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型超声在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黎铧 李娟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9-779,共1页
关键词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B型超声检查 诊治 手术后 并发症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一例
2
作者 徐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13-813,共1页
关键词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青光眼白内障 联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术后迟发性局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3
作者 张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脉络膜上腔出血 发性 局限性 白内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发性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眼手术术中及术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原因、处理和预后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琳 权彦龙 +2 位作者 王建明 王峰 周爱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内眼手术及术中术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原因、处理和预后。方法选取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11例,术前5例合并高度近视,4例合并高眼压,2例有既往内眼手术史,2例患者发生二次出血。出血后采取保守或于出血后10~16 d... 目的分析与评价内眼手术及术中术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原因、处理和预后。方法选取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11例,术前5例合并高度近视,4例合并高眼压,2例有既往内眼手术史,2例患者发生二次出血。出血后采取保守或于出血后10~16 d(平均12.1 d)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结果 11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于术中,4例发生在术后1~3 d,约占同期我科内眼手术的0.15%(11/7204)。11例患者中,2例保守治疗,4例行单纯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及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另外4例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平均随访8.2个月,术后7例患者视力改善,1例无变化,3例恶化。结论术前高眼压、高度近视及既往内眼手术史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高危因素。通过术中迅速关闭切口,术后采取保守治疗,择机行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保留患者部分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内眼手术 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眼手术及外伤术后迟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处理 被引量:4
6
作者 金玮 杨安怀 +1 位作者 邢怡桥 王文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探讨迟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delayed suprachoriodal haemorrhage,DSCH)的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分步手术治疗DSCH的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DSCH的10例(10眼)患者,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包括眼底检查、眼部... 目的探讨迟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delayed suprachoriodal haemorrhage,DSCH)的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分步手术治疗DSCH的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DSCH的10例(10眼)患者,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包括眼底检查、眼部B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视力和眼压等。结果 10例(10眼)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56.60±17.67)岁。8例患者行巩膜切开引流术或/和玻璃体切割术,另2例行保守治疗。随访时间为(15.2±4.3)个月。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全身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及慢性肾病是DSCH的危险因素。一旦确诊为DSCH,早期进行手术干预将会为患者的预后带来更好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 早期干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内异物取出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顺利 孙时英 崔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眼球内异物 取出后 角膜裂伤 外伤性白内障 视物不清 眼科检查 X线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郝广志 韩雨薇 霍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组和未发生DCI的对照组,利用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寻找关键基因及相关功能通路。结果:鉴定得到140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有10条差异有显著性的富集信号通路(P<0.05),主要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细胞粘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相关;根据GO功能分析得到显著富集条目26个,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类条目;GSEA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两个通路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富集差异。结论:aSAH后DCI的发生涉及到COL17A1、RPL11、FCAMR、GNB2L1、HIF1A等多个基因,并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神经损伤、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影响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数据库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发性脑缺血 转录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付跃明 王双双 徐永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4-164,共1页
关键词 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病例简介 手术并发症 术中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模型改良及其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桂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29,共4页
背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多为个案报告。建立理想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其自然病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已有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改良,并... 背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多为个案报告。建立理想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其自然病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已有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改良,并探讨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视网膜组织和视功能的损害情况。方法采用改良的Zauberman结扎涡静脉法结扎15只成年家兔的巩膜涡静脉,同时用耳缘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法迅速升高眼压,然后经角膜缘切口快速降低眼压,制备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4周行B型超声检查脉络膜出血情况和视网膜脱离情况,同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上述各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的成功率为100%,其病程与临床自然转归相符。B型超声检查确定了脉络膜出血的形态、部位和性质,显示出血和视网膜脱离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好转。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Bruch膜和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破裂,大量红细胞进入脉络膜上腔和玻璃体内,术后1周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以细胞变性、水肿和坏死为主,术后4周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等修复性改变为主。结论采用改良的Zauberman结扎涡静脉配合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法建立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模型的成功率高。高眼压持续后的眼压骤降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可造成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细胞的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危险因素 脉络膜 视网膜 B型超声 动物模型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景鹏 叶振南 +7 位作者 张翔圣 吴凌云 张子焕 陈强 吴伟 茅磊 张鑫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血清白蛋白 脑水肿 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段婉莹 刘丽萍 +5 位作者 杨中华 温淼 杨波 濮月华 刘大成 刘婧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脑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微血栓形成 凝血纤溶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珂 吕涛 +1 位作者 金义超 张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7,共4页
