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SEDL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夏欣一 崔英霞 +5 位作者 周鑫 钟立柱 戈一峰 姚兵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种X线表现明显的X连锁骨发育不良疾病,主要特征包括不成比例的短躯干型矮身材、大关节发育不良以及胸腰椎椎体扁平。文中鉴定SEDT家系SEDL基因的突变位点,探讨... 目的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种X线表现明显的X连锁骨发育不良疾病,主要特征包括不成比例的短躯干型矮身材、大关节发育不良以及胸腰椎椎体扁平。文中鉴定SEDT家系SEDL基因的突变位点,探讨SEDT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报告1个4代68人累及8例患者的SEDT大家系,患者均为非匀称性矮身材(短躯干),临床诊断为X连锁SEDT。提取家系所有成员及50例正常对照者血样中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和DNA测序进行SEDL基因突变分析。结果DNA序列分析表明,家系8例患者均为SEDL基因外显子6发生插入突变(c.370-371 ins A,突变数据库检索未见报告,为一全新突变方式),并发现1例无症状患儿携带相同方式突变(症状发生前),6例女性携带者为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和正常对照者中均未见该插入突变。结论SEDL基因c.370-371 ins A是一新突变方式,详细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丰富了SEDT的基因型-表型谱。SEDL基因突变分析对携带者检测、症状前诊断以及患者和携带者的产前基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 SEDL基因 插入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临床诊断及SEDL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孙静 夏维波 +9 位作者 李梅 姜艳 王鸥 聂敏 赵真 邢小平 周学瀛 孟迅吾 胡莹莹 刘怀成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分析1个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T)家系的临床特征,检测其致病基因SEDL的突变类型。方法 1个3代累及4例患者的中国人SEDT家系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先证者及患者为SEDT,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进行S... 目的分析1个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T)家系的临床特征,检测其致病基因SEDL的突变类型。方法 1个3代累及4例患者的中国人SEDT家系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先证者及患者为SEDT,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进行SED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的所有4名受累者均为男性,表现为颈短、短躯干型个矮、遗传方式符合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SEDL基因分析表明在男性受累患者中第4外显子存在c.127_135delCATGCTGCT半合子突变,而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杂合子。结论在中国人SEDT家系中发现了SEDL上的新缺失突变c.127_135delCATGCTG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 SEDL基因 TRAPPC2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L基因突变致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夏欣一 周玉春 +6 位作者 崔英霞 周鑫 魏莉 戈一峰 姚兵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800-804,共5页
目的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种X线表现明显的X连锁骨发育不良疾病,主要特征包括不成比例的短躯干型矮身材、大关节发育不良以及胸腰椎椎体扁平。文中初步研究SEDL基因突变致SEDT的机制。... 目的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种X线表现明显的X连锁骨发育不良疾病,主要特征包括不成比例的短躯干型矮身材、大关节发育不良以及胸腰椎椎体扁平。文中初步研究SEDL基因突变致SEDT的机制。方法将野生型SEDL基因及其突变型(c.370-371insA)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COS-7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蛋白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转染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的转染效率分别为47.51%和46.39%。野生型重组Sedl-in蛋白主要定位于核周,而突变型Sedlin蛋白则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以及部分在胞质表达。超微结构显示转染SEDL突变型重组质粒的细胞溶酶体显著增多。结论SEDL基因c.370-371insA突变导致Sedlin蛋白细胞定位的变化可能是SEDT发病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L基因 重组表达 超微结构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林 张金山 李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脊柱 发育不良 发型 X线照片 MRI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家系TRAPPC2基因缺失突变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5
作者 刘宇 王环环 +1 位作者 肖冰 唐利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1,共5页
目的·研究一个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方法·提取一个SEDT家系6名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Clearseq遗传性疾病试剂盒靶向捕获先证者基因组样本中... 目的·研究一个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方法·提取一个SEDT家系6名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Clearseq遗传性疾病试剂盒靶向捕获先证者基因组样本中与罕见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致病区域,并进行高通量测序,过滤去除高频突变。采用外显子组隐马尔科夫模型(exome hidden Markov model,XHMM)分析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并进一步对6名家系成员基因缺失片段的拷贝数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X染色体存在2.5 kb缺失(chrX:13732385~13734927),该区域覆盖转运蛋白复合体亚单位2(transport protein particle complex subunit 2,TRAPPC2)基因的第4~6个外显子。定量PCR结果证实先证者及其表哥均存在该缺失,先证者母亲为杂合缺失,先证者父亲、姐姐和表型正常的舅舅拷贝数均正常。结论·TRAPPC2基因第4~6个外显子片段的缺失为SEDT的致病性突变;同时高通量测序分析中运用XHMM算法可检测到致病基因多个外显子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椎发育不良 高通量测序 转运蛋白复合体亚单位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综合征一例
6
