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杂交鳢迟缓爱德华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言峰 周爱国 +3 位作者 陈冠锋 陈建酬 张继平 张辉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从患病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ZS201364-1和ZS201364-2),通过对其生化特性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致病菌兼性厌氧,为革兰... 从患病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ZS201364-1和ZS201364-2),通过对其生化特性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致病菌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运动,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2株致病菌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5cfu·g^-1和5.6×105cfu·g^-1。ZS201364-1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pH为7~8、氯化钠(NaCl)质量分数为1%,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迟缓爱德华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3
2
作者 金晓航 黄威权 +2 位作者 夏永娟 李元 李别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0-343,共4页
关键词 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 疫苗 迟缓爱德华 牙鲆 制备 鉴定 败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标记的迟缓爱德华菌感染诸氏鲻虾虎鱼后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露军 李建军 +3 位作者 魏远征 蔡磊 苗宗余 黄韧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2,共6页
为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siellatarda)入侵途径,建立感染模型,作者通过电转化法构建GFP标记的迟缓爱德华菌EtMc1512(质粒PMDpp-EGFP),实验设立浸泡组、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感染后采集各组实验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血... 为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siellatarda)入侵途径,建立感染模型,作者通过电转化法构建GFP标记的迟缓爱德华菌EtMc1512(质粒PMDpp-EGFP),实验设立浸泡组、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感染后采集各组实验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血液、鳃、肝脏、肠、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中的荧光细菌数;浸泡组取样时间为0、2、4、6、8、12、24 h,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取样时间为6、12、24、48、72、96h。结果显示,构建的EtMc1512-GFP具有较强荧光,GFP标记前后菌株毒力基因(citC、mukF、esrB、katB、fimA、gadB)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浸泡感染后实验鱼各组织内的荧光菌随时间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菌量出现在肠道(2.51×106CFU/g),其次为鳃(4.19×104CFU/g)、血液(1.65×104CFU/g),肠道荧光菌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腹腔注射感染后肝脏(4.55×106CFU/g)和血液(4.65×106CFU/g)菌量最高;肌肉注射感染后肌肉在48h首先检出荧光菌,血液(2.93×104 CFU/g)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肠道、肝脏和肌肉分别是迟缓爱德华菌浸泡感染、腹腔注射感染和肌肉注射感染诸氏鲻虾虎鱼的主要组织器官,在自然条件下迟缓爱德华菌经口感染诸氏鲻虾虎鱼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 迟缓爱德华(edwarsiella tarda) 绿色荧光蛋白 入侵途径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A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志强 杨楠 +5 位作者 李永慧 王洪彬 冯东青 吴同垒 史秋梅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4-537,共4页
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A免疫保护性,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迟缓爱德华菌ompA基因,构建重组载体pET-32a-ompA,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58 ku;将纯化的重组蛋白... 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A免疫保护性,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迟缓爱德华菌ompA基因,构建重组载体pET-32a-ompA,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58 ku;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以迟缓爱德华菌强毒株ET-13攻毒,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对免疫组小鼠具有保护力,保护率为55%。本研究克隆了迟缓爱德华菌ompA基因并表达了相应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能够提供一定保护,为重组OmpA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外膜蛋白 OMPA 蛋白表达 免疫保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迟缓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7
5
作者 金晓航 黄威权 +3 位作者 夏永娟 李元 李别虎 张荣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单克隆抗体 制备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HB01外膜蛋白OmpS_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亚宁 李晓玥 +1 位作者 耿晓娜 赵宝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5-1078,1082,共5页
