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1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被引量:140
2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 ,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 ,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 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恢复潜力度 恢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SPAD值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罗绪强 张桂玲 +3 位作者 王世杰 阮英慧 刘兴 郑延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5-600,共6页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植物叶绿素含量能灵敏地反映植物生理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是反映植物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指标,一定条件下可用SPAD值代替叶绿素...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植物叶绿素含量能灵敏地反映植物生理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是反映植物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指标,一定条件下可用SPAD值代替叶绿素含量进行植物生长环境和健康水平的评估。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群落植物叶片SPAD值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陈旗小流域内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中的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SPAD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在13.54~24.3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8.43。植物叶片SPAD值在稀灌草丛(16.33)、藤刺灌丛(19.65)、灌木林(20.90)、乔灌过渡林(18.18)和乔木林(17.07)等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表明植物叶片SPAD值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是对植物生境条件的响应。(2)研究区小果蔷薇(Rosa cymos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和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4种植物叶片SPAD值在物种内均较稳定,但种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树种是影响植物叶片SPAD值的重要因子。(3)研究区群落类型、物种均对植物叶片SPAD值有显著影响并产生交互作用,但植物叶片SPAD值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而在不同群落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研究区内植物叶片SPAD值的变异受环境变化等物种以外因素的影响更大。(4)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叶面温度及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露点温度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其变异特征是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常见植物 叶绿素含量 SPAD值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变异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绪强 张桂玲 +4 位作者 王世杰 邓家彬 刘兴 阮英慧 杨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13-1721,共9页
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既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也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群落植物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陈旗小流域内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中的4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净光... 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既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也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群落植物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陈旗小流域内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中的4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常见植物叶片的Pn(μmol·m^-2·s^-1)、Tr(mmol·m^-2·s^-1)、Gs(mol·m^-2·s^-1)和Ci(μmol·mol^-1)的平均值分别为9.95、2.71、0.22和269.88,水分利用效率(WUE,μmol·mmol^-1)、羧化速率(CE,mol·m^-2·s^-1)和气孔限制值(Ls)的平均值分别为5.04、37.57和0.33。(2)Pn、Tr、Gs、Ci、Ls、CE和WUE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Pn、Gs、Ci以藤刺灌丛中的最大,Tr、CE、Ls以灌木林中的最大,而WUE则以乔木林中的最高。Pn、Tr、Gs、Ci、Ls、CE和WUE在乔木林群落外的同一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中均较稳定。(3)研究区常见植物叶片的Pn、Tr、Gs、CE以竹叶花椒最大,Ls、WUE以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最大,Ci以小果蔷薇(Rosa cymosa)最大。Pn、Tr、Gs和CE在不同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小叶鼠李、小果蔷薇的Tr和WUE、火棘的Gs以外,其余植物叶片的Pn、Tr、Gs、Ci、Ls、CE和WUE在物种内均较稳定。(4)植物叶片Pn、CE在藤刺灌丛、灌木林、乔灌过渡林、乔木林中,Tr、Gs在藤刺灌丛、灌木林、乔灌过渡林中,Ci、Ls在藤刺灌丛、乔灌过渡林、乔木林中的种间差异均较显著(P<0.05),而WUE仅在藤刺灌丛中的种间差异显著(P<0.05)。(5)Pn与Tr、Gs、CE,Tr与Gs、CE,Gs与Ci、CE,Ls与WUE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WUE与Tr、Ci、Pn,Ls与Gs之间均具有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行和依赖关系。(6)研究区常见植物叶片的Pn、Tr、Gs、Ci、Ls和CE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均极显著(P<0.01),其中,Pn、Tr、Gs、CE的变异受生境条件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植物叶片 光合参数 变异特征 环境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宗胜 喻理飞 +1 位作者 符裕红 杨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5-354,共10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后趋负。随土层加深除草灌、灌乔外其他阶段均趋正,草灌阶段上层土与乔木、顶极阶段底层土SOC为C4碳,SOCδ13C值变化受地带性和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群落优势种凋落叶δ13C值(-31.79‰^-16.76‰)随恢复进展趋负,说明生境日益改善,其与0~20cm土层SOCδ13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p<0.01)、而与>20 cm土层极不相关,说明0~20 cm土层主要为新碳;SOC周转速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土层加深递减,土壤生化反应具较强表聚性;SOCδ13C值与土壤可矿化碳、易氧化碳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50,p<0.05),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2=-0.389),SOC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SOC的活性;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是复杂多变、多途径的统一,其中C4植物在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碳同位素方法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重现喀斯特植被更替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δ13^C值 凋落叶δ13^C值 土壤活性有机碳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数量分类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映良 薛建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用25个退化喀斯特森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把25个样地划分成11个森林类型,并对各类型的分布及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数量分类 贵州茂兰 主分量分析 森林类型 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瑞 喻理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6,共5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利用CI-110冠层分析仪研究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林阶段、乔木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的森林群落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变...