作者 李变锋 王崇贤 +1 位作者 付艳芹 张苏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1-282,共2页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综合征(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主要累及脊椎体和骨骺的进行性骨软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1-2],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现...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综合征(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主要累及脊椎体和骨骺的进行性骨软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1-2],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现将收治的1例SEDT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椎发育不良 X连锁隐性遗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基因剪接受体突变对mRNA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强 高超 +2 位作者 王怀立 周建华 高铁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4-548,共5页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tarda,SEDL)是一种少见的由SEDL基因突变引起的骨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腰椎和近端承重大关节。为研究SEDL基因剪接受体突变(IVS22A→C)对mRNA加工的影响,从该突变所...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tarda,SEDL)是一种少见的由SEDL基因突变引起的骨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腰椎和近端承重大关节。为研究SEDL基因剪接受体突变(IVS22A→C)对mRNA加工的影响,从该突变所致SEDL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对PCR扩增产物采用双向直接测序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PAGE)方法进行分析。测序结果发现IVS22A→C突变患者的一种cDNA外显子2与外显子4直接拼接,显示外显子3全部丢失;另一种cDNA外显子1与外显子4拼接,显示外显子2和外显子3均缺失;在健康对照者也发现了外显子2缺失的cDNA。PAGE发现患者和对照者都存在两种RTPCR产物,长度分别为567bp、425bp以及679bp、537bp,证实了测序结果。这说明SEDL基因第二内含子剪接受体突变(IVS22A→C)导致其外显子3在mRNA加工过程中全部丢失,由于SEDL基因的翻译起始位点位于外显子3,它的缺失可能使生成的mRNA不能被翻译,从而引起SEDL发生;外显子2位于5′UTR,它的缺失提示SEDL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正常人也存在缺失外显子2的cDNA,说明这种选择性剪接对临床表型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它对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调控是否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椎发育不良 SEDL基因 选择性剪接 逆转录 剪接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一罕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颖 谢杰 +2 位作者 郑诗瑶 唐佳 郭奕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2-399,共8页
【目的】揭示一罕见遗传性矮小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阐明患者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今后的产前、植入前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在临床初诊、系谱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核心成员的DNA样品进行全外... 【目的】揭示一罕见遗传性矮小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阐明患者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今后的产前、植入前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在临床初诊、系谱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核心成员的DNA样品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信分析找出候选基因,在确定候选基因及其新变异后,采用PCR、Sanger测序、RT-PCR、q-PCR等方法对该新变异的致病性进行系列鉴定。【结果】通过全外测序、Sanger测序验证和生物信息分析,确定TRAPPC2基因及其携带的c.94 delG突变为本病最可能的致病基因突变;通过RT-PCR,排除了IVSas(-1)delG的可能;通过q-PCR检测,证实该突变导致患者和携带者的TRAPPC2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且蛋白高级结构预测分析显示正常蛋白和突变蛋白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根据ACMG的标准,确定为致病性突变。【结论】先证者所患疾病为XR型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EDT),TRAPPC2基因的c.94 delG,p.D32T,fsX6是一还未报道的新致病突变,是患者发病的内在原因,其基因型和表型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TRAPPC2基因的突变谱,为今后的早期诊防和优生优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椎发育不良(SEDT) TRAPPC2基因 新突变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一家系TRAPPC2基因变异分析
9
作者 王莉莉 吴海瑛 +7 位作者 孙辉 王晓艳 张丹丹 谢蓉蓉 王凤云 陈婷 陈秀丽 陈临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分析由TRAPPC2基因变异致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EDT-XL)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个SEDT-XL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先证者,9岁2个月,因生长缓慢就诊,语言、运动及智力发育正常。身高115 cm(<-3S... 目的分析由TRAPPC2基因变异致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EDT-XL)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个SEDT-XL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先证者,9岁2个月,因生长缓慢就诊,语言、运动及智力发育正常。身高115 cm(<-3SD),臂间距109 cm,上部量56 cm,下部量59 cm,体质量21 kg,招风耳,尖下颌,牙列不齐,颈短,脊柱侧弯,心肺腹未见异常。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舅舅的外周血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TRAPPC2基因4号外显子区域存在1个半合子变异c.115 delC,导致氨基酸改变p.Q 39 Sfs*3。该半合子变异来自其母亲,其舅舅存在相同的半合子变异位点。结论TRAPPC2基因4号外显子区域c.115delC突变为该家系SEDT-XL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发性脊椎发育不良 TRAPPC2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骨骺发育不良1例
10
作者 马腾 赵斌 亓恒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6,共1页
患者男,29岁。三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髋、膝关节疼痛,最近一年腰背部伸展活动受限,久坐后需缓慢活动后方可行动。体检:患者身高约145cm,躯干短小,四肢相对较长,立位时手指尖几达膝部,肘关节略有膨大,行走时步态未见明显异常,智... 患者男,29岁。三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髋、膝关节疼痛,最近一年腰背部伸展活动受限,久坐后需缓慢活动后方可行动。体检:患者身高约145cm,躯干短小,四肢相对较长,立位时手指尖几达膝部,肘关节略有膨大,行走时步态未见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发育不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2A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软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崔英霞 夏欣一 +5 位作者 杨滨 卢洪涌 王浩洋 姚兵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患者脊柱和长骨骨骺,发病率约为1∶100000。研究编码Ⅱ型胶原α1链的COL2A1基因G504S突变致SEDC的软骨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SEDC引产胎儿和正常对照的软骨组织... 目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患者脊柱和长骨骨骺,发病率约为1∶100000。研究编码Ⅱ型胶原α1链的COL2A1基因G504S突变致SEDC的软骨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SEDC引产胎儿和正常对照的软骨组织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并重点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光镜下未观察到引产胎儿软骨组织明显变化,而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引产胎儿软骨细胞粗面内质网异常膨大,形成包涵体结构,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数量减少。扫描电镜下发现,引产胎儿软骨胶原纤维为不规则"草莓样"结构。结论:COL2A1基因G504S突变导致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SEDC发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 Ⅱ型胶原 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柯岩 张蔷 +6 位作者 马云青 李儒军 陶可 桂先革 李克鹏 张洪 林剑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82,共8页