目的:构建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OmpS2),制备防治鱼类爱德华氏菌病的基因工程疫苗。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致病性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S2基因(AY078509)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大小为1284bp的迟缓爱德华菌(E.t.)HB01的... 目的:构建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OmpS2),制备防治鱼类爱德华氏菌病的基因工程疫苗。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致病性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S2基因(AY078509)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大小为1284bp的迟缓爱德华菌(E.t.)HB01的外膜蛋白基因OmpS2。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OmpS2)。经IPTG诱导后,由SDS-PAGE分析可见Mr在47000的特异蛋白条带。结果:Westernblot检测说明表达的外膜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将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OmpS2)制成基因工程疫苗,与嗜水气单胞菌(A.h.)溶血素(Hly)基因工程疫苗联合使用分别免疫小鼠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后,获得了较高的保护率,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工程疫苗均能产生较高抗体水平。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基因工程疫苗能有效的预防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且保护率高,能够起到免疫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腹水病 迟缓爱德华 嗜水气单胞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血相关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9
7
作者 高大庆 陆承平 +1 位作者 吴守一 刘延清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52,42,共3页
目的 研究迟缓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tardaEt.)重要毒力因子的溶血素。方法 用鸟枪法将Et- 12株的染色体经Sau3A酶切后 ,连接在质粒pACYC184上。结果 在抗性绵羊红细胞平板上 ,筛选出 7株溶血相关克隆子 ,其中 2株能稳定表达 ,并将 ... 目的 研究迟缓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tardaEt.)重要毒力因子的溶血素。方法 用鸟枪法将Et- 12株的染色体经Sau3A酶切后 ,连接在质粒pACYC184上。结果 在抗性绵羊红细胞平板上 ,筛选出 7株溶血相关克隆子 ,其中 2株能稳定表达 ,并将 1株重组质粒经酶切后 ,发现其酶谱和大小和国外报告的不同。经斑点杂交 ,证实该溶血相关基因在Et- 12染色体上。结论 可能克隆到新的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素基因 迟缓爱德华 基因克隆 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FliC原核表达及免疫试验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志强 杨楠 +7 位作者 李永慧 王洪彬 吴同垒 康元环 莘余 史秋梅 高桂生 王春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27,共5页
为了解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FliC的免疫特性,从迟缓爱德华菌基因组中克隆出鞭毛基因fliC,并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上,用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大量重组蛋白,将蛋白纯化后,通过动物模型确定该蛋白的免疫特性。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 为了解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FliC的免疫特性,从迟缓爱德华菌基因组中克隆出鞭毛基因fliC,并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上,用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大量重组蛋白,将蛋白纯化后,通过动物模型确定该蛋白的免疫特性。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FliC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对免疫动物应对强毒株感染具有一定保护效果。将Fli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混合免疫小鼠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抗BSA抗体,说明其佐剂特性。研究表明,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FliC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和佐剂特性,是迟缓爱德华菌的保护性抗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鞭毛蛋白 FLIC 佐剂 免疫保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迟缓爱德华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朱成科 叶华 +1 位作者 郑曙明 郑永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5,共5页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SS01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表明菌株SS01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等13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迟缓爱德华(Edwadsiella tarda)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溶血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大庆 黄锡全 +1 位作者 陆承平 吴守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迟缓爱德华菌溶血素的特征。方法 平板检测法 ,接触溶血法 ,上清检测法。结果 讨论了迟缓爱德华菌溶血特性及检测的影响因素。结论 迟缓爱德华菌至少存在两种溶血素 。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溶血素 溶血特性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新新 陆承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 :分析迟缓爱德华菌 (Et)外膜蛋白 (OMP)的抗原性。方法 :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 2 7株Et与EtATCC15 94 7OMP抗血清的转印情况 ,用ELISA、杀菌力试验和凝集反应检测OMP诱导的抗体滴度。