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1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迷走神经电刺激 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
2
作者 王思思 郑富荣 +1 位作者 王三荣 贾功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3,共8页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构建I/R模型,同时I/R+VNS组大鼠在缺血阻塞后30 min予左侧迷走神经60 min重复电刺激。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非缺血侧胼胝体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表达水平,采用固蓝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完整性和髓鞘厚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I/R后第3天,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1),固蓝染色强度降低(P<0.01),髓鞘厚度变薄(g-ratio增高,P<0.01);而与I/R组相比,I/R+VNS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固蓝染色强度增加(P<0.01),髓鞘厚度增加(g-ratio下降,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发生继发性脱髓鞘改变,VNS可改善继发性脱髓鞘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胼胝体 继发性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任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3
作者 邹聪聪 王潇珺 +4 位作者 马锦蓉 鲁商波 丁勇 王哈妮 宋建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sham-taVNS联合DTT,观察组接受taVNS联合DT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振幅、MEP潜伏期均明显改善(|t|>3.670,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81,P<0.01)。结论taVNS联合DTT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功能障碍 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任务训练 运动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及脑组织中p-CRE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佳 关智媛 +4 位作者 孙守元 金晶 李鸣明 卜玉洁 张廷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 N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 C AO)/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MCAO/再灌注组(MCAO组,n=12)大鼠仅行MCAO/再灌注,MCAO/再灌注+VNS组(MCAO+VNS组,n=12)大鼠在接...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 N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 C AO)/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MCAO/再灌注组(MCAO组,n=12)大鼠仅行MCAO/再灌注,MCAO/再灌注+VNS组(MCAO+VNS组,n=12)大鼠在接受MCAO/再灌注的同时行右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两组大鼠均在再灌注24h后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TTC实验检测脑梗死区体积,TUNEL法检测脑损伤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损伤区组织中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损伤区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MCAO+VNS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脑组织细胞凋亡减少(P<0.01);MCAO+VNS组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P<0.01)和Bcl-2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1),Bax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但CREB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NS可显著改善MCAO/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CREB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大脑中动脉阻断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菲菲 董晓阳 +1 位作者 陈琴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TBI...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TBI)、刺激组(TBI+VNS)和Orexin-1受体(OX_1R)拮抗剂组(TBI+SB334867+VNS)。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胺H_1受体(H_1R)表达的变化。结果:刺激组18只大鼠中12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4只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9只出现翻正反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刺激组大鼠PFC区的H_1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和拮抗剂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有望成为TBI昏迷促醒的一种新的电刺激方法,其促醒机制可能与PFC区H_1R水平的上调有关,Orexin-A可能通过OX_1R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组胺H1 受体 食欲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琴 黄菲菲 +1 位作者 董晓阳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含量。结果: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大鼠各30只,观察行为学变化发现,刺激组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个实验组中α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TBI后昏迷大鼠的觉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去甲肾上腺素α1R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和下丘脑Orexin-A及其受体OX1R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晓阳 刘丹 +1 位作者 黄菲菲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4-749,共6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促醒 昏迷 OREXIN-A OX1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天祺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 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万多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主要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和持续性、复发性抑郁,此外,VNS对记忆功能障碍、脑外伤、脑缺血的改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这些治疗作用机制还不明晰。本文现将迷走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VNS方法、常见的临床应用和可能机制及在康复医学中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复发性抑郁 难治性癫痫 螺旋 记忆功能障碍 刺激 外科手术 STIMULATION 脑缺血 装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8
