧凸组之间PI无统计学差异(F=0.915,P=0.403)。三组之间TK、LL、SVA、PT及SS存在着统计学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1)重度侧凸组LL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2)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TK小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3)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SVA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4)重度侧凸组PT大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大于对照组(P<0.05);(5)重度侧凸组SS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PI与PT、SS、TK及LL相关,SS与LL相关,TK与LL相关(P<0.05);轻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重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SS与Cobb角负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引起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主要为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的减小和SVA、骨盆倾斜角的增大,骨盆指数并无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代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远端融合椎的选择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明 朱泽章 +2 位作者 李超 李利 史亚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少及凹侧神经根的受压、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症状。退变性侧凸是否需要手术、应选择怎样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远端 病理生理过程 手术方式 椎间小关节 脊柱结构 骨骼发育 非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端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侯东坡 海涌 康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7-560,共4页
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指成年后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不对称性退变引起的椎体侧方滑移、旋转以及半脱位,形成冠状面Cobb角〉10°的脊柱畸形,顶椎常为L2/3、L3,4椎间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 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指成年后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不对称性退变引起的椎体侧方滑移、旋转以及半脱位,形成冠状面Cobb角〉10°的脊柱畸形,顶椎常为L2/3、L3,4椎间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DLS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症状(如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及进展性畸形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脊柱冠状面弯曲和矢状面失平衡圆。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常合并腰椎管狭窄和骨质疏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节段固定 退变性腰椎 lumbar 脊柱畸形 Cobb角 腰背部疼痛 放射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症的治疗和手术融合节段的选择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召民 刘辉 +1 位作者 张奎渤 李佛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20岁)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没有青少年期侧凸病史。其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小及凹侧神经根的压迫、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椎...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20岁)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没有青少年期侧凸病史。其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小及凹侧神经根的压迫、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椎管狭窄的症状。一般Cobb角〈40^o。少数患者能达到60^o,且每年约进展30^o。各家报道的发病率不一(6%~68%),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 融合节段 手术 治疗 Cobb角 脊柱结构 骨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海峰 邱贵兴 +6 位作者 王以朋 仉建国 沈建雄 田野 赵宏 吴志宏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特点及神经根压迫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 ̄200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39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93例;年龄46 ̄82岁,平均64.5岁。对所有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特点及神经根压迫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 ̄200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39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93例;年龄46 ̄82岁,平均64.5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是DS患者常见的症状,疼痛可出现在侧凸的凹侧或凸侧。139例中,Cobb角平均为16.7°,<20°者106例(76.3%),119例(85.6%)腰前凸小于40°,其中12例(8.6%)出现后凸畸形;顶点在L3/4和L2/3者95例(61%),侧凸包括2 ̄6个节段,平均3.5个节段;约31%的患者合并腰椎矢状面滑脱,42%的患者合并侧方滑移。椎体侧方滑移分别与椎体旋转和Cobb角成正相关(P<0.05)。脊髓造影及CTM检查发现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为关节突肥大增生、半脱位;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压迫神经根。结论:DS是疼痛性的腰弯或胸腰段弯;弯度大多<20°;常合并椎体旋转和滑移。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和椎体旋转半脱位可能是DS患者下肢放射痛和神经根损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旭红 沈建雄 刘家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3,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的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部分患者常因持续疼痛(腰背痛或根性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畸形的加重影响心肺功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的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部分患者常因持续疼痛(腰背痛或根性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畸形的加重影响心肺功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杵平衡、恢复正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手术治疗中如何选择融合椎一直存在很多争论。