结果 :2 1株致病株中有 2 0株能与EtATCC15 9... 目的 :分析迟缓爱德华菌 (Et)外膜蛋白 (OMP)的抗原性。方法 :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 2 7株Et与EtATCC15 94 7OMP抗血清的转印情况 ,用ELISA、杀菌力试验和凝集反应检测OMP诱导的抗体滴度。结果 :2 1株致病株中有 2 0株能与EtATCC15 94 7株OMP抗血清转印出清晰的条带 ,分别为 33k、35k、38k、4 5k ,而非致病株和另一株致病株Et12 2的OMP则没有反应带 ;ELISA、杀菌力试验和凝集反应表明 ,ATCC15 94 7和JEL4株的OMP均能诱导高滴度的杀菌抗体和抗OMP抗体 ;不同程度稀释的抗ATCC15 94 7OMP血清及抗 35k、4 5k血清还能对小鼠提供一定的保护力。结论 :EtOMP33k、35k、38k、4 5k可能为保护性抗原 ,OMP可作为疫苗的候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外膜蛋白 抗原性 O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a,迟缓爱德华菌一个毒力调控基因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恩金 高大庆 +1 位作者 洪捷 陆承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99-1003,共5页
目的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E.tarda)溶血相关基因(E.tardahaemolysin activator gene,eha)基因调控该菌毒力基因的作用。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HM5,缺失E.tarda的eha基因,得到△eha缺失菌株,再构建△eha株的互补菌株。通过... 目的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E.tarda)溶血相关基因(E.tardahaemolysin activator gene,eha)基因调控该菌毒力基因的作用。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HM5,缺失E.tarda的eha基因,得到△eha缺失菌株,再构建△eha株的互补菌株。通过平板溶血性法、接触溶血法、上清溶血法,观察野生株、△eha缺失株与及互补株溶血性的差异。利用MTT法比较三种细菌培养物的过滤液对Vero细胞的毒性的差别。利用H2O2抗性纸片扩散法,比较三种菌对过氧化氢抵抗力的差异。利用RT-PCR和SDD-PAGE电泳超速酸化离心法提取的鞭毛蛋白,比较三种细菌鞭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的差异。结果△eha缺失株和互补株不溶血,而野生株溶血。eha基因的缺失降低E.tarda菌对过氧化氢的抵抗力,△eha缺失株较野生株的细胞毒性明显减弱,eha基因可以调控迟缓爱德菌鞭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结论 eha基因可以调控迟缓爱德华菌毒力基因的表达,是一个毒力调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eha基因 基因缺失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迟缓爱德华菌感染斑马鱼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雪鹏 丁雷 +3 位作者 邹兰柱 陈少波 谢起浪 闫茂仓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33-436,I0007,I0008,共6页
目的建立斑马鱼模型研究迟缓爱德华菌的致病性及感染途径。方法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迟缓爱德华菌,追踪观察其感染斑马鱼的动力学过程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肝脏水肿变性,肝细胞萎缩、坏死、脱落,脾脏散在增生性结节... 目的建立斑马鱼模型研究迟缓爱德华菌的致病性及感染途径。方法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迟缓爱德华菌,追踪观察其感染斑马鱼的动力学过程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肝脏水肿变性,肝细胞萎缩、坏死、脱落,脾脏散在增生性结节、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大量缺失等病变为主;感染后,该菌先后在斑马鱼肠道、鳃和皮肤中定植。结论斑马鱼可作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致病性的动物模型。肠道、鳃和皮肤可能是迟缓爱德华菌先后感染斑马鱼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绿色荧光蛋白 斑马鱼 致病性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氏菌新的溶血活化基因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大庆 黄锡全 +3 位作者 阚飙 陆承平 刘延清 吴守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血活化基因 (eha)的功能。方法 PCR扩增部分溶血活化基因 ,制成地高辛探针和 2 6株Et菌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结果 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 (Et)溶血活化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一部分Et菌染色体上 ... 目的 探讨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血活化基因 (eha)的功能。方法 PCR扩增部分溶血活化基因 ,制成地高辛探针和 2 6株Et菌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结果 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 (Et)溶血活化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一部分Et菌染色体上 ,且pED10 2菌的Vero细胞毒和溶血活性作用主要位于胞浆蛋白和胞隙蛋白中。将有溶血活化基因的 pED10 2重组质粒电击入不溶血的Et菌和大肠杆菌 (LE3 92、JM 10 9) ,Et菌仍无溶血现象 ,大肠杆菌有溶血现象。结论 eha基因不是溶血素结构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活化基因 迟缓爱德华 杂交 Vero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迟缓爱德华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红 黄威权 +2 位作者 杨向民 温伟红 杨安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克隆并分析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mAb)VH基因。方法从分泌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mAb的杂交瘤细胞株(1E11)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抗体VH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BS-Tvector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V... 目的克隆并分析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mAb)VH基因。