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爆炸冲击波致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脑屏障损伤机制及其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召溪 徐国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爆炸冲击波导致的轻型颅脑损伤是战时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平民在遇到恐怖爆炸袭击、意外爆炸事故等情况时也容易出现上述损伤。该损伤经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而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损伤密切... 爆炸冲击波导致的轻型颅脑损伤是战时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平民在遇到恐怖爆炸袭击、意外爆炸事故等情况时也容易出现上述损伤。该损伤经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而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损伤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爆炸冲击波相关性轻型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以及早期干预氧化应激损伤、修复血脑屏障、阻断炎症反应对减轻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爆炸伤 冲击波 血脑屏障 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海燕 陈小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09-210,共2页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76例SAH后DIN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38例。A组针对其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76例SAH后DIN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38例。A组针对其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B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A组的各项Glasgow(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优于B组76.32%(P<0.05)。结论为SAH后DIND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特点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宋锦宁 陈五岭 梁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DND)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对日本长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DND)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对日本长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各5只,于造模后1 h,3 d,5 d,7 d,10 d灌注固定。留取延髓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延髓组织的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AH实验组标本肉眼可见广泛的SAH。光镜下从1 h开始就可见神经纤维结构的少量断裂;从第3 d开始可见明显的神经元结构改变,可有变形的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并在某些部位聚集,神经纤维断裂,大量空泡形成。电镜下超微结构中可见SAH实验组的神经元肿胀,核变形,染色质不均匀、边集、浓缩、核膜皱缩及核溶解,细胞器的变化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消失,胞质内空泡形成,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扩张。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髓鞘可见松解或溶解,神经微丝减少或消失;偶可见胶质细胞吞噬的凋亡小体。电镜下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光镜的动态变化在时相上是一致的。结论SAH后脑组织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SAH后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或细胞凋亡所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可能在DND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改变 超微结构 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隆辉 毛更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8-679,共2页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神经电生理、超声、CT、神经内镜等。为进一步了解术中监测方法,提高动脉瘤夹闭成功率.现对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夹闭术 监测方法 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管造影术 神经电生理 实时监测 荧光造影 吲哚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罡 史继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525-528,共4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微循环改变 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管痉挛 CA^2+拮抗剂 颅内动脉瘤破裂 高血压性脑出血 心肺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