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宏图 石雨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基于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基本定义,对常见的8种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着重讨论区间内追踪运行列车的间隔时间,前后车均到达车站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和前后车均从车站出发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归纳出追... 基于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基本定义,对常见的8种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着重讨论区间内追踪运行列车的间隔时间,前后车均到达车站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和前后车均从车站出发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归纳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具有实时动态变化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一次制动模式曲线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研究 被引量:94
2
作者 田长海 张守帅 +1 位作者 张岳松 姜昕良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共6页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速铁路。根据高速铁路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和CTC的技术特点,遵循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在不考虑延续进路条件下,分析确立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速铁路。根据高速铁路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和CTC的技术特点,遵循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在不考虑延续进路条件下,分析确立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检算我国高速铁路可实现的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分析影响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检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欣 邵林 +1 位作者 邵军 杨伟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4,共6页
分析由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车站通过间隔时间和车站到达间隔时间确定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以六段式参数配置优化模型(TDE0模型)设定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动减速度曲线为基础,提出以满足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 分析由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车站通过间隔时间和车站到达间隔时间确定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以六段式参数配置优化模型(TDE0模型)设定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动减速度曲线为基础,提出以满足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和追踪间隔时间要求为目标、按TDE0模型算法逆步骤计算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方法;并对计算结果用紧急制动距离、黏着、减速度和热负荷指标进行校核,用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运行速度等级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相同的条件下,车站到达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更高,即车站到达间隔时间是限制全线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相关标准中,对不同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的最大常用制动能力做出统一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能力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制动距离 常用制动 紧急制动 高速动车组 运输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彭其渊 王超宇 鲁工圆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续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信号补偿时间的列车最小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求解算法,求解不同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对所有到发线组合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股道组合方案对应的关联道岔越少,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关联道岔相同时,后车接车进路越短,前车接车进路越长,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前车股道确定时,最优的后车股道方案比最劣方案可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30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到发线运用 列车进路 分段解锁 列车运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速度控制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鲁工圆 沈子力 +1 位作者 彭其渊 王超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7,共9页
大型车站的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列车追踪间隔的限制要素。以压缩列车到达间隔时间为目的,在接近车站的指定闭塞分区实施速度控制,引导列车通过分段制动的方式,平衡其区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从而优化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速度控制条件下列车... 大型车站的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列车追踪间隔的限制要素。以压缩列车到达间隔时间为目的,在接近车站的指定闭塞分区实施速度控制,引导列车通过分段制动的方式,平衡其区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从而优化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速度控制条件下列车到达间隔时间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分析速度控制值和速度控制位置对到达间隔时间的影响,并总结相关规律。以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为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了一、二、三接近闭塞分区速度控制下列车区间、到达间隔时间以及区间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较优的区间速度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速度控制方案能够显著优化列车到达间隔时间,在仿真试验中最多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近8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区间速度控制 Anylogic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晓娟 康随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4,共4页
针对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时间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基于提前减速法的追踪间隔时间优... 针对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时间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基于提前减速法的追踪间隔时间优化方法。以兰州地铁1号线线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了相应的追踪间隔-距离曲线图。仿真结果表明,提前减速方法能很好地优化线路中关键区段的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提高了整条线路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优化策略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栋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4,共9页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线路条件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限速运行 检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间隔时间的列车追踪策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维耀 李茂青 江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7-1075,共9页