方法从分泌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mAb的杂交瘤细胞株(1E11)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抗体VH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BS-Tvector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VH基因的全长序列为339bp,编码113个氨基酸。通过NCBI/BLAST/N和IMGT数据库(Lefrance,2001)分析表明,VH基因符合小鼠IgGV区基因的特征含有4个框架区(FR),3个抗原互补决定区(CDR)及两个抗体特征性的半胱氨酸。结论成功地克隆了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mAbVH基因,为进一步构建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抗体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抗独特型抗体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房文红 周凯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在 1/...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4 7h、0 .76h、1.2 6h和2 .0 5h ;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2 9h ,0 .4 8h ,1.97h ,2 .30h。结果表明 ,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具有明显的PAE ;该结果提示 ,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MIC 爱德华 PAE 抗生素后效应 溶藻弧 迟缓 恩诺沙星 试管二倍稀释法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eha基因对大肠埃希氏菌溶血基因clyA转录的调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成静 韩晶晶 +2 位作者 印文静 许化溪 高大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研究迟缓爱德华菌溶血活化基因eha是否能影响大肠埃希氏菌DH5α溶血素基因clyA的转录。方法将重组eha表达质粒pED101转入DH5α中,以载体质粒pACYC184为对照,观察其溶血情况。并用RT-PCR分别检测受体菌DH5α,含pED101的DH5α菌以及... 目的研究迟缓爱德华菌溶血活化基因eha是否能影响大肠埃希氏菌DH5α溶血素基因clyA的转录。方法将重组eha表达质粒pED101转入DH5α中,以载体质粒pACYC184为对照,观察其溶血情况。并用RT-PCR分别检测受体菌DH5α,含pED101的DH5α菌以及含载体的DH5α菌中clyA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eha基因表达质粒的转入,可以使DH5α出现clyA基因阳性条带,且和载体无关。结论迟缓爱德华菌eha基因能正性调控DH5αclyA基因的转录,从而使其表现为溶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溶血活化基因(eha) 溶血基因(cly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秦红 金晓航 +1 位作者 黄威权 刘玉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9-693,共5页
目的构建、表达及鉴定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分泌迟缓爱德华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11)中克隆出VH和VL可变区基因,再通过重叠延伸拼接PCR方法在VH和VL可变区基因之间引入连接肽(Gly4Ser... 目的构建、表达及鉴定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分泌迟缓爱德华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11)中克隆出VH和VL可变区基因,再通过重叠延伸拼接PCR方法在VH和VL可变区基因之间引入连接肽(Gly4Ser)3,体外构建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ELASA进行鉴定。结果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scFv在BL21(DE3)菌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溶解包涵体、纯化和体外复性,获得了高纯度的单链抗体片段,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7 ku。ELASA分析结果证实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scFv与原代抗体一样,具有较高的抗原亲和力。结论成功构建了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基因scFv,为进一步制备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抗体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抗独特型 单链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黑鲷迟缓爱德华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闫茂仓 王雪鹏 丁雷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第4期19-19,22,共2页
从患病的黑鲷成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鉴定为迟缓爱德华菌。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黑鲷 扫描电镜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PagC原核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
20
作者 张志强 杨楠 +6 位作者 李永慧 苏硕青 冯东青 吴同垒 高桂生 钱爱东 史秋梅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共4页
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PagC的免疫原性,用PCR方法扩增迟缓爱德华菌pagC基因,构建重组载体pET-32a-pagC,将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后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40 ku;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 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外膜蛋白PagC的免疫原性,用PCR方法扩增迟缓爱德华菌pagC基因,构建重组载体pET-32a-pagC,将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后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40 ku;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以迟缓爱德华菌强毒株ET-13攻毒,结果该重组蛋白对免疫组小鼠具有95%的保护率。研究结果为重组PagC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 外膜蛋白 PagC 原核表达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