9
作者 章晓峰 刘勇 金振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侧上肢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2A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董晓阳 冯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促醒作用及对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每组18只。应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外伤昏迷模型。拮抗剂组注入...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促醒作用及对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每组18只。应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外伤昏迷模型。拮抗剂组注入OXR1受体拮抗剂SB334867,采用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刺激组和拮抗剂组。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刺激组12只苏醒,拮抗剂组9只苏醒,假刺激组4只苏醒。5-HT2A受体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拮抗剂组、假刺激组、刺激组(χ^2=11.464,P=0.009)。结论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上调5-HT2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迷走神经电刺激 5-羟色胺2A受体 食欲素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脑外伤意识障碍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晓阳 陈利薇 +2 位作者 王子雯 刘军仕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7-593,共7页
目的:研究前额叶皮层NLRP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炎症小体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 目的:研究前额叶皮层NLRP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炎症小体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TBI组、TBI+VNS组、TBI+VNS+NLRP3组,建立TBI意识障碍大鼠模型,应用VNS刺激TBI意识障碍大鼠,通过意识状态行为学量表评估意识状态水平改变情况,并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Q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Bax、Bcl-2、IL-1β、IL-18的表达变化。结果:TBI意识障碍大鼠给予VNS刺激后意识状态水平得到改善,且前额叶皮层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Bax、IL-1β、IL-18的表达明显低于TBI组,Bcl-2高于TBI组;而给予NLRP3激动剂后大鼠意识状态水平下降,同时伴随前额叶皮层组织中ASC、Caspase-1、Bax、TNF-α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结论:VNS改善TBI大鼠意识水平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抗凋亡反应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意识障碍 NLRP3炎症小体 神经炎症 神经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肥胖鼠摄食和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亭亭 陈霞 +2 位作者 李昌阳 高兴亚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膈下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s stimulation,VNS)对肥胖鼠摄食、体重、摄食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营养性肥胖鼠(dietary induced obesity,DIO)随机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VNS组。VNS组大鼠体内植入自主研发的闭环芯... 目的观察膈下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s stimulation,VNS)对肥胖鼠摄食、体重、摄食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营养性肥胖鼠(dietary induced obesity,DIO)随机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VNS组。VNS组大鼠体内植入自主研发的闭环芯片并高脂饲养90天,芯片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假手术组体内植入不工作的芯片;对照组不做手术。术后每天测量所有动物体重、日进食量。90天后处死所有动物,分离并称重双侧附睾脂肪垫。反转录PCR法(RT-PCR)半定量检测摄食神经肽:重组人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AgRP)、神经肽Y(NPY)、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因子编码的肽(CART)、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的含量。结果 VNS组大鼠体重增加量[(124.3±15.5)g vs.(263.1±16.8)g,P=0.013],总摄食量[(1998.7±37.2)g vs.(3312.6±40.9)g,P=0.021]以及附睾脂肪垫重量[(15.9±2.3)g vs.(22.7±2.6)g,P=0.035]明显低于假手术组。VNS组大鼠下丘脑促摄食神经肽AgRP(P=0.027)、NPY的含量(P=0.019)低于假手术组,而抑制摄食的神经肽POMC高于假手术组(P=0.011)。结论 膈下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显著减少大鼠摄食量,减轻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迷走神经电刺激 体重 摄食 摄食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促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晓阳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4,共4页
昏迷是康复医学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并发症多,生存质量差,治疗费用昂贵,不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家属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对昏迷患者进行促醒,恢复其功能,减少致残率和提... 昏迷是康复医学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并发症多,生存质量差,治疗费用昂贵,不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家属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对昏迷患者进行促醒,恢复其功能,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真正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和持续性、复发性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促醒作用 认知功能障碍 生存质量 患者家属 昏迷患者 康复医学科 难治性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佳 刘恺 王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66-1770,I0036,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刺激组、黄芪甲苷组、联合组及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电刺激组、黄芪甲苷组、联...