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利用CI-110冠层分析仪研究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林阶段、乔木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的森林群落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变化中,叶面积指数变化范围为1.56~2.92,其值的变化规律是从灌木阶段到顶极群落阶段,先减小后增大,但只有乔木林阶段与其他几个阶段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2)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变化差异均不显著;3)冠层空隙度的变化中,灌木林阶段、灌乔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的变化差异均不显著,乔木林阶段的值最大,与其他几个阶段的变化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4)对几个冠层结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叶面积指数与冠层空隙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冠层 结构及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退化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援越 朱守谦 祝小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年第2期97-98,共2页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喀斯特森林受人为活动影响多处于退化状态的实际 ,选择退化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主分量分析及系统聚类方法 ,将 71个退化喀斯特群落调查样地分列 6个集团 :草本群落为第Ⅰ集团 ;灌木群落...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喀斯特森林受人为活动影响多处于退化状态的实际 ,选择退化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主分量分析及系统聚类方法 ,将 71个退化喀斯特群落调查样地分列 6个集团 :草本群落为第Ⅰ集团 ;灌木群落为第Ⅱ、Ⅲ、Ⅳ集团 ;乔木群落为Ⅴ、Ⅵ集团 ;进一步将 6个集团划分为 16个不同群落类型。并分析两种不同生境对划分结果的影响 :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上生长的群落聚团为Ⅰ、Ⅲ、Ⅳ、Ⅵ ;微酸性覆盖层上的群落聚团为Ⅱ和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植物群落 群落类型 主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韦秀文 林积泉 +1 位作者 王瑞仙 付莉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72-174,177,共4页
喀斯特森林是指在森林气候条件背景下,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的一种脆弱的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导致喀斯特森林的大面积退化。主要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定义、引起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因素、退化喀斯特... 喀斯特森林是指在森林气候条件背景下,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的一种脆弱的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导致喀斯特森林的大面积退化。主要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定义、引起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因素、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原则、理论、恢复过程、恢复评价及恢复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当前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的一些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生态退化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贵州省修文县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品迪 喻理飞 +1 位作者 付邦奎 殷建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91,共5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状况,以修文县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敏感度从群落组成结构、群落演替和土壤理化质量等3个方面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近自然... 为了更好地揭示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状况,以修文县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敏感度从群落组成结构、群落演替和土壤理化质量等3个方面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近自然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植被进展演替,群落近自然度综合指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从草坡阶段演替到乔木林阶段,群落近自然度综合指数从0.127上升到0.617;由于示范区的乔木林群落主要是早期型乔木林,群落自然度综合指数相对较低,群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演替阶段,需要进行群落结构调整;适时引入一些大高位芽植物,并对灌木层进行适当的疏伐,以此来优化群落组成结构,促使群落朝顶极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近自然度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晓雅 罗绪强 +5 位作者 冯双 任艳 莫愁 陆汉芝 李艳琴 秦会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32-37,共6页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中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其适应性机制,以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沙湾监测研究区内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例,从中选取8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气孔导度及气温、空气...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中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其适应性机制,以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沙湾监测研究区内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例,从中选取8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气孔导度及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值日间主要在0.011~0.215 mol/(m^2·s)之间变化。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同一时刻不同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inn.)L’Hér.ex Vent.]外,同种植物在不同时刻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梓树(Catalpa ovata G.Don)的叶片气孔导度与光照强度呈显著中度负相关(r=-0.534,P=0.040),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的则呈显著中度正相关(r=0.538,P=0.038)。构树的叶片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高度负相关(r=-0.728,P=0.002),而与气温呈显著中度正相关(r=0.602,P=0.017)。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的叶片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中度负相关(r=-0.554,P=0.032)。(3)树种和测定时间对植物叶片气孔导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4)研究区大部分植物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叶片气孔导度的日间变化主要受植物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对外部环境条件改变的响应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植物叶片 气孔导度 变异特征 环境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磷元素含量变异特征
12
作者 娄欢欢 罗绪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 植物叶片 N、P元素含量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喀斯特森林生态仿真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杭军 方陆明 +1 位作者 喻理飞 陈培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5,共4页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仿真 退化喀斯特森林 群落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前50名
14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26,共2页
关键词 《林业科学》 被引频次 退化喀斯特森林 人工林 集水造林 王世绩 遗传结构 韩一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前50名
15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9-99,107,共2页
关键词 《林业科学》 被引频次 人工林 韩一凡 退化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前50名
16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127,133,共2页
关键词 《林业科学》 被引频次 退化喀斯特森林 森林游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