基于追踪控制的实时性需求,提出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指标,并对列车追踪运行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在满足列车间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对追踪运行的2列车进行整体考虑的列车追踪方案。该方案先通过改变追踪策略... 基于追踪控制的实时性需求,提出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指标,并对列车追踪运行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在满足列车间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对追踪运行的2列车进行整体考虑的列车追踪方案。该方案先通过改变追踪策略,达到在追踪列车减速进限速区的过程中,间隔距离减小的同时后车速度也逐渐减小,减缓追踪间隔时间实时的变化情况,从而增大最小追踪动态间隔时间,降低列车追踪运行的安全风险;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减小图定追踪间隔时间,提高效率。针对该运行方案,进一步设计模糊决策预测控制的分层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自动驾驶 列车追踪运行 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田长海 姜博 +3 位作者 赵建勋 张守帅 盛天一 王亚楠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共9页
普速铁路列车均装备了速度连续控制模式的LKJ设备,分析列控系统对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影响,提出自动闭塞区段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新的计算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车站、信号和列车编组等参数,根据相关规范和行车规则分别... 普速铁路列车均装备了速度连续控制模式的LKJ设备,分析列控系统对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影响,提出自动闭塞区段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新的计算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车站、信号和列车编组等参数,根据相关规范和行车规则分别计算生成160 km/h旅客列车和90 km/h货物列车LKJ常用制动曲线,据此拟合的旅客列车司机操纵曲线在减压量90、100 kPa的制动曲线之间,货物列车司机操纵曲线在减压量70、80 kPa的制动曲线之间,证明拟合的司机操纵曲线符合列车实际运行情况,可运用相应减压量仿真牵引计算过程检算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主要受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和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限制,旅客列车可以实现5 min,货物列车在咽喉区400 m车站可实现7 min,在咽喉区800 m车站可实现7 min 30 s,表明采用LKJ速度连续控车模式对压缩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线路通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按连续速度控制模式计算列车间隔时间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速铁路 速度连续控制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辛亚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提前减速的方法,提出基于目标速度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策略,根据前车进站后的运行时间、CTC办理接车进路时间与后车制动时间的大小关系,分2种情况建模分析列车追踪进站过程,推导出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算法。最后,用软件仿真分析不同线路条件、不同列车制动性能和不同咽喉区长度下优化后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有效缩短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从而为高速铁路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提前减速 目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追踪间隔压缩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 被引量:11
11
作者 鲁工圆 王超宇 +3 位作者 沈子力 李力 张守帅 彭其渊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8,共9页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是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设备因素外,追踪间隔时间也受列车运行时空轨迹影响。以足够小的到达和区间追踪间隔作为严格约束,以最短区间运行时分为目标,提出了准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模型,...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是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设备因素外,追踪间隔时间也受列车运行时空轨迹影响。以足够小的到达和区间追踪间隔作为严格约束,以最短区间运行时分为目标,提出了准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模型,为在列车最优时空轨迹基础上分析追踪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及压缩措施提供支撑。以上海虹桥站为例,进行数值计算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有效性;分析了后行列车进站信号再开放过程和线路条件对追踪间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列车时空轨迹优化,以很小的区间运行时分代价实现追踪间隔时间压缩,实验场景中的最佳结果算例在区间运行时间延长小于3%的情况下,将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至13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准移动闭塞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车运行时间偏离的地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宇刚 毛保华 蒋玉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根据地铁系统的特点,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的关系。在非晚点情况下,根据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与图定时间的偏离,建立描述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与干扰概率、随机干扰变量之间关系的概率模型。采用适当... 根据地铁系统的特点,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的关系。在非晚点情况下,根据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与图定时间的偏离,建立描述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与干扰概率、随机干扰变量之间关系的概率模型。采用适当的分布函数对随机干扰变量进行分布拟合,计算不同干扰水平下的缓冲时间。以某条地铁线路为例,将其1 d的实际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给出的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干扰水平下的最小缓冲时间,用于确定地铁列车运行图合理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列车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时间偏离 列车运行图 缓冲时间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长大下坡地段列车运行速度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守帅 田长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4-129,共6页
针对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的高速列车在已建成高速铁路长大下坡地段限速运行的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列车在长大下坡道上运行时坡度、列车运行速度、监控制动距离、闭塞分区长度以及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这5个参数... 针对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的高速列车在已建成高速铁路长大下坡地段限速运行的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列车在长大下坡道上运行时坡度、列车运行速度、监控制动距离、闭塞分区长度以及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这5个参数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下坡道越大越长、列车运行速度越高,监控制动距离就越长,要求的闭塞分区长度也越长;监控制动距离及闭塞分区越长,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也越长;因此按照目前CTCS-2级列控系统的控车条件,在已建成高速铁路长大下坡地段要同时实现设计的列车运行速度和追踪间隔时间是困难的。进一步对CTCS-2级列控系统的参数配置进行分析,确定列控系统的线路坡度取整及计算的监控制动距离冗余过大也是导致高速列车在长大下坡地段限速和难以实现设计追踪间隔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规范列控车载设备制动参数的取值及监控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列控系统的线路坡度偏安全侧取整及归档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长大下坡道 列车运行速度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监控制动距离 坡度取整 列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控车载设备制动曲线的高速列车牵引计算平台 被引量:19
14