笔者就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时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手术治疗 远端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根性疼痛 退行性变 骨骼发育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治疗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郑召民 李中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3-676,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像学表现除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外还伴有腰椎前凸消失、胸腰椎后凸等矢状面失衡。矢状面平衡因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手术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重点在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 外科治疗 旋转半脱位 Cobb角 间歇性跛行 神经根压迫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甘璐 李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9-753,共5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因一个或多个椎间盘以及相应关节突出现不对称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脊柱结构性侧凸,伴有非对称性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凸,...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因一个或多个椎间盘以及相应关节突出现不对称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脊柱结构性侧凸,伴有非对称性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凸,在矢状面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患者既往没有脊柱畸形病史,因椎间盘等退变发病,不仅影响外观,更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相应症状,严重者还可对心肺功能造成损伤。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DS正逐步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会性问题[2]。现就DS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转性半脱位 间歇性跛行 下肢放射痛 老龄化社会 骨骼发育 脊柱结构 退行性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乃国 费琦 +1 位作者 王以朋 邱贵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0-312,共3页
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Ⅰ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Ⅱ型)和继发性脊柱侧凸(Ⅲ型)。退变性脊柱侧凸在成年后才出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新生的侧凸”。由于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日益增多。因患者高龄... 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Ⅰ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Ⅱ型)和继发性脊柱侧凸(Ⅲ型)。退变性脊柱侧凸在成年后才出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新生的侧凸”。由于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日益增多。因患者高龄且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系统疾病。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对骨科医生是新的挑战。笔者主要结合其发病机制,对其手术治疗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成人 特发性脊柱 人口老龄化 中老年人 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新锋 王琨 靳林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术中1例硬膜撕裂,术后出现随体位变化的疼痛不适感,3周后症状改善。12例侧凸腰椎冠状面Cobb角39.3°±6.8°。12例随访(19.4±3.4)月。下肢痛VAS评分从术前(6.5±1.2)分,改善为末次随访(1.2±0.9)分(P=0.000)。ODI从术前(67.5±6.1)%,改善为末次随访(29.0±6.6)%(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处理需要考虑患者自身条件,局麻脊柱内镜下减压能够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可供选择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腰椎 神经根管狭窄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3-675,共3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手术治疗策略复杂。当患者脊柱侧凸较重、畸形进行性进展,并存胸腰椎后凸畸形,或矢状、冠状面躯干倾斜明...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手术治疗策略复杂。当患者脊柱侧凸较重、畸形进行性进展,并存胸腰椎后凸畸形,或矢状、冠状面躯干倾斜明显时,常需脊柱矫形融合术以恢复脊柱序列及躯干整体力线,减轻患者症状,并控制畸形的进展[1]。对此类患者,近端融合椎(UIV)的选择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经验,对DS患者UIV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相关争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近端 胸腰椎后畸形 神经根管狭窄 椎体旋转 病理改变 手术治疗 脊柱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朝阳 张树芳 丁美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6.199,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6.242,P=0.000);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31);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357,P=0.021);治疗后1和3个月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1,P=0.225;χ^2=0.725,P=0.395;χ^2=1.587,P=0.208;χ^2=0.739,P=0.390),治疗后6和12个月2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χ^2=4.667,P=0.031;χ^2=5.357,P=0.021;χ^2=7.018,P=0.008)。结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ADS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混合融合技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传统开放手术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治原则及面临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伍骥 虞攀峰 黄蓉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1,共3页
1病例汇报(伍骥教授) 患者女,57岁,汉族,居民。主诉为腰痛、腰侧凸6年,加重2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以左侧为著,在当地行X线检查提示“脊柱侧凸畸形”。在当地行局部封闭治疗后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近两年出... 1病例汇报(伍骥教授) 患者女,57岁,汉族,居民。主诉为腰痛、腰侧凸6年,加重2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以左侧为著,在当地行X线检查提示“脊柱侧凸畸形”。在当地行局部封闭治疗后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近两年出现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以左侧为主,持续时间长,缓解时间短,轻微家务活动或站立后即能导致腰痛明显加重,以午后时段更为明显,自感非常影响生活。双下肢无明显疼痛和麻木等症状,无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功能无异常。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7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诊治原则 腰部疼痛 脊柱畸形 局部封闭治疗 术前患者 进行性加重 间歇性跛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