目的: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SED)患者因骨骼、关节发育异常,生物力学改变和早年手术干预等往往导致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本研究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SED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目的: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SED)患者因骨骼、关节发育异常,生物力学改变和早年手术干预等往往导致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本研究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SED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可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将由高年资医生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7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因SED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例(男6例,女3例,12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该类患者的早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选用强生陶瓷内衬-陶瓷股骨头,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除1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无菌性松动、脱位、骨折、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5.55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平均56.56分,SF-12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平均41.56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7.44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9.56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平均41.11分,SF-12评分平均56.33分,VAS评分平均2.67分。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相比,SED患者术后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等骨盆相关参数均有所增加,术前平均骨盆入射角为68.95°±4.60°、平均骨盆倾斜角为52.75°±1.06°、平均骶骨倾斜角为17.45°±1.77°,而术后则相应变为76.98°±5.12°、60.51°±4.35°和18.10°±2.02°。患者术后双下肢均基本等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SED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且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Tönnis分级 脊柱发育不良 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产前快速分子诊断 被引量:14
13
作者 崔英霞 夏欣一 +6 位作者 杨滨 卢洪涌 史轶超 梁泉 姚兵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对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提供1种快速分子产前诊断技术。方法:对该患者于孕14周进行羊膜囊穿刺,获取羊水20 ml,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选用3个短串连重复(STR)序列位点,进行荧光PCR检测,以排除母源细胞污染。在此基础上,对COL2A... 目的:对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提供1种快速分子产前诊断技术。方法:对该患者于孕14周进行羊膜囊穿刺,获取羊水20 ml,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选用3个短串连重复(STR)序列位点,进行荧光PCR检测,以排除母源细胞污染。在此基础上,对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进行扩增,并以此为模板,针对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G→A的突变进行SSP-PCR。根据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扩增条带进行判断,对初次扩增的产物测序,以证实巢式SSP-PCR的结果。结果:对D13S 317、D18S51和D21S11位点的STR检测结果排除母源细胞的污染。羊水样本仅在野生型反应管中有扩增产物,表明胎儿是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 G的纯合子,未带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G→A的突变。测序结果与SSP-PCR结果一致。结论:SSP-PCR技术快速简便、敏感特异,可作为该突变的快速分子诊断。其他已知点突变遗传病的快速分子诊断也可以考虑使用SSP-PCR技术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 快速分子诊断 产前 COL2A1基因 巢式序列特异引物扩增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COL2A1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英霞 夏欣一 +6 位作者 王云华 张萍萍 郝丽君 梁泉 吴永明 潘连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67-470,I0002,共5页
目的:报道1个涉及四代9例患者因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家系COL2A1基因突变。方法:发现18个月的先证者未出现股骨头的继发性骨化中心。其父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椎骨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股骨头骨化缺如... 目的:报道1个涉及四代9例患者因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家系COL2A1基因突变。方法:发现18个月的先证者未出现股骨头的继发性骨化中心。其父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椎骨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股骨头骨化缺如、髋臼顶扁平和髋内翻。该家系的其他患者均有类似改变。在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后,对该家系进行12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标记物的单倍体分型。在确定COL2A1基因为疾病的候选基因后,对该家系所有患者及获得血样的正常成员进行该基因54个外显子和启动子的测序。同时对10名健康对照者的第23外显子测序。结果:所有患者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 G→A,使第504个氨基酸由甘氨酸→丝氨酸(G504S),但家系中健康者和无血缘关系的10名健康对照者均无此改变。结论: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 G→A的改变是该家系患者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原因。