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刺激组、黄芪甲苷组、联合组及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电刺激组、黄芪甲苷组、联合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大鼠接受假手术。模型组和对照组均予以2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电刺激组予以右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每次5 min,连续刺激60 min;黄芪甲苷组予以20.0 mg/mL黄芪甲苷溶液2 mL,腹腔注射;联合组予以20.0 mg/mL黄芪甲苷溶液2 mL,腹腔注射+右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每次5 min,连续刺激60 min。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脑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黄芪甲苷组及联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3.41±0.37)、(2.31±0.25)、(2.05±0.29)和(1.58±0.21)分,神经细胞AI分别为(3.29±0.41)、(42.37±5.14)、(31.94±3.49)、(27.55±2.95)和(16.83±2.06)%,NF-κ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1)、(0.52±0.07)、(0.43±0.06)、(0.36±0.04)和(0.18±0.02),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为(18.24±2.19)、(6.23±0.83)、(9.26±1.14)、(11.82±1.27)和(14.38±2.02)U/m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分别为(19.11±2.31)、(8.46±1.25)、(11.85±1.37)、(13.58±1.42)和(15.64±2.05)U/mg,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分别为(5.69±0.74)、(1.98±0.26)、(2.48±0.32)、(2.94±0.41)和(4.76±0.62)U/mg,丙二醛(MDA)水平分别为(3.98±0.56)、(10.24±1.26)、(8.68±1.12)、(7.11±0.94)和(5.04±0.71)nnol/mg,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54.37±20.18)、(274.28±31.29)、(245.39±29.74)、(215.85±27.56)和(185.48±22.49)pg/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分别为(11.18±1.42)、(32.94±4.16)、(28.65±3.27)、(23.19±2.84)和(17.64±2.35)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甲苷联合VNS能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脑组织NF-κB蛋白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缺血再灌注 大鼠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心率变异性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疼痛阈值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耿读艳 张易 +3 位作者 付志刚 杨凯 王超 安红霞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35,共5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的新方法,实现了taVNS疼痛阈值的预测。基于实验采集的数据,系统的比较了将HRV特征作为各种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HRV特征与极端随机树的组合性能最优,使用遗传算法去除冗余特征能够有效改善模型预测性能,均方根误差在1.18到1.56之间,均方差在0.77到0.96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不同个体的taVNS刺激强度的预测,对受试者在taVNS期间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疼痛阈值 心率变异性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及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廖诚诚 冯珍 +1 位作者 黄菲菲 陈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7-1042,共6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68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BI组、拮抗剂组和VNS组,每组4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TBI组、VNS组、拮抗剂组撞击法复制脑外伤模型,造模...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68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BI组、拮抗剂组和VNS组,每组4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TBI组、VNS组、拮抗剂组撞击法复制脑外伤模型,造模后昏迷至少30 min的大鼠入选。VNS组予VNS,拮抗剂组侧脑室注射Orexin A受体1拮抗剂SB334867后加VNS,TBI组予假VNS。分别于干预后6 h、12 h、24 h观察大鼠意识水平,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1受体(GABAb1R)表达水平。结果最终空白组42只、TBI组11只、拮抗剂组13只、VNS组28只大鼠觉醒。Western blotting显示,干预后12 h、24 h,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空白组>VNS组(F>60.412,P<0.001)。免疫组化显示,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VNS组>空白组(H=15.121,P=0.002),但不同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H=3.028,P=0.220)。结论 VN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促醒机制可能与Orexin A介导大鼠前额叶皮质GABAb1R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迷走神经电刺激 促醒 γ-氨基丁酸b1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莉 鲍治诚 +2 位作者 张琪 任绪艳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1-696,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合组(n=20)。3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作业治疗,机器人组行假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联合组行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其手指部分评分、患侧腕背伸肌和指伸肌收缩时的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潜伏期和振幅。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及其手指部分评分、腕背伸肌和指伸肌RMS、TMS-MEP潜伏期和振幅均较治疗前改善(t> 2.099,P <0.05),联合组各项指标最优(F> 9.106,P <0.001)。结论 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塑,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疼痛及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倩含 张宇清 +3 位作者 杨森 李孝强 陈立平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9-435,共7页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组)和治疗组(T组),每组31例。