作者 贺广宇 郜新军 +2 位作者 李一楠 郑理华 程剑锋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了检算铁路客运专线闭塞分区长度与列控系统的符合性,设计基于列控车载设备制动曲线的高速列车牵引计算平台。采用HTML,CSS,JavaScript,Vue.js,Node.js和Koa等Web技术进行开发,使用MySQL作为后端数据库,构建B/S架构应用平台,包括基础... 为了检算铁路客运专线闭塞分区长度与列控系统的符合性,设计基于列控车载设备制动曲线的高速列车牵引计算平台。采用HTML,CSS,JavaScript,Vue.js,Node.js和Koa等Web技术进行开发,使用MySQL作为后端数据库,构建B/S架构应用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处理、列车运行仿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闭塞分区检算和统计分析5个功能模块。其中,列车运行仿真模块为牵引计算平台的核心,由线路信息、列车动力学模型、列控车载设备制动曲线算法和速度控制组成;列控车载设备制动曲线算法具备列车超速防护功能,根据移动授权和列车速度距离信息生成允许速度和制动指令,实现列车运行仿真的闭环处理。选取京沪高速铁路列控工程数据和CRH3A型动车组参数进行列车牵引计算,得到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验证闭塞分区设计长度满足列控车载设备制动距离要求。结果表明:该平台可用于闭塞分区长度符合性检算,从而验证闭塞分区设计与列控系统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牵引计算平台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列控车载设备 制动曲线 闭塞分区 高速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枫 郭一唯 +2 位作者 杨晓 保鲁昆 邱莹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保障列车运用计划的准确无误和冲突快速识别检测,对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检测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车站站场结构,明确车站内到发线的有效到达、出发进路,列车作业类别以及相...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保障列车运用计划的准确无误和冲突快速识别检测,对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检测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车站站场结构,明确车站内到发线的有效到达、出发进路,列车作业类别以及相关进路之间的冲突关系,再运用到发线冲突识别方法,按照“进路关系判别—冲突列车初步筛选—明确检测列车是否冲突及冲突类别”的步骤对车站内接、发车进路进行时、空双维度的冲突识别判定,实现了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的逻辑判断。应用实例表明,通过区分车站类别和站场结构,分别对不同列车作业类型进行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可提高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方法的计算速度和精确性,满足现场工作对效率和准确性的高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站 到发线运行冲突识别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进路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区段通过能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焰 季令 张国宝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用数学方法分析和推导双线区段内各种因素对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影响关系 ,给出旅客列车在多种不同场合下求扣除系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设计了求双线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和区段通过能力的多项式算法。通过大量实例计算 ,分析了客货... 用数学方法分析和推导双线区段内各种因素对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影响关系 ,给出旅客列车在多种不同场合下求扣除系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设计了求双线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和区段通过能力的多项式算法。通过大量实例计算 ,分析了客货列车速度、追踪列车间隔、旅客列车对数等各种因素对通过能力影响的变化关系 ,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行车组织 通过能力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的要求 被引量:4
17
作者 汤奇志 马大炜 时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从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角度,研究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分析认为影响因素有列车最小运行间隔时间、最高运行速度、列车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沿线车站到发线长度。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和350km·h-1等条件为前提,对... 从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角度,研究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分析认为影响因素有列车最小运行间隔时间、最高运行速度、列车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沿线车站到发线长度。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和350km·h-1等条件为前提,对4种运行工况下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要求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区间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60km·h-1,车站道岔和咽喉区渡线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00k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高速铁路 通过速度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计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玉光 夏阳 赖艺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在分析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的新思路,即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作业虚拟为列车在一个长距离闭塞分区内运行,分别求解固定闭塞和移动闭... 在分析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的新思路,即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作业虚拟为列车在一个长距离闭塞分区内运行,分别求解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此方法消除了列车停站作业对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的影响,只需计算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来确定线路通过能力。此外,利用这种虚拟化处理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快慢车模式时快车越行慢车的问题,给出越行站位置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求解快慢车模式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通过能力 虚拟运行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快慢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国栋 张国宝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181-1184,共4页
在对四显示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区间通过能力计算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四显示行车时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公式和快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计算方法 .算例分析结果表明 。
关键词 四显示行车 区间通过能力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扣除系数 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与日本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参数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方琪根 邢二平 +1 位作者 李竹君 毛保华 《中国铁路》 2016年第10期53-56,共4页
以我国高速铁路线路A和B及日本高速铁路线路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的实际运行图为基础,分析两国4线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参数,包括各区间分时段行车密度;分析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总体分布,按种类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论指出两国部分高速... 以我国高速铁路线路A和B及日本高速铁路线路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的实际运行图为基础,分析两国4线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参数,包括各区间分时段行车密度;分析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总体分布,按种类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论指出两国部分高速铁路线路上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安全裕量预留、低谷时段较低的列车开行频率及车站规模大导致的咽喉区长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通过能力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日本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