该家系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将扩大人们对Ⅱ型胶原病表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OL2A1基因 单倍型分析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晶晶 郭奕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42,共6页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pseudoachondroplasia,PSACH)和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均为骨发育不良性疾病的家族成员之一,它们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都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二者均由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pseudoachondroplasia,PSACH)和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均为骨发育不良性疾病的家族成员之一,它们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都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二者均由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基因突变所致。COMP是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在骨骼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就COMP的结构与功能、COMP基因的突变类型、检测方法及其与两病的相关性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软发育不全 发性发育不良 低聚物基质蛋白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欣一 周鑫 崔英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217-1219,1224,共4页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是一组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脊柱和骨骺畸形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非匀称性矮身材(短躯干)、胸部畸形和早发性关节退行性变。SED一般分为为先天性(SEDC)和迟发性(SEDT)两大类。《国际遗传性骨病分类标准(2006年版)...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是一组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脊柱和骨骺畸形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非匀称性矮身材(短躯干)、胸部畸形和早发性关节退行性变。SED一般分为为先天性(SEDC)和迟发性(SEDT)两大类。《国际遗传性骨病分类标准(2006年版)》共纳入372种遗传性骨病,已明确其中215种与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相关,相关致病基因约140个。SEDC的发生通常与12号染色体长臂上编码Ⅱ型胶原的COL2A1基因突变有关,而SEDT的致病基因则为定位于X短臂(Xp22)的SEDL基因。文中简要综述了SEDC、SEDT以及其他少见类型的SE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有助于SED的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发育不良 分子遗传学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聚糖型脊柱骨骺干骺端发育不良1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曦 刘玉洁 马慧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9-591,共3页
目的探讨ACAN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蛋白聚糖型脊柱骨骺干骺端发育不良(SEMD)的临床和基因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SEM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岁矮小女性患儿,排除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 目的探讨ACAN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蛋白聚糖型脊柱骨骺干骺端发育不良(SEMD)的临床和基因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SEM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岁矮小女性患儿,排除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常见矮小病因后,结合家族史及临床表现,高度疑似SEMD。经知情同意后,患儿经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证实为ACAN基因c.512C>T纯合突变,符合蛋白聚糖型SEMD诊断;父母特定位点基因分析,均为杂合子。结论临床上特殊类型矮小患儿高度怀疑SEMD时,应尽早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聚糖型脊柱发育不良 矮小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患者COL2A1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楠 谢杨丽 +3 位作者 杨京 王蕾 杜晓兰 陈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检测1例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患者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诊断先证者为SEDC。收集患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2A1外显子,对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者短颈,椎体扁平,股骨颈结... 目的检测1例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患者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诊断先证者为SEDC。收集患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2A1外显子,对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者短颈,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髋臼顶扁平,脊柱侧弯。基因检测表明COL2A1基因42号外显子2735位核苷酸发生一个新的错义突变,由G变成A(c.2735G>A),使912号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了天门冬氨酸(p.G912D)。结论在1例中国SEDC患者中发现了一个COL2A1基因新的错义突变p.G9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 Ⅱ型胶原α1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刚 张明 +1 位作者 程泽爱 向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311-311,共1页
关键词 晚发型脊柱发育不良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患者软骨寡聚物基质蛋白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晓梅 麻宏伟 +3 位作者 姜俊 王阳 王岳平 王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患者中软骨寡聚物基质蛋白(COMP)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对我国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的10例患者,其10名父母及30名正常对照进行C... 目的:探讨我国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患者中软骨寡聚物基质蛋白(COMP)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对我国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的10例患者,其10名父母及30名正常对照进行COMP基因第10,13和14外显子区域突变分析。结果:正常对照SSCP分析均表现为相同带型。1例散发重型患者COMP基因外显子14区检测到单链泳动变位,测序结果显示第14内含子的近5’端存在纯合性G→A变异。结论:该变异可能是一种新型点突变,与患儿临床表型有关,也可能是COMP基因第14内含子中的一种单核苷酸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发育不良 寡聚物基质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