T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taVNS,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S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4周、12周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和现时疼痛指数(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及状态焦虑量表评分(state-anxiety inventory,S-AI),住院期间盐酸羟考酮片使用例数与曲马多的日平均使用量,病人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例数。结果:随访过程中部分病人脱落,最终58例完成研究,S组28例,T组30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治疗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NRS评分,出院后4周、12周的SRSS评分以及治疗出院后1周、4周的PRI和PPI及S-A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S组相比,T组在出院后1周、4周的NRS评分和以上各时间点的SRSS、SF-MPQ和S-AI评分,均显著降低;住院治疗期间,T组平均每日曲马多使用量较S组明显降低(P<0.05);T组病人住院期间的盐酸羟考酮片的使用例数及后期发展为PHN的例数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AHZ病人早期行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睡眠、缓解病人焦虑状态及不良情绪、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降低PHN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急性期带状疱疹 焦虑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纳美芬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组织强啡肽及IL-17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标 李文华 吴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851-2855,共5页
目的研究盐酸纳美芬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假手术组共5组,每组15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阻断左肺门法建立... 目的研究盐酸纳美芬联合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假手术组共5组,每组15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阻断左肺门法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大鼠分别于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肺组织膨胀、颜色恢复时给予左侧迷走神经电刺激和尾静脉注射纳美芬(15μg/kg)。纳美芬+迷走神经电刺激组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肺组织膨胀、颜色恢复时同时给予左侧迷走神经电刺激和尾静脉注射纳美芬(15μg/kg)。假手术组大鼠不阻断肺门,不予任何治疗。各组大鼠于再灌注3 h后检测其动脉血气值并处死大鼠,留取左肺上叶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检测其肺组织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物酶、强啡肽、κ受体及IL-17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纳美芬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血pCO;值、肺组织损伤程度、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物酶、IL-17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1),动脉血p O;值显著升高(P <0.01)。纳美芬组强啡肽、κ受体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1),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强啡肽、κ受体表达无显著变化(P> 0.05)。与迷走神经电刺激组比较,纳美芬组动脉血pCO;值、动脉血pO;值、肺组织损伤程度、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物酶、IL-17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 0.05),强啡肽、κ受体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1)。与纳美芬组、迷走神经电刺激组比较,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纳美芬组动脉血pCO;值、肺组织损伤程度、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物酶、强啡肽、κ受体、IL-17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1),动脉血pO;值显著低升高(P <0.01)。结论纳美芬可通过加速肺组织内强啡肽降解、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而发挥抑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迷走神经电刺激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纳美芬和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于防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纳美芬 迷走神经电刺激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强啡肽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Th17和Treg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欣 贾功伟 +1 位作者 虞乐华 程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1,共8页
目的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大鼠中,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VNS组,每组10只。LPS组和LP... 目的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大鼠中,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VNS组,每组10只。LPS组和LPS+VNS组大鼠通过鼻腔滴注2 mg/kg LPS构建ARDS模型。LPS+VNS组于鼻腔滴注LPS 6 h后暴露左侧颈部迷走神经,给予电压5 V、频率5 Hz、脉冲宽度2 ms的电刺激,持续10 min。电刺激2 h后取双肺及脾组织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肺部病理学变化、肺湿干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含量、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肺及脾组织中Treg转录蛋白叉头框蛋白P3(Foxp3)和Th17转录蛋白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肺泡壁明显变厚、炎症细胞浸润到肺泡腔,BALF总蛋白含量增高(P<0.01),肺湿干比增高(P<0.01),BALF中IL-1β、IL-6、IL-17、IL-10表达升高(均P<0.01),肺和脾组织中Foxp3和Rorγt蛋白表达上调;与LPS组相比,LPS+VNS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表现减轻,肺湿干比下降(P<0.05),BALF总蛋白含量降低(P<0.05),BALF中IL-6和IL-17降低(均P<0.05)、IL-10升高(P<0.01),肺及脾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上调、Rorγt蛋白表达下调。结论VNS可能通过调控大鼠肺和脾组织Th17和Treg相关蛋白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水平,减轻LPS诱导的ARDS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迷走神经电刺激 炎症因子 辅助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