脑血管痉挛传统上被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经常导致脑梗死和神经系统功能损伤,预后不良。近期研究认为,血管痉挛并不是引起迟发性缺血性并发症的唯一原因。调查结果发现,血管痉挛发生率的明显降... 脑血管痉挛传统上被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经常导致脑梗死和神经系统功能损伤,预后不良。近期研究认为,血管痉挛并不是引起迟发性缺血性并发症的唯一原因。调查结果发现,血管痉挛发生率的明显降低并没有使得迟发性脑缺血有所减少或预后有所改善,这促使研究方向转向了其他可能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机制。早期的脑损伤、皮层扩散去极化、微血栓形成、微血管痉挛、脑血流自动调节失灵、细胞死亡、血脑屏障破坏和启动炎症级联反应都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术期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飞 承军 +2 位作者 袁卫东 刘冰 包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55-2957,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术期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术期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后血浆神经肽Y含量和血管痉挛指数变化情况,记录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入院第3天后升至最高水平,而在第7天时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 d时血管痉挛指数较高,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 d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管痉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概率为15.00%,对照组为35.00%,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观察组二次出血和脑出血人数均较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围手术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好,发生迟发性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低,有利于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蛛网膜下出血 围手术期 发性血管痉挛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琼 江楠 +3 位作者 郭少雷 梁丰 齐铁伟 赵丹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模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效果。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DCV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各组行枕大池...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模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效果。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DCV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各组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DCVS模型后,依次分别静推5%葡萄糖溶液、马来酸桂哌齐特稀释液、尼莫地平稀释液进行治疗。各组分别在造模后3 d、7 d行神经症状评分与脑血管造影,观察神经功能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取基底动脉,观察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3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掊2=16.726,P<0.05;直径:(492.86±48.58)μm,(551.43±45.55)μm,(568±34.21)μm,F=2.149,P<0.05);厚度:(27.48±3.63)μm,(22.92±3.26)μm,(22.47±8.49)μm,F=17.79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x2=9.906,P<0.05;直径:(577.14±32.00)μm,(630±25.82)μm,(674±45.04)μm,F=10.531,P<0.05);厚度:(30.42±9.24)μm,(24.89±3.48)μm,(22.65±4.56)μm,F=5.86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神经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5 mg/(kg.d)马来酸桂哌齐特在治疗DCVS 3 d时解痉效果与0.5 mg/(kg.d)尼莫地平相似,但7d时马来酸桂哌齐特疗效不如尼莫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模下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马来酸桂哌齐特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TCD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价值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丁则昱 张倩 +2 位作者 吴建维 杨中华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841-848,共8页
目的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预测和发现脑血管痉挛,减少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价值。 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0月... 目的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预测和发现脑血管痉挛,减少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价值。 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内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完成床旁TCD监测的222例SAH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治疗及并发症。入院24小时内完成TCD基线监测,根据结果分成正常组85例、流速增快组14例、血管痉挛组123例,比较患者抗血管痉挛强化治疗的使用率、DCI及不良预后[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4~6分]的发生率和治疗改善率的差异。 结果3组患者比较,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的GCS评分低、Hunt-Hes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y,WFN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改良Fisher分级3~4级所占比例多、颅内血肿发生率多,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组患者DCI发生率高于正常组(68.2%、35.7%、3.2%,P<0.01)。TCD流速增快组和血管痉挛组患者给予的抗血管痉挛加强治疗(70.6%、100%、4.1%)及脑脊液置换治疗(21.2%、7.1%、5.7%)多,临床缓解率(56.5%、28.6%、10.6%)高(P<0.01)。90天随访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组预后不良高于正常组(30.6%、21.4%、15.4%,P=0.031)。 结论 TCD结果异常的患者(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发病后的病情重,出血量大,尽管给予加强治疗,DCI的发生率及预后不良率仍高于正常组。床旁TCD监测能够筛查出DCI高危患者并评价治疗效果,是防治DCI所需的有效检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痉挛 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预测高改良Fisher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建维 郭军平 +3 位作者 贾娇坤 丁则昱 杨中华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9期781-785,共5页
目的观察在高改良Fisher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值(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ratio of the ipsilateral to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I/C m BFV)对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 目的观察在高改良Fisher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值(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ratio of the ipsilateral to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I/C m BFV)对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预测价值是否高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 BFV)≥120 cm/s。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NICU住院的改良Fisher分级≥3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记录大脑中动脉m BFV及双侧I/C m BFV。终点事件为DCI。计算I/C m BFV和大脑中动脉m BFV≥120 cm/s预测DC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共44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8例患者发生了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为41%。以大脑中动脉m BFV≥120 cm/s为标准时,TCD诊断的敏感性是77.8%,特异性是50%,阳性预测值53.8%,阴性预测值为75%。以I/C m BFV≥1.5为标准时,TCD的敏感性是71.8%,特异性是41.7%,阳性预测值50%,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对于高Fisher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TCD仍是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有利工具。与I/C m BFV≥1.5为标准相比,m BFV≥120 cm/s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速度 脑血管痉挛 发性脑缺血 蛛网膜下出血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48
18
作者 王玉妹 唐思魏 石广志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6期494-500,共7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分解产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均是导致DCV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治疗DCV的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中,SAH后DCV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对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莫大鹏 段鸿洲 +2 位作者 张家涌 李良 鲍圣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g/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平滑肌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洛他唑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红艳 戚肪 +1 位作者 胥向红 王晓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05):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 mg/h持续泵入14 d;治疗组(n=10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西洛他唑50mg,2次/d。连用14 d。...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05):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 mg/h持续泵入14 d;治疗组(n=10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西洛他唑50mg,2次/d。连用14 d。2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2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脑血管痉挛(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 (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1例(10.5%),低于对照组(23例,21.9%)(P<0.05)。(3)TCD:出血后1 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对照组(115.6±12.5)cm/s,治疗组(112.5±10.92)cm/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比较3,7,14 d血